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耳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耳坠ěrzhuì

也称“坠子”。一种悬挂在耳上的坠饰。一般连缀于耳环之下。本为少数民族男子饰物。在魏晋以后传至中原,中原妇女才纷纷佩戴起来。南北朝以后,民间妇女佩挂耳坠十分普遍,除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外,汉族妇女也普遍佩戴。入唐,汉族妇女戴耳坠者反而减少,尤其是贵族妇女,一般都不戴耳坠。宋代以后,因穿耳之风盛行,使用者渐多,形制与材料更加奢华。明代妇女则既用耳环,也用耳坠。清代妇女承前朝风俗,也戴耳坠,通常用银、铜制造,外层鎏金;坠形则多种多样,轻盈飘动。唐欧阳炯《南乡子》词:“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宋郑思肖《心史》卷下:“男子俱戴耳坠,俗不好文身。”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六:“耳坠,夷狄男子之饰也,晋始用之中国。”《宋史·舆服志五》:“非命妇之家,毋得以真珠装缀首饰、衣服,及项珠、缨络、耳坠、头、抹子之类。”明无名氏《天水冰山录》记严嵩被籍没家产,有“金累丝灯笼耳坠”“金玉寿字耳坠”“金厢猫睛耳坠”“金折丝楼阁耳坠”“金宝琵琶耳坠”等。《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三回:“(金莲道)‘你耳朵上坠子,怎的只带一只,往那里去了?’这春梅摸了一摸,果然只有一只金玲珑坠子。”《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猛一瞧,活脱儿就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耳坠子。”又第六十三回:“(芳官)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

耳坠

古代妇女的耳饰之一。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是一个圆环,环下缀一组坠饰,因形得名。耳坠本是少数民族的饰物,初是男子佩戴,在魏晋以后传至中原,汉族妇女才纷纷佩戴起来。南北朝以后,民间妇女佩挂耳坠十分普遍,除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外,汉族妇女也开始佩戴。入唐,汉族妇女戴耳坠者反而减少,尤其是贵族妇女,一般都不戴耳坠。这主要与当时不崇尚穿耳有关。宋代妇女喜戴耳环。明代妇女则既用耳环,也用耳坠。清代妇女承前朝风俗,也戴耳坠,通常用银、铜制造,外层鎏金;坠形则多种多样,轻盈飘动。

西汉金玉耳坠

耳坠

耳饰的一种,为上部固定于耳垂,下部是可晃动的各种饰物,有单层与多层之分。其材料有珠宝和各种金属或塑料、木质等,品种繁多,不可胜数。各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耳饰,从中发展演变出来的耳饰就更加丰富多彩了。耳坠较之耳环更加活泼、醒目,使佩戴者频添几分光彩。由于耳坠的装饰效果较为显著,因此佩戴时要特别注意与着装相配合、相呼应,要与之和谐。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选用佩戴的耳坠,不宜过长、过大,应与舞台或时装表演等场合有所区别,否则不但给人以不自然的感觉,还会给自己行动带来诸多不便。

耳坠

旧时满族妇女首饰。又称“坠子”。用金、银等金属为质,制成叶状底托,托叶上镶嵌翡翠、玛瑙、珊瑚、绿松石等珠宝玉石,托之另端连一弯曲或圆形金属挂钩,用以挂饰在耳环上,或直接挂饰在耳垂上。也可不镶嵌宝石,用金、银等金属制成片、珠、柱、链状,用以装饰耳部。关东其他各族妇女亦有戴饰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