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丧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丧葬徽州人对死的重视,从婚嫁时置棺木做嫁妆到五六十岁即“办前程”(后事,谚称“六十不办前程,死倒别怪儿孙”。因此一般人到五六十岁,便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备置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棺材一般都用杉木,普通棺才是“十二斗”(由十二块板做成),上等棺材为“十斗”,最差的“十八斗”。棺材叫“寿木”,寿木完工,至亲好友送礼庆贺,祝愿主人百年长寿。安葬之地要有“来龙”、有“下手”,朝山秀丽、望水来临的“牛眠大地”,地选好后建生坟,俗称“作风水”。旧时丧葬礼俗亦极为隆重以至过于繁琐,大致可分为“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丧、安葬”等等。 丧葬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将死未死时,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着鞋袜,戴帽。旧时人死后入殓,棺木不封,称小殓;3天后再大殓,全家举哀,大殓后即阖棺,钉上丧门钉,由漆匠在棺盖合缝处用生漆调和的石膏,填补缝隙。再在灵柩前设灵台。老人死后,子女即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或哀启,亲友即前往吊唁。出殡一般在三朝、五朝,少数在七朝、九朝。出殡之日先行祭奠,亲友邻里对着棺材跪拜。孝男、孝妇跪在棺旁,遇长辈祭奠行礼时要回拜。祭奠后灵柩起行,灵位由长孙捧持。出殡回来时,常由亲戚或族中年长而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人穿吉服先行进门,称红绿进门。此时在门外点燃芝麻萁、豆萁、朴树枝,取节节高、悠长之意。送殡回来的人都要跨火而过,称跨火。进门后吃糖圆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后吃丧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棺木土葬逐步改为火化殡葬,繁文缛节的丧葬礼仪被简化。单位干部、职工去世后常开追悼会。 丧葬丧葬风俗在本地土籍人中有着较长的历史。山区群众一律以土葬形式,主要是这里森林资源丰富,山中土地资源丰富。丧葬大致分为:奔丧、入殓、守灵、安葬等四个程序。 丧葬丧葬丧葬早先盛行火葬。人死后,停棺于野外,经数年后火化,以其灰烬贮于瓶内深埋。后改土葬。参加葬礼的人必须是向祖先献过祭者。葬礼一般持续3天3夜。祭祖用的祖图悬挂于灵堂。葬礼中最重要的是做“功德”,由穿红衣着红裙俗称“红老鼠”的师公主持。师公唱“功德”歌。6人围着棺木跳圈圈舞,为首者手持木制大刀,次者拿盾对舞,后4者击木为鼓。舞跳12圈后接跳“白鹤舞”,继而“闹灶房”,儿女以歌代哭。再继为“背老伽”,即由师公选谥号“招”死者游魂归祠。土葬,没有陪葬物,女性死者戴“凤冠”。墓地多选择于山坡向阳处,挖一洞,推棺入洞,以石头封口,3年后把骨头移出重埋。父母死,儿媳49天内不梳妆,不集会,不赶歌会,不迎来送往。 丧葬犹太教关于教徒丧葬的规定。按犹太教思想,死亡并非个人的消灭,而是他开始过生命的另一页。因此,犹太教徒对死亡往往处之泰然。由于信仰灵魂不灭和身体复活,特别重视墓地。流亡的以色列人,死后要归入犹太人公墓。人临死前,通常请老年修道士代为诵经、认罪。人死后,长子或最近的至亲为死者阖眼。然后将死者抬到地上仰卧,脚朝房门,用黑袍覆盖,头旁点燃蜡烛,由家属陪伴。死人至多停放一夜,尽快埋葬。入殓前,须净身,涂香料,以白麻布缠绕,放入棺内,抬往墓地安葬。悼念死者应适度,如果过份,就是对神缺乏信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