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银行信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银行信用yinhang xinyong

银行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所发生的借贷关系。
银行信用是适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要受到个别职能资本家的资本数量和商品销售方向的限制。而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职能资本家的信用。银行通过为职能资本家办理转帐结算以及吸收存款,可以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家资本数量的限制,并可以将资本贷放到任何部门去,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更大程度上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形式是期票贴现、抵押贷款和长期投资。银行信用促进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同时也会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深经济危机。

银行信用

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通过存、放款业务对企业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它是在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无论在借贷数量上还是在借贷期限上都扩大了商业信用的界限,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社会主义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分配社会资金、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

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以存款、放款等业务形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与其他信用形式相比较,银行信用具有如下特点:
❶具有广泛的接受性。银行是信誉最好的信用机构,它的债务凭证具有最广泛的接受性,被称为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银行信用因此而成为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其他信用形式赖以正常运行的支柱。
❷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要进行货币借贷活动,先要获得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提供信用。银行能够创造货币提供信用。银行创造货币的特点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因为创造货币(即利用货币的派生原理) 的成本微小,通过创造货币提供信用,银行可以以较低的利息来打败竞争对手。
❸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由于银行信用涉及货币供给,而货币量投放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因此,银行信用是国家计划直接控制的对象,成为计划性最强的信用形式。
信用集中,特别是集中于银行,应该是信用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但是,如果资金融通的社会化程度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要求,那么过于集中的银行信用则可能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单一的信用形式必然对应着单一的金融资产,而单一的金融资产难以满足储蓄者的不同需求,因而其筹集资金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如果一家企业只能和一家银行发生信用关系,则意味着这家银行负有为这家企业提供全部信贷资金的重大责任。因此,单一的银行信用助长了落后的资金供给制,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社会资金周转缓慢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国建国以后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 “一家银行,一种形式”,就是信用高度集中于银行的形式,是金融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产物,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显露出一些缺点和不利因素。此外,通过信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并不是要把一切信用活动都掌握在银行手中,而是要求信用具有高度的弹性,以及通过信用规模的调整来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改革单一的银行信用,发展以银行信用为主体的多种信用形式的业务活动,让银行摆脱被动供给资金的局面,逐步使信用具有可调性。
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的银行信用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银行信用范围狭窄,除发放农业设备贷款之外,只限于流动资金贷款。基本建设投资、企业固定资金和定额流动资金都由财政拨款,而发展服务、旅游、科技等第三产业的资金需要,则被视为是银行信用的禁区。在体制改革前,资金分配的主渠道是财政,银行信用处于拾遗补缺的辅助地位。二是银行信用的业务种类单一,仅限于存、贷业务,银行的其他服务业务,如信托、咨询、信用评估等中间业务开展很少,极大地限制了银行信用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改革旧的银行信用的模式。从1981年起,除行政事业和少数项目外,全面推行基本建设投资由银行贷款制度,银行信用活动的范围扩大了,与此同时,银行的业务种类得以扩充,开辟了新的存、贷款种类,发展了信托、咨询等各种中间业务。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银行信用日益渗透到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杠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