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偏常juese pianchang
指一个人出现与自己社会身分不相符合的稳定行为,从而偏离社会期望的现象。心理学家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角色偏常原因的过程中发现,角色偏常现象是十分复杂的,行为偏离社会期望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实质,是个人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其所受到的外部对待、评价与角色期望,其内在的自我概念系统、动机机制及表现于外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的后果,都偏离了特定社会身分要求的一般模型。
研究表明,个人行为动力系统中的各个方面构成了 一个协同活动、倾向一致的整体,系统中的内、外动因与行为作为整个系统的不同环节,总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适应、自相一致的。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究竟能否产生积极的行为和行为效果,不是取决于系统中的某一因素,而是取决于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运动的倾向性,也就是取决于其运动状态究竟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当 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处于良性循环时,其外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及行为和行为效果诸方面是在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相互适应、自相一致的。良好的社会对待、评价与角色期望,会导致积极的自我概念,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实际行为;而由积极的行为所产生的良好行为效果,又会使其获得更好的社会对待、评价和更积极的角色期望。如此循环往复,使整个行为动力系统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相反,若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其各个环节会在相互妨害的基础上相互适应,自相一致。消极的社会对待、评价和角色期望,会直接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降低自我期望的水平和行为动机的强度,并最终导致消极的行为与行为后果。而不良的后果又会反过来使这个学生所得到的社会对待、评价和角色期望更加消极。如此循环往复,使得整个行为动力系统保持在恶性循环状态下运动。
上述角色偏常的观点在教育上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如在差生形成原因的问题上,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更多的差生学习成绩长期显著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偏离了特定年龄、特定年级学生的一般模型,处在一个恶性循环的运动状态之中,其各个环节处在消极的彼此适应,自相一致的状态下。对于周围的人们,对于教师、家长与同学,这些差生的成绩落后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他们给予这些差生的对待和评价,也是从这种消极的期望出发,与这些消极期望相适应的。差生自己也认为自己成绩落后是自然的结果,自己只有这样的水平,努力也是无效的。这样,差生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就构成了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状态。在这个系统内部,成绩落后是作为一个有机、和谐和自相一致的部分存在的,并不是异常现象。
由于差生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处在闭合式的恶性循环状态之中,因此,差生问题一旦出现,差生自身是很难在系统内部进行自我调整并实现自我改变的。他们的角色偏常的改变或矫正通常需要外加的特定差生教育手段来实现。(参见“角色改变”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