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百川书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百川书志

私家藏书目录。明高儒撰。高儒(生卒年不详),字子醇,自号百川子。涿州(今属河北)人。藏书家、目录学家。他幼承庭训,性禀师尊,后以祖荫当了武官,但素喜文翰,爱好诗文,并嗜搜罗图书。为了慰父自励,他化了六年功夫整理编次藏书,三易其稿,仿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例于嘉靖十九年(1540)编成《百川书志》二十卷,共计收书二千一百十二种,一万余卷。
在分类上,《百川书志》分图书为四部九十三门,是明代少数沿用四分法的目录之一。与以往各种书目相比,它在具体类目的设置排列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经部分为十六门,比以往诸目新增大学、中庸、道学、蒙求诸门。史部分为二十一门,除习见的十四类之外,增“御记”于“故事”之后,“姓谱”于“目录”之后,新创史咏、文史、野史、外史、小史五门。在野史、外史、小史三门中著录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演义、传奇等类作品。子部分为三十门,新增德行、崇正、政教、隐、格物、翰墨、卫生术、占梦术诸门。集部分为二十六门,大都为新增类目,都系原有各类内容的分合。
在著录和揭示图书内容上,《百川书志》于每书之下依次著录卷数、撰人、谥号、官阶、科第、籍贯、别号、字,并有对书籍版本的记载。在所收二千一百十二种图书中,共编写提要九百六十四篇,几及一半,其中大多为今书。内容包括介绍撰人生平、使用价值、校勘得失、图书内容、著述缘起及掌故等,都是高儒研读原著以后的心得体会。
《百川书志》是明代一部重要的书目。它类目下分的详明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依四部分类的书目。作者在史部,而不在集部著录了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表明了他对这些书分类的独特看法。这些通俗文艺作品的著录是今日研究金、元、明文学的重要材料,《百川书志》因而也成为研究古代通俗文艺作品之必备书目。作者在认为需要编写题要的书籍之后能根据自己的见识撰写题要,使之具有较高参考价值,成为明代一部较重要的提要书目。然而由于书目分类存在不当之处,著录项目也有缺陷,历为学者所讥议。清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论其:“以道学编入经志、以传奇为外史、琐语为小史,俱编入史志,可乎?儒家外,别分从行、崇正二家,亦太丛杂不伦矣。”
书目撰成后,一直未刊行,自明至清,仅有抄本流行。较著名的有清初朱彝尊所抄之“朱抄本”,后为民国叶德辉所得。另有一不同源流的无名精抄本,为民国缪荃孙收藏。1913年,叶德辉取朱抄本校勘缪藏本的得失,补全缪藏本之脱误,遂于1915年产生了“叶校抄本”。同年,将之付梓,产生了初刻本。1919年,叶德辉又把这个刻本重编成《观古堂书目丛刻》本。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用今人瞿凤起所藏旧抄本订正《观古堂书目丛刻》本大量错脱,并加句读后排成的铅印本,成为目前最好的本子。

百川书志

二十卷。明高儒撰。高儒,字子醇,自号百川子,籍涿州 (今河北涿县)。虽为武将,却素喜读书习文,亦好藏聚,与福建陈第 (1541—1617)皆为名重一时的藏书大家,且在藏书质量上尤胜一筹。此目仿照宋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于嘉靖十九年(1540)以所藏图书二千多种编辑而成。按四部编排,分经志: 易、书、诗、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总经、仪注、小学、道学、乐、蒙求;史志:正史、编年、起居注、杂史、史钞、故事、御记、史评、传记、职官、地理、法令、时令、目录、姓谱、史咏、谱牒、文史、野史、外史、小史; 子志: 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兵、小说、德行、崇正、政教、隐、格物、翰墨、农、医、卫生、房中、占筮、历数、五行、阴阳、占梦、刑法、神仙、佛、杂艺、子钞、类书;集志:秦汉六朝文、唐文、宋文、元文、圣朝御制文、睿制文集、名臣文集、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诗、元诗、圣朝御制诗集、睿制诗集、名臣诗集、诏制、章奏、启札、对偶、歌词、词曲、文史、总集、别集、唱和、纪迹、杂集,举凡共九十三门。所收录的图书大多撰有题解,或叙撰人,或记篇数、使用价值,或注校勘得失、图书内容。该目的排列对传统四部的分类体系有所突破,在野史、外史、小史中著录演义、传奇、戏曲诸书,成为研究金元明古典文学的珍贵资料。有静嘉堂文库藏吴翌凤旧藏旧钞本、清钞本、《观古堂书目》丛刻本、1959年古典文学出版社铅印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