词条 | 有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07 有无中国哲学史中的一对范畴。有,指有形、有名、实有。无,指无形、无名、虚无。最早提出这对范畴是老子,他认为有和无是统一的,“有无相生”(《老子·二章》)。但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认为无比有更为根本。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认为“万物出乎无有。”(《庄子·庚桑楚》)。三国魏王弼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注·四十章》)北宋张载认为,有无只是气变化的不同形态。“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正蒙·太和》)明清王夫之继承和发展张载的观点,主张有无统一于气,“可见谓之有,不可见遂谓之无,其实动静有时而阴阳常在,有无无异也” (《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有无有指有形、有名或实有等;无指无形、无名、虚无等。老子认为有与无是统一的,但无比有更根本。庄子认为无为万物之本原、本体,同时注意到了有与无之间的相对性。魏晋时有无之辨成为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何晏、王弼等人主张以无为万物之根本;裴頠则反对贵无论,主张有为万物之本:“自生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郭象也反对“以无生有”的观点,认为万物玄冥而独化,块然而自生。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将有无之辨与元气论相结合,认为有无只是元气的变化形态,二者都统一于元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