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阴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08 阴阳中国哲学史中的一对范畴。其本义指日照的向背。《韩非子·说林上》:“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阴阳作为两种互相对立之气,是由西周末的伯阳甫,战国时被进一步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根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易传》对阴阳概念作了重要发挥,认为阴阳的交互作用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并用来比喻社会现象。《易·坤》:“阴虽有美含义,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强调:“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邵雍说:“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观物内篇》)张载认为: “阴阳者,天之气也”(《张子语录》中)。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阴阳者气之二体。”(《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阴阳我国古典哲理之一。是对自然界或社会中的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类属性的概括。凡积极、主动、相对动态的为阳(热、兴奋、向上等),反之为阴。阴和阳是相对的,是以对方相比较,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二者任何一方均可再分阴阳。阴阳之间的关系主要为:❶阴阳互根。二者既有与对方相反的特性,又必须寓于同一事物或现象中,互为存在的前提。 阴阳古代哲学名词。其内容与中医结合后形成了中医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学说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解释人体生命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在中医最古老的医学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 中,阴阳被作为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最根本的纲纪和规律。对于人体外部环境而言,天为阳,地为阴; 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贯穿其方方面面:❶人体组织结构:就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脏腑之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脾、肝、肾为阴。各脏又可分为阴阳 (如心阳、心阴,脾阴、脾阳)。此外,气为阳,血、津液为阴。 阴阳中国哲学关于矛盾对立与和谐关系的一对范畴。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远古人挖洞穴、筑房屋、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使他们总结出“相其阴阳”(《诗经·大雅·公刘》) 的道理。相传伏羲画的八卦,最基本的“—”与“--”,即远古人对男女生殖器图腾崇拜的产物,以后被引申为阳和阴的符号。《易经》曾被认为是论阴阳之书,其六十四卦,即是以“—”与“--”为基础的符号体系。《易经》书名曾被解释为“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说文解字》引 《秘书》)。但阴阳二字不见于《易经》。阴阳后被用以指气的两种对应状态。西周末年伯阳甫解释地震发生原因乃是“天地之气” “失其序”、“过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承”(《国语·周语上》),即天地阴阳之气的平衡遭到破坏。政治家们治理社会亦强调秩序的稳定和力量的协调,“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尚书·周书·周官》)。《老子·四十二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正反两种力量即为事物本身所固有。到战国时,阴阳概念则进一步上升为概括自然、社会、人生之三种基本矛盾势力或属性与关系的哲学范畴。凡肯定的、运动的、在上的、刚强健壮的为阳,凡否定的、静止的、在下的、柔媚虚弱的为阴。但阴阳二者不可分离,不能剖成两片。《易传·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大化”“流行” 的过程和根本规律。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则“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孟荀列传》),流于神秘主义。《黄帝内经》则以阴阳来区分人身五脏六腑,探索各种疾病的根源。古代数学、化学、天文、历法、乐律亦以阴阳关系为基本理论构架。宋明清诸哲学家发挥了阴阳互相涵摄、对立互补、统一整合的学说。这种整全的 “对待” (对立) 与 “流行” (过程) 整合的宇宙思考模型,为现代西方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推崇。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阴、阳二字本指日照的向背,向者为阳,背者为阴;后与元气说结合,以混沌之气判为阴阳,遂为生化天地万物的要素。《周易》画卦即以阴〔--〕、阳〔—〕为基本符号,以阴爻、阳爻的不同组合与变化,来解释并预测事物的变化。西周伯阳父以阴阳解释三川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国语·周语上》)道家老庄亦讲阴阳,《管子》以阴阳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四时》)“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乘马》)《易传》以阴阳为万物的基本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上下、君臣、夫妻等关系,均以阴阳说之。《黄帝内经》则以阴阳来辨证疾病:“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应象大论》)战国、秦汉之际的阴阳家们,则依阴阳之基本理论,“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然其拘泥于“小数”,故“舍人事而任鬼神”。(《汉书·艺文志》)阴阳之学说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极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