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物防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2 生物防治中国是最早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农业害虫的国家。早在晋代中国就创始了用黄猄蚁防治柑桔害虫的方法。晋代嵇含撰《南方草木状》一书中记载:“交趾人有以席囊贮蚁鬻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窠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早在秦汉时代就重视保护益鸟治虫; 明清时期又采取了养鸭放鸭治虫等生物防治方法。清末民初的痘毒治蝗,也是中国人民在生物防治方面的一大发现。 生物防治shengwufangzhi人类利用某些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和鱼类、蛙、蟾蜍、益鸟、益兽等生物,来控制或消灭害虫,以及利用抗生菌来防治病原菌的措施。以鸟治虫、以蛙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和以菌治病是防治农林植物病虫害的最好方法,既经济又可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害虫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天敌利用和近年出现的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及信息素的利用等。昆虫的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立克次体)、线虫、蛛形纲、昆虫纲(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和一些脊椎动物; 此外,还有尚未被利用的高等植物。生物防治可克服化学防治导致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等缺点,是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国家较早的实例有1762年毛里求斯从印度引入一种椋鸟(Acridotherus tristis)防治红蝗。1878年俄国的梅奇尼可夫(И.И. Мечников,)等提倡应用绿僵菌防治奥国金龟甲。美国1888年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20世纪以来,世界生物防治研究机构的建立促进了生物防治的发展。英国皇家昆虫局于1927年建立花汉宫实验室(Farnham House Laboratory),研究害虫生物防治,1940年关闭,1947年重组成英联邦生物防治局(Commonwealth Bureau of BiologicalControl),其后又改为英联邦生物防治研究所(Com-monwealth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Control,简称CIBC)。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生物防治机构。在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logicalSciences,简称IUBS,)的赞助下,1956年欧洲建立了国际生物防治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Lutte Biologique),1965年改名为国际生物防治组织(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utte Biologique,简称OILB),并编辑出版《食虫者》 (Entomophaga)杂志。 利用途径 可归纳为天敌保护,天敌的大量繁殖与释放,天敌的引移三类。 天敌保护 保护并促使天敌自然种群的增长,以加大对害虫的自然控制(natural control)能力。保护方法有多种多样: 例如,用寄生蜂保护器保护水稻三化螟的卵寄生蜂; 用草把收集蜘蛛,防治稻飞虱与叶蝉等; 用巢箱,招引大山雀(Parus major)、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等森林益鸟啄食森林害虫。保护稻田的蝌蚪及青蛙,养鸭防治稻虫等(见以虫治虫)。 天敌的大量繁殖释放 当本地天敌的自然控制力量不足,尤其是在害虫发生前期,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天敌昆虫可大量繁殖、释放于田间或温室防治害虫,主要如赤眼蜂、平腹小蜂、金小蜂、丽蚜小蜂、草蛉、食虫瓢虫及农田蜘蛛、捕食螨等 (见以虫治虫)。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加工为生物农药 (见微生物防治)。如❶细菌。以用苏芸金杆菌最普通,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还用日本金龟子杆菌防治日本金龟子; ❷真菌。以用白僵菌与绿僵菌最普遍。可用的还有汤氏多毛菌、虫霉、莱氏蛾霉、雕蚀菌、轮枝菌等; 还用浅灰链霉菌杭州变种的代谢产物杀蚜素,防治橘芸锈螨、橘全爪螨、棉朱砂叶螨、苹果全爪螨及棉蚜等; ❸昆虫病毒。已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核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及质多角体病毒。其特点是寄主专一性强;在自然界滞留时间长,常能引起流行病,但现仍须通过活体繁殖,不易大量生产; ❹病原原生动物。常见的有蝗微孢子虫、玉米螟微孢子虫、杀灭微孢子虫及枞色卷蛾微孢子虫。微孢子虫的繁殖,一般要通过活寄主感染; ❺线虫。以斯氏线虫科、异小杆线虫科和索线虫科为主,能寄生多种害虫,一般能大量繁殖。其他如立克次体、支原体等对昆虫也有致病性,但由于未解决大量繁殖技术和某些安全问题,所以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均不能大量繁放应用。 天敌的引移 主要是引移天敌昆虫(见以虫治虫),包括国际引种、国内移殖、或近地迁移。引移天敌的主要经验有:❶引入对生态条件适应力较强或食性较专化的天敌,或用多种天敌防治一种害虫较易成功; ❷来自原产地同种,其次是近缘种或相近属害虫的天敌,或来自害虫种群密度低的群落中的优势种天敌较有效; ❸防治树木或长生长期作物上的害虫,或固定性害虫(特别是介壳虫),或外来新害虫较易成功。 特点 生物防治高效、经济、安全、与农业、化学、物理防治等结合成综合防治体系,效益更好。其优点有:❶天敌是一类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异地引移或人工大量繁殖、释放、生产,成本也不高; ❷天敌常能长期控制害虫,如澳洲瓢虫对广东吹绵蚧的防治。引进的天敌昆虫与本地种的杂交种,治虫效率更高,如日光蜂对青岛苹果绵蚜的防治; ❸天敌能广泛扩散,自动搜索隐蔽分散寄主或导致害虫疾病流行; ❹天敌对作物、益虫、人、畜基本无害。其不足处是:一种天敌只能防治一种或少数几种害虫;寄生性天敌显效慢;防治效果常因环境条件变化而不稳定;不易贮运等。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利用有益微生物杀灭或压低病原生物数量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一类措施。又称“以菌治菌”。生物防治是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它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毒、对植物无副作用等优点,对土传病害的控制尤其适用。但防治效果一般不及化学农药显著,防效受环境条件等影响较大,一般生防制剂的效果达60%~70%就可认为是较理想的。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利用自然界中某些生物控制虫害、病害、草害及其他有害生物的途径。自然界中对有害生物起控制作用的生物统称为天敌,天敌主要包括某些以害虫为宿主的昆虫、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和能捕食害虫的昆虫、蜘蛛、螨类、鸟、兽、鱼、两栖动物(蛙、蟾蜍)等。用上述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或以菌治虫; 利用某些微生物来抑制植物的致病微生物和防治植物病害,称为以菌治菌,以菌治病; 利用某些对寄主较专一的植食性动物和植物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农田杂草,称为以虫治草、以菌治草。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控制病虫发生和危害的措施。包括:1.利用天敌和螨类治虫;2.利用脊椎动物治虫;3.利用微生物治病虫。参见“环境科学”中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见“农业”中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见“农业”中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利用生物或其产物控制农林病虫发生危害的防治方法。如利用自然界或人工繁育的瓢虫、草蛉、捕食蝽、捕食螨、蜘蛛、青蛙、鸟类等捕食性天敌,寄生蜂、寄生蝇、线虫等寄生性天敌,以及病毒、细菌、真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利用抗生菌产生的抗生素等防治病害。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以菌治病等通俗的说法。具体途径是引进外地天敌,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以及大量人工繁殖释放。利用生物防治,资源丰富,选择性强,对人、畜及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一旦被驯化而建立种群,对病虫害有较长期的控制作用。但见效慢,且天敌种群数量受气候、害虫数量,特别是易受化学防治的影响。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来控制对人类农业生产或其他生产方式进行为害的昆虫、病原菌和其他有害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就是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加天敌数目,利用天敌对有害生物种群实施有效控制。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通常有害生物的天敌分为寄生性、捕食性和病原性3类。早期多利用捕食性天敌,到19世纪开始利用寄生性天敌。1762年毛里求斯从印度引入燕雀以防治红翅蝗。加拿大于1882年从美国引入赤眼蜂以防治锯蜂。1945年由于大量使用有机合成农药,曾使生物防治受到影响,但人们越来越重视生物防治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