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正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5 郑正秋1888—1935电影编剧、导演、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之一、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原名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潮阳县人。其参与编导的《难夫难妻》,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先后参与发起组织新民、鸣民、大中华等剧社,编演过一些有爱国思想和社会改革意义的戏剧。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后,编写《孤儿救祖记》,为中国儿童电影史上具有开拓意义之作。又陆续编剧、导演《姊妹花》等影片近30部。从1923—1926年,他相继编导了6部儿童故事片,成为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代表人物。作品具有平易通俗、情节生动的民族风格。 郑正秋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家、电影导演、编剧。
1913年,中国另一个电影开拓者张石川和美国商人在上海合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邀请郑正秋做编剧。郑正秋编写了剧本《难夫难妻》,接着与张石川联合导演,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1922年,张石川邀请他共同组建明星影片公司,郑正秋除任编剧、导演外,还担任公司附设的明星影戏学校校长。在这期间,他编剧的短片 《劳工之爱情》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达到成熟。1923年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的第一部成功的长故事片,中国故事片的基本形态从此开始确定。郑正秋一生编导了50余部影片,其中有抨击封建制度罪恶、要求社会改革的《苦儿弱女》、《玉梨魂》、《育孤儿》、《姊妹花》等; 有迎合市民口味的《孤儿救祖记》、连本剧《火烧红莲寺》、《再生花》; 具有现实意义的《战地小同胞》、《碎琴楼》等。郑正秋称自己的创作是 “为弱者鸣不平”。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34年编导的《姊妹花》。这部影片,由于揭示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再加上著名演员胡蝶 一人出演姊妹俩的出色表演,《姊妹花》成为当时最上座的影片。 1935年7月16日,郑正秋病逝于上海,年仅47岁。 郑正秋1888—1935中国电影编剧、导演、早期话剧活动家,广东潮阳人。1913年从事电影工作,参与编导的《难夫难妻》,为中国拍摄故事影片的开端。1922年起参与创办明星影片公司,编导过影片20余部,著名的有《姊妹花》等。 郑正秋中国电影导演、编剧,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1888年生,1935年去世。广东省潮州市人。1913年编写剧本《难夫难妻》,由张石川导演拍成4本长的影片,是中国第1部故事影片。1922年与张石川创建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导演兼明星影戏学校校长。至20世纪20年代末由他编、导、参演的影片达53部,其中有涉及社会问题、反封建内容的影片,如《孤儿救祖记》(1923)、《玉梨魂》(1924)、《最后之良心》(1925)、《上海一妇人》(1925),还有最早的武侠片,如《火烧红莲寺》(第1集,1928)。进入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的影响下,创作思想更为成熟,编导了影片《自由之花》(1932)、《春水情波》(1933)、《姊妹花》(1933)、《再生花》(1934)等,其中《姊妹花》在当时曾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