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执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84 朱执信1885—1920

笔名朱秋谷,广东番禺人。1904年留学日本,翌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参加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各次起义。辛亥革命后,协助孙中山组织反袁、反军阀斗争,是孙的主要助手之一。先后为《民报》、《中国日报》、《建设》杂志、《闽星》等报刊撰稿,是《建设》和《星期评论》的主要编辑之一。他以新闻作品宣传孙文思想,抨击袁世凯等封建军阀的专制祸国,颂赞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讨伐桂军的活动,9月21日在虎门遭桂系军阀刺杀身亡。遗著编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1885—1920

近代民主革命家。初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早年留日,1905年加入同盟会,系评议部评议员。为《民报》撰文,力主革命共和,反对改良立宪。曾专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906年回国多次筹划武装起义。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策划反袁斗争,加入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协助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并著文称颂苏俄十月革命,思想激进。后被桂系军阀杀害。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1885—1920

中国近代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原名大符。祖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1904年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次年加入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参与编辑《民报》,为其撰稿,同改良派论战,宣传反清革命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间曾发表过《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按他的理解介绍过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介绍过《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1906年回国后,以教员为掩护,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参与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又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1913年参加讨袁运动,后加入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1917年在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1918年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1919年后在上海任《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编辑。1920年赴广州虎门炮台调解兵变时被叛军杀害。始终追随孙中山,长期致力于阐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承认阶级斗争是现存的事实,不是想出来的手段”;认为“要想改造现在的组织,自然要拿劳工做中心”。在哲学上主张进化论、反对神学迷信,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其著作有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朱执信集》。朱执信的伦理思想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人生问题的论述很具特色。他提倡人道主义,认为“互助、互爱”是人的天性,“尽其对世界人类之义务,然后可以主张人道主义。”提出人生目的应在于“以其力谋全人类之进步”,人生存价值应在于创造的结果有利于国家社会。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自觉其对全人类之任务,自觉其遂行此任务之力”,“以其力谋全人类之进步,于必要之际,牺牲自己以图全人类之进步”(《朱执信集》,并指出“生存之价值,随社会之进步而增加”。提出为他人、为多数减少苦痛、谋幸福是“最大满足”。“拿自己的苦痛,换多数人不苦痛;拿多数人的不苦痛,补自己的苦痛,这就是最大的满足。要能够了解感觉到这一种满足,才可以算得改造社会的人”,才算有高尚人格。还指出苦乐有“时差”和“地差”,同一种苦乐,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会在人们心理上引起不同感觉,这是环境影响造成的。朱执信还提出了要“自由活动之生和为主义心安理得之死”的生死观。认为死谁也不能避免,但“以一死而贯彻其主义,则死之前、死之际,所有活动皆足以增加其生之价值”,“则即死之一事,亦可视为活动之一种”,故“为主义而死者,无所恋,无所惜,视死如生,所谓心安理得者也”。把“自由活动之生,与心安理得之死”视为更高感情者所追求的。但反对为求免一种痛苦而轻生自杀。主要伦理论著有《人生问题》、《生存之价值》、《民意战胜金钱武力》、《人类的将来》、《侵权主义与人道主义》、《睡的人醒了》、《未来之价值与前进之人》、《改革者的两重义务》等,均收入《朱执信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