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申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82 申鉴东汉政论著作。荀悦著。本书内容以儒术论政治,在伦理上偏重伦理政治方面。首先,强调道德教化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 “政之大经,法教而已”。教即道德教化,其内容是仁和义,其目的是使人向善。认为仁与义乃“人之道”,“而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其次,本书还论述了人性问题,认为“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并把人之性情分为三品,“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三品又各可分为三品,九品中真正属上智下愚者极少,绝大多数人均可造就,并指出 “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最后,本书提出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的“知耻”、“知足”二原则,认为“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知耻知足,就圣贤可几,固陋可安。本书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及《小万卷楼丛书》本。 申鉴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东汉荀悦著。荀悦(148—208),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先秦荀子后裔。早年曾隐居,汉献帝时应曹操征辟,任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等职,与从弟荀或、名士孔融俱侍讲宫中。另曾仿《左传》体裁,以编年体改写《汉书》,撰成《汉纪》三十篇。此书共五篇,内容偏重政论,其意在申明历史教训以为借鉴。 申鉴东汉荀悦著。全书五篇:《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后汉书·荀悦传》载:“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全书内容偏重政论,其意在申明历史教训以为借鉴。《政体》:主张以仁义为治术之本。“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认为“以道德治民者”是渡水之舟, “乘舟逸而安”,强调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于众,行诈于官而矜实于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同时强调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认为人应以“中、和、正、公、诚、通”为行事的“六则”,“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以仁德作正,以事物作公,以身极作诚,以变数作通。”《时事》:主张“刑德并用”,“初教必简,刑始必略。事渐也,教化之隆,莫不兴行,然后责备。刑法之定,莫不避罪,然后求密。未可以备,谓之虚教。未可以密,谓之峻刑。虚教伤化,峻刑害民。”《杂言上》:提倡敦学修品,认为君子有“三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则”。并提出只要认真修养,“非下愚,则皆可以为尧舜矣”。《杂言下》:主张“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分为三品,“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每品中又各分为三,共九品。上智与下愚均极少,大多数“众人之性”可教而为善,也可以纵而为恶。强调“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盖由原本儒术,故所言皆不诡于正也。”有《龙溪精舍丛书》、《小万卷楼丛书》本以及《四部丛刊》本。收入《诸子集成》、《百子全书》。 申鉴五卷。汉荀悦 (148—209)撰。荀悦字仲豫,颍阳(今河南许昌)人,相传是荀子的后代。幼年家贫无书,每见一书,览后多能背诵。献帝时,侍讲禁中,官至秘书监、侍中。献帝因班固《汉书》文字繁多难读,乃命悦依《左传》体编写《汉纪》,历时三年,全书告成。辞约事详,世称良史。悦志在诤言进谏,而谋无所用,乃作 《申鉴》 五篇。卷一 《政体》,卷二《时事》,卷三 《俗嫌》,卷四 《杂言上》,卷五 《杂言下》。书中崇尚儒术,以仁义为道之本。主张“德刑并用”;反对富人民田逾限;提出“耕而勿有”的空想。驳斥谶纬符瑞等迷信,以神仙术为虚诞,主张秉中和以养性。强调学习,认为“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人非下愚,则皆可以为尧舜。”认为万物各有性,主张“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法抑其恶”。可见《申鉴》之实,即行仁政之旨。是书《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著录五卷,每卷为一篇。明黄省曾为《申鉴》作注,引据博治,多得悦旨。有《汉魏丛书》本,潮州郑氏龙溪精舍重刻明黄省曾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明黄省曾刻本,金山钱氏《小万卷楼》校刻本,附补遗、札记。卢文弨、孙诒让皆有条教。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百子全书》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