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当山金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武当山金殿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武当山天柱峰顶端,又名金顶。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殿高5.5米,面阔三间,5.8米,进深三间,4.2米。重檐庑殿顶,是一座铜铸鎏金仿木构建筑。殿顶翼角飞举,脊饰仙人禽兽。殿有圆柱12根,作宝装莲花柱础,柱上施斗拱。下檐斗拱为三抄双下昂六铺作,上檐斗拱为四抄双下昂七铺作,梁、坊、天花、槅扇上雕铸花纹图案,线条柔和流畅。殿内神像、几案、供器均为铜铸。中供真武大帝,其体态魁伟,仪容庄穆,左右侍立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这些铜铸造像是明代铜铸造像的代表作。金殿结构严谨,榫、铆、拼、焊连接严密,毫无铸凿之痕,体现了工匠的高超工艺水平。武当山金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金殿中国古代铜铸鎏金宫观建筑,又称金顶,在丹江口市武当山天柱峰。1412-1418年(明永乐十年至十六年),明成祖朱棣遣隆平侯张信及驸马沐昕率军20万人,营造了太和宫等八大宫观,金殿即太和宫中的主要建筑,建于1416年(永乐十四年)。由9种金属冶炼铸造的合金铜殿,俗称九花铜,是中国现存元、明、清几座铸铜殿堂中最华丽、制作技艺最精的一座,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金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当山天柱峰顶,俗称金顶。明永乐十四年(1416)成祖朱棣为“顶镇乾坤”,仿“天上瑶台金阙”而铸建。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通高5.54米,通进深4.4米,通面宽3.15米,全为铜铸鎏金仿木结构建筑,重檐叠脊,翼角飞举,脊饰珍禽异兽,形象生动逼真。下设圆柱十二根,作宝装莲花柱础。殿基为花岗岩砌成,周绕石雕栏杆。内供真武大帝像,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侧立金童、玉女、水火二将诸神像,为全山铜铸造像艺术之精华。金殿为分件铸造,榫铆拼焊,连接精密,浑然一体,毫无铸凿之痕。虽经历五百多年风霜雨雪和雷电侵袭,至今仍金碧辉煌,灿然如初,为我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件稀世之宝。站在金殿旁极目四眺,群山逶迤,林海茫茫,丹江水库碧平如镜,武当全景悉在眼底。金顶附近尚有天柱晓晴、雷火炼殿、金殿倒影等景观。殿下峰腰筑有石城,长1.5公里,名紫金城,临崖负险,悬空蟠峙,四门石阙巍然,状极险峻。 武当山金殿中国古建筑。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它是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铸成的大型铸件。其内的真武铜像重10 t,金殿连体总重达405t,是用熔模铸造法铸成的成吨重的铸件,运到峰顶装配而成。金殿面阔3间,进深3间,长5.8 m,宽4.2 m,面积为24.36 m2,高5.5 m。在模仿木构建筑的基础上,各构件以榫接、焊接的方式连为整体。金殿为花岗岩石台基,宝状莲花柱础。大殿设柱12根,殿内柱头、枋额等构件均雕刻有花纹图案。 武当山金殿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天柱峰顶端。为太和宫中的主建筑。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铜铸鎏金,仿木构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高5.54米,重檐庑殿顶,铜铸檐柱12根,作宝装莲花柱础,斗拱檐椽,结构精巧。额枋及天花板上,雕铸装饰图案。殿内神像、几案、供器均为铜铸。金殿为分件铸造,榫铆拼焊。连接精密,毫无铸凿之痕。它是由9种金属冶炼铸造的合金铜。金殿俗称九花铜,是我国现存古铜殿中最为精细华贵的一座,堪称古代建筑与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