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腧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腧穴shuxue

人体脏腑经络无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实际是脏腑通过经络在体表的反映位点。腧穴是针炙、按摩等治疗中的施术部位。腧穴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十四经穴是沿十四经脉分布的腧穴,在这些腧穴上进行针刺等可治疗本经脉有关器官疾病的作用;而经外奇穴则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阿是穴实际上就是压痛点,一般某器官发生疾病,在体表上往往会有对应的压痛点,在这些部位实行针刺等则可治疗相应器官的疾病,这实际上是按中医“以痛为腧”原则进行取穴。

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通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施术的刺激点,一般分布在一定的经脉循行的通路上。“腧”有输注和转输之意,“穴”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腧穴是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的总称;而背部腧穴以及“五输穴”中的腧穴,也通称为“腧穴”。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这些腧穴具有治疗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中的主要部分。奇穴又名经外奇穴,是十四经以外的腧穴,有穴名,有明确的位置。这些腧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阿是穴是在病所或非病所出现的压痛敏感点,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位置。

腧穴

中医对于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部位的称谓,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主要施术部位,又称俞穴、穴位。腧穴一般分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经穴,又称十二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计361个,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除经穴以外而部位明确、疗效确定的腧穴。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是随病证而出现的压痛点、缓解点,即作为治疗腧穴,病愈即失。经穴和奇穴的命名和部位均有一定规律。其部位或以体表标志,或以比量法确定,如曲池穴在屈肘横纹尽头,中脘在剑突至脐连线中点;其命名或据解剖部位如膝眼,或据生理功能如气海,或据治疗作用如睛明等。此外,为掌握经穴中某些重要腧穴的治疗作用及其规律,还提出几种特定腧穴。特定腧穴:
❶五输穴:根据十二经脉之气在四肢肘、膝以下由微小而盛大、由浅而深的流注规律,从指趾尖至肘、膝关节,顺序命名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它们均为治疗本经及其所属脏腑病证的重要穴位;每类穴位又有共同的主病规律,如井穴治神昏,荥穴治热病,合穴治肠胃病;还可以用于按时取穴,即子午流注针法。
❷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均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距督脉1.5寸。其排列与脏腑在胸腹内的位置高低基本一致,如肺在胸中,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俞的主治与其命名基本一致,同时还可治疗脏腑相关的官窍、肢体病,如肝俞治肝病、眼病、筋脉拘挛。
❸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附近的重要腧穴,是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部位。十二经原穴,六条阴经以五输穴中的输穴为原穴,六条阳经则专有一原穴。原穴有诊断和调治所属脏腑经络虚实的重要作用。
❹募穴: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腧穴,与所属脏腑部位邻近,如肝募期门在第6肋间隙、直乳头下。募穴是诊断、调治所属脏腑病证的重要腧穴。除上述五输、背俞、原、募穴外,还有八会穴(脏、腑、筋、脉、骨、髓、气、血之精气分别会聚之处),八脉交会八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之处),络穴(见“络脉”),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上各有一合穴),都是调治脏腑经络精气虚实的重要穴位。

腧穴

腧,通输,即有输注的含义,象水流的转输灌注;穴,即孔隙的意思。在历代文献中,腧穴有“砭灸处”、“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及“穴位”等不同名称。❶泛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故能反映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同时又是针灸施术的部位,用以治疗所属脏腑的某些病证。腧穴分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详见各条。
❷指五腧穴中的输穴。
❸指五脏之背腧穴。

腧穴

经脉循行通路上经络之气输注的所在。它是与体内组织器官有一定联系、互相输通的一个特定的部位。腧穴具有输注气血、反映病痛、扶正祛邪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人体上施行针灸和防治疾病的部位。分布在人体的腧穴很多,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3大类。十四经穴共有361个,是腧穴的主要部分,为临床所常用;经外奇穴是十四经之外的经验穴,临床上可作为经穴的补充;阿是穴也称之为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