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不落夫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不落夫家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婚姻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即回到娘家居住,每年只有农忙、节日到丈夫家去帮忙,然后再回到娘家。何时到夫家定居,各地风俗不一,有的要求怀孕或生育后,有的则定为一、二年,最长的有七、八年。这种习俗,是从母权制的从妻居向父权制的从夫居过渡时的婚俗残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种习俗已逐步得到改革。


不落夫家

傈僳族的原始婚姻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内互相通婚。这种婚姻制度,是为了女子可以不外嫁。近世在傈僳族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中仍残存有这种原始婚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新媳妇“不落夫家”,即在男家举行结婚仪式后两三天,新媳妇便离开夫家到娘家居住,往往一住就是几年。流行这种风俗的还有怒族、哈尼族、彝族、壮族等,其中以哈尼族最为典型。生活在峨山地区的哈尼族的一支,流行这种“不落夫家”的婚俗。每年秋收后,劳碌了一年的小伙子们,这时穿上新装,走村串寨去寻找自己中意的姑娘。看中后马上求婚,女方同意了即可择日成亲。新郎把新娘接到家里,举行结婚仪式后仅两三天,新娘就回娘家去了。这种习俗,可能与对偶婚时期的女性意识有密切关系。那时女子习惯于男子“从妻居”,如今要求“从夫居”,她们不会轻易顺从。这种“我行我素”,是与个体婚制度下丈夫要求妻子严守贞操相抵触的。“不落夫家”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般在怀孕以后,或住三五年新媳妇弟妹长大以后,便回到夫家。

不落夫家

又称“坐娘家”、“长住娘家”。旧时壮族婚俗。意指女子成婚后,即返娘家长住,短则一二年,长则七八年甚至十年,逢年过节或农忙时,始到夫家短住几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此婚俗在古代志书中多有记载。民间流传不落夫家的原因有:一是对婚姻不满而不入夫家;二是因没孩子以前住夫家被耻笑为“汉子精”受人瞧不起;三是女方尚年幼,不知如何在夫家生活,难以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四是留恋自由的生活。不落夫家是对偶婚向 一夫 一妻制过渡的 一种家庭婚姻形式,反映了母系制对父系制的顽强抗争。此俗仍有残留。

不落夫家

亦称“坐娘家”、“长住娘家”。解放前壮、侗、布依、黎、水、仫佬、毛南、苗、瑶、汉等民族部分地区流行的一种婚俗。新娘结婚后当天或两三天即返回娘家长住,短则一二年,长至七八年以上,待怀孕生育时,才到夫家长住,过稳定的一夫一妻制生活。不落夫家期间,仅在逢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短住。黎族青年妇女在不落夫家期间,可与不同血缘的男子玩耍恋爱,甚至同宿; 布依族女青年有参加恋爱社交活动的自由; 广西壮族妇女不但享有参加“歌圩”活动的自由,而且享有耕种一份田地的权利。福建的惠安、广东顺德等地也盛行此风。是对偶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过渡时的一种婚姻形式,反映了母系制对父系制的顽强斗争。目前在个别地区仍有残留。

不落夫家

亦称“坐娘家”、“长住娘家”等。壮、黎、苗、瑶、侗、布依、哈尼、布朗、普米、彝、水、仫佬等民族部分地区流行的一种婚俗。为原始母系社会的夫从妻居向原始父系社会的妻从夫居过渡时期的婚俗残余。各民族的情况大同小异。新娘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或两三天后即返回娘家。逢年过节,农忙或夫家遇有大事时,才由夫家派人接回小住数日,然后又返回娘家。在夫家停留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些。直到怀孕后,方举行“坐家”仪式,开始长居夫家,不过,这段时间却长短不一,因为有的民族从新娘第二次回到夫家时,便可与丈夫开始夫妻生活,这样可能当年就可长居夫家,而有的民族则二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夫妻都不得同居,故此新娘留居娘家的时间就会长些。此俗现已少见。

不落夫家

原始母系社会的夫从妻居向原始父系社会的妻从夫居过渡时的一种婚俗残余。解放前彝、壮、侗、苗、瑶等族的部分地区尚保持此婚俗。结婚后第二、三天, 新娘由新郎陪送返娘家居住。逢年过节或农忙时才去夫家小住数日。过后,又返回母家。一般一两年,以至七八年, 有的直至生了子女后, 才长住夫家,共同生活。世界上其他国家一些民族亦有此种婚姻习俗。

不落夫家

新娘举行结婚仪式后,当天或两三天后即回娘家。妻子在娘家居住通常是一两年至七八年,也有长达十余年。居住期满后,即到夫家定居。这是中国壮、苗、瑶、黎、侗、水、彝、布依、哈尼、普米、仫佬、毛南和汉等13个民族部分地区在1949年前流行的一种婚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