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状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状元

科举会试、殿试第1名。始于金国,明、清沿用此制。金时会试第1名,明、清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九年 (公元1139年)》: “金人科举之制,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县令为考试官,号乡试,惟杂犯者黜,榜首曰乡元。次年春,分3路类试,自河以北至女真皆就燕 (燕京),关西及河东就云中,河以南就汴,皆取旨选官知举,号府试,凡2人取1,榜首曰府元。至秋,尽集诸举于燕,号会试,凡6人取1,榜首曰状元。分三甲,上甲皆赐绯,虽下甲,率13年而转奉直大夫。” 《明史·选举志二》: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试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 曰会试; 中试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 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3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

状元

科举考试进士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状元之称始于唐,礼部试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状头。宋初称榜首,开宝八年(975年)始有省元、状元之别。北宋时,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或称状头,第二名称榜眼,年最少者称探花。南宋后期,始称“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也有将第一甲第一、二、三名均称为状元者。明代以后,正式规定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又,武举殿试第一名亦称状元,俗称“武状元”。

明状元图考

状元

又称“殿元”。科举考试殿试一甲第一名。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均须投状,因居首者为“状头”而得名。中状元者号“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状元

科场称谓。始见于唐。唐考生赴京应礼部试,中第后须以奏状报于朝廷,故称第一名为状元或状头。宋以后始为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之称谓。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考生名次,正式用状元称第一名,始有省元、状元之别。宋太学上舍生积分和舍试分数最高者,称“释褐状元”。时亦将第一甲一、二、三名统称为状元。元、明、清始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之专称。又称“殿元”。明制,文科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为始,授副总兵。清代,文状元沿明制,武状元授一等侍卫。凡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时殿试第一名的进士。科举中的最高荣誉,唐朝时又称“状头”、“榜首”。至975年,以殿试第一名者为状元,有时殿试的前三名都称状元,元朝以后才仅限于殿试一甲第一名。别称“殿元”。

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时殿试第一名的进士。科举中的最高荣誉,唐朝时又称 “状头”、“榜首”。至975年,以殿试第一名者为状元,有时殿试的前三名都称状元,元朝以后才仅限于殿试一甲第一名。别称 “殿元”。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而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前常称榜首,开宝八年定礼部复试之制,才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行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 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中状元者号称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故亦别称殿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