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訄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9 訄书近代章炳麟著,为戊戌变法前后所写论文的自选集。訄,以言相迫也。以《訄书》为书名,表达作者对甲午战争后民族危亡的激愤之情。初刊本出于1897年,共50篇,另有补佚二篇。1902年,作者因初刊本“意多不称”,重新修订,删去带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篇章,增补宣传反清革命的文章,编为63篇,另有 “前录”二篇。这一刊本较集中反映作者早期民主主义的政治观点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发挥了宣传革命的积极作用。在1906—1910年间,作者又作了第二次修订。辛亥革命失败后,作者思想发生逆转,而趋于倒退、保守。1914年,再次修订《訄书》,删去一些具有革命内容和唯物主义思想的文章,更名为 《检论》 出版。《訄书》的编辑和多次修订,反映作者思想和政治态度的变化概况。《訄书》有1958年中华书局本等,现收入198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之 《章太炎全集》。 訄书清末哲学论集。清末章炳麟著。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师事著名经学大师俞樾。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逐渐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并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宣传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思想日趋保守。此书是章太炎早期的著作。“訄”是以言相迫之意,表示作者对甲午战争后民族危亡情势的激愤的心情。最早编定出版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把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来所撰论文五十篇编集而成,同年再版增补二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对初刻版本加以修订,编为六十三篇,另“前录”两篇,“附录”四篇,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日本东京铅印出版。1914年又改变分篇不分卷结构,辟成九卷,更名为《检论》出版。 訄书章炳麟著。以言相近之意,表示作者对民族危亡的激愤之情。光绪二十八年初刊五十篇,补佚两篇;光绪三十年本增至六十三篇;光绪三十二年又加修订;晚年曾作删节,以《检论》书名出版。其中光绪三十年本批判改良观念,倡导民主革命,提出土地问题,阐述进化思想,对中国传统认识论命题作重新阐释,反对宗教神学观念。在当时影响极大。另有1958年中华书局本和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訄书中国近代章太炎著作。訄为迫意,作者自译为“述鞠迫言”,即迫不急待地说出些求索之得。先后有三种结集本,即初刻本、重订本、《检论》。前后思想有变化,《检论》变化更大。初刻本编定于1900年,正文50篇,包括一组先秦学术史论、一组哲学论文、一组以“反满”为中心的民族论以及一组论述社会变革的论文。其中《平等难》、《族制》、《喻侈靡》、《明群》、《明独》和《独圣上下》诸篇反映了作者的伦理思想。在《平等难》中认为,平等之说必“去君臣、绝父子、齐男女”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错误的,要求保持一定尊卑之序,反映了对平等的模糊认识。在《明群》中认为,“君者,群也,知其群,则万物以是资始”,为了“合群明分”,必须有君主,反映了对封建专制主义认识肤浅。在《明独》中认为,“独”和“群”的关系一方面是“大独必群,不群非独”,另一方面又“群必以独成”、 “大独,人群之母”,强调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在《族制》提出“性犹竹箭也,括而羽之,镞而弦之,则学也”,承认后天学习在人性形成中有重要作用。在《喻侈靡》中反对封建禁欲主义,提出“兴时化者,莫善于多侈靡”,不加分析地肯定“侈靡”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在《独圣》中认为,“恣其爱,则为栻痏(殴伤);而制其爱,则为善之长”,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制欲的合理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