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楚声战国时期秦汉间楚地的音乐,也泛指长江中游、汉水一带以至徐、淮间的音乐。亦称“楚调” 或“南音”。“南音”一词最早见于 《左传》及 《吕氏春秋》。《左传·成公九年》载:“使与之琴、操南音。”杜氏注:“南音,楚声。”《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楚声的极盛时代是战国和两汉,屈原的《九歌》及其他楚辞作品,多依据楚国民间乐舞歌唱形式而作。楚声不但是汉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也十分流行,两汉相和歌中就包含着“楚调”。楚声的音乐形式,反映在楚词中有“少歌”、“倡”等歌曲结构用语,是插入歌曲中间部分的小段或单句。 楚声中国古代的一个音乐流派。始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与 “巫风” 关系十分密切,流行于湘、鄂、徐、淮各地。秦亡汉兴,高祖刘邦喜爱楚声,该流派遂大盛。刘邦战胜项羽,衣锦还乡时,所制《大风歌》,即为 “楚声”。其后,所制宫廷“房中乐”,亦用楚声。其流派亦盛行于民间,著名的 “相和歌” 中,所分之楚调、侧调等,皆属楚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