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 农村文化艺术活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 农村文化艺术活动

1. 民间音乐、舞蹈。浙江的民间音乐舞蹈大量来自农村,可谓形式繁多、内容丰富。
(1) 民间音乐。主要的有民间吹打乐和江南丝竹。
民间吹打乐。浙江民间风俗,凡逢喜庆佳节,都要吹吹打打,以助雅兴。最著名的吹打乐有浙东的“将军令”,舟山的 “舟山锣鼓”,宁海的 “十番”,奉化的“八仙鼓”,金华的“花头台”,绍兴的“拜堂菱花”,诸暨的 “迎神锣鼓”等。“将军令”是浙江民间乐曲融合舞台上吹打曲牌“将军令”逐步衍变成的,一般都用大锣、大小唢呐演奏,节奏强烈,气势雄伟,表现大将军得胜回朝的欢乐情景。“舟山锣鼓”用十面不同大小的锣击出轻快热烈的独特音色,并配以大小套鼓和民族管弦,表现出海岛渔民欢乐豪放的神情。“花头台”是婺剧中最精彩的吹打曲牌,内分以笛子、徽胡、小唢呐、大唢呐为主奏的四个乐章,能奏出故国之思,乡土之情,十分动听。“拜堂菱花”是绍兴民间结婚寿筵之闹曲,以菱花(大唢呐)主奏,配以小锣、汤锣、小钹等乐器,此曲一奏,一片喜气洋洋。“十番”、“八仙鼓”、“迎神锣鼓”均为迎神、庙庆、祈雨、舞龙等喜庆节日之鼓乐,其乐曲一般可不断反复,习练也较容易,故浙江民间十分普遍,随处都可听到。
江南丝竹。为典型的民族轻音乐,其源远流长,早在唐代杭州一带管弦丝竹已处处可闻。到清代乾隆年间,江南丝竹就成为一个民乐体系。具有浙江特色的民间丝竹曲调丰富,民间流行最多的有“小霓裳”、“龙虎斗”、“三六”(梅花三弄)、“行街”、“老六板”等。由戏曲音乐演化成的“三五七”、“流水板”等曲也很流行。
(2) 民间舞蹈。主要的有盾牌舞、龙灯舞、狮子舞、采茶舞、竹马舞、鱼蚌舞等。
盾牌舞。流传于温州、台州、宁波、金华一带。传说当年戚继光为了扩充“戚家军”,曾在义乌、东阳等地招收3 000名强壮的农民,广泛组织沿海各地抗倭自卫武装,夏秋守备,春冬操练,《盾牌舞》的动作,就是根据当时训练“刀盾功”的功法演变成的。一般由8—12人扮成武士模样,左手执盾,右手握刀,表演前,号角齐鸣,杀声骤起,演员踏平马步上场,动作有冲杀、对杀、抵御、跃击等,阵营多变,进退有序,配以鼓乐,十分壮观。
龙灯舞。浙江的龙灯品类繁多,有流行于东阳、龙泉、诸暨、萧山一带的“板龙”,接几十乃至一二百条板灯于一体,可做各式盘游动作。有流传于龙游、金华、开化一带的“断头龙”,其龙头龙身可自行脱开,龙身停歇时,龙头可单独游舞。流行于杭州、富阳、临安一带的“竹篾龙”,龙头高大,外裹彩色龙鳞,内装蜡烛或干电池,舞动时首尾璀璨一片,光彩夺目。浙江众多的舞龙中,最著名的要数长兴的“百叶龙”和奉化的“布龙”。“百叶龙”的龙头是一盏特大的荷花灯,龙身由十几盏斗大的荷花灯连接起来,龙尾是一只大蝴碟,龙鳞用900多片彩纸扎成的荷花瓣串起来; 当龙蛰伏时,如荷花满池,幽静恬逸;忽然一声鼓乐,满池荷花霎时化为长龙,翻腾飞舞,大有蛟龙出水之势。“布龙”出自奉化市调宅和任宋两村,龙身长达18节,有翻滚动作18套,旧时以单龙表演,现在发展为双龙翻滚。
狮子舞。浙江的狮子舞也很普及,县县都有。大狮子由两人组合表演,小狮子由单人表演,演出分“双狮抡球”和“单狮抡球”两种。舞狮者衣着彩衣、系腰带,穿软底鞋,舞狮时的动作有跳、滚、伏、抖毛、直立、倒立等,还要做出耍球、拍狮子、跳狮背等高难度动作,出场时的“小翻”,往往是极精彩的一幕。
采茶舞。也叫“采茶灯”,是浙江茶区流传十分广泛的民间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采茶、揉茶、实茶等劳动动作为主,配以舞步和唱词,如淳安、天台的《顺采茶》、《倒采茶》、《采茶舞》等,写实性较强。另一类是写意性的,表演者一行8—12人,各人手提花篮,口唱山歌,边唱边踏十字步,如东阳、遂昌等地的《花采茶》、《十二月花名》,还有嵊州、龙泉等地的《采茶灯》。采茶舞曲调优美轻快,唱词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味。
竹马舞。竹马舞也叫竹马灯,是浙江各地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以淳安、建德、宁波、富阳等地的竹马舞为最佳。相传朱元璋起兵后在西天目山丢失的一匹御马变成神马,常出现千山万壑间,为百姓驱妖灭灾,为感谢神马的护佑,浙西人民每年新春佳节以跳竹马舞相庆。竹马舞是用竹篾扎成比真马略小的马头与马尾,裹以绸片,绑于演员腰部前后。演员穿红挂绿,手执马鞭,似坐马上,在一马夫的牵引下,配以锣鼓唢呐,气氛热烈。
鱼蚌舞。浙江的 “鱼蚌舞”,可分为“鱼灯舞”、“虾灯舞”、“蚌壳舞”三种。鱼灯舞以舟山、洞头、丽水等地制作得最为精致,均以竹篾扎成大小不等的鱼灯和虾灯,灯下一片竹竿,灯内点燃蜡烛或置放电珠。舞灯者各人手执一盏,鱼贯登场,或翻功跳,或来回穿插,在灯光的配合下,舞台上波光粼粼,似群鱼群虾回游海中,闪闪发亮。蚌壳舞是将两扇绸制的大蚌壳联在一起,由一位扮作蚌仙的女青年驮壳而舞。舞动时蚌壳张开,作种种爬行憩息之状,并按音乐节奏变化各种队形。另有一男青年扮作舞螯横行的大螃蟹,作为邪恶的象征,蟹蚌相斗,惊险叠起,饶有风趣。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群众文化部门把民间音乐舞蹈作为一项重要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1955年全省举办第一届民间、古典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后,各地又投入了广泛普查发掘工作中,搜集到各种民间音乐舞蹈1万多个,其中奉化的《布龙》、长兴的《百叶龙》、永康的《十八蝴蝶》、舟山的《舟山锣鼓》,以及临安的《李山宝》和《里朗歌》、乐清的《对鸟》等歌舞,都是优美的民间艺术精品。1955年3月,浙江省民间舞蹈《渔翁捉蚌》,器乐曲《万花灯》,民歌《李有松》等11个节目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大会。奉化县调宅村的《龙舞》还应邀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表演。该舞还传授给中国青年艺术团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民间舞蹈铜奖。1956年4月,浙江省组织民间歌舞巡回演出团,赴金华、温州、宁波、定海、绍兴等16个县市巡演55场,历时50多天,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推动了各地业余艺术活动的深入开展。同年7月,由18位歌手和16位民间乐手组成的浙江代表团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期间还向中共中央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表演了民间器乐合奏《花头会》、《莲子行》,民歌合唱《小弟歌》、《韭菜歌》,民歌独唱《对鸟》、《叮叮当》等富有浙江地方特色的节目,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分别发表介绍、评论浙江民间音乐文章21篇。同年,省文化局、省教育厅、省文联、省总工会、省团委联合发出在全省范围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歌咏活动的通知,使全省包括广大农村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出现新的飞跃。1961年,为纪念聂耳、冼星海逝世15周年举办的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浙江省选送的《片片嫩茶片片香》、《小蓬船》、《请茶歌》获二等奖,《毛主席来到我的家》获三等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全省农村群众性音乐舞蹈活动坚持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反映飞速发展的农村建设面貌,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服务。1986年、1988年、1990年,浙江省连续举行了第一、第二、第三届音乐舞蹈节。涌现出《飞云江汉子》、《山中那座油坊》、《清江情画》、《小河淌水》、《碧荷涟涟》、《畲山听樵》等一批获全国一、二等奖的舞蹈节目;《田野上飘起一阵鸽哨》、《江鸥飞来了》、《送粮》、《阿哥你放心走》等一批获全国一、二等奖的歌曲节目,以及 《新月》、《竹乐》等器乐节目。此外,各地举办的《南湖之春》、《西湖之春》、《鹿城之春》、《东海之春》、《涌江之春》等音乐舞蹈活动也此起彼伏,美不胜收。
(3) 畲族歌舞。畲族歌舞是浙江省农村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畲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结晶。
畲族山歌。畲族人以歌代言,以歌代哭,以歌抒情,以歌传播知识。畲族山歌长短不一,寓意深刻,以兴感人,韵调和谐,内容丰富,感情纯朴。大体有:追述本民族起源、迁徙和歌颂祖先的长篇诗式山歌,如《高皇歌》、《盘瓠歌》等;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和以历史故事为内容的长篇叙事山歌,如《钟景琪》、《蓝田玉》、《白蛇传》、《刘志远与李三娘》等;控诉旧社会和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抒情歌,如《长工歌》、《灾荒歌》、《封金歌》等;描述热爱劳动,赞美爱情生活的山歌,如 《采茶歌》、《种棉歌》、《成双歌》、《同心歌》等;传授农时季节、农活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山歌;还有丧事的哭歌。畲族山歌以清唱为主,无乐器伴奏。歌词基本上是七言一句,四句一首,构成一个乐段,有严格的韵脚。
畲族舞蹈。畲族的“祭祖舞”是古老的长篇群舞,有 “村景”、“拜茶”、“变身”、“开桃源洞”、“过九重山”、“渡水”等64个过程。每个过程主题明确,含义深刻,情节动人。如“过九重山”,反映畲族祖先为抵御外侵而去学师的艰难历程,及回归中盘缠耗尽,沿途乞求,乡人不识的凄凉情景。其舞蹈场面是在地上插九枝绿叶茂盛的竹子,象征九重山,由引坛师带领学师“弟子”肩背包袱,脚穿草鞋,在竹枝间穿行,边唱边舞。祭祖舞唱词高亢,音调古老,舞步有软步、硬步、两步半、并双膝微曲等,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舞姿粗犷而富有旋律。“白鹤舞”、“闹灶舞”则是办丧事中必可少的仪式。
畲族有很多古老的山歌和舞蹈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帮助畲民进行了发掘和整理。1953年,当地群众文化部门深入到雅溪、碧湖、山根等畲族村坊发掘了《运木号子》、《送郎参军》、《畲族欢乐舞》、《锄头舞》、《五星舞》等一批民间文艺珍品。1955年和1957年的三月初三,曾在丽水县碧湖镇两度举行了“畲族山歌赛”。进入80年代以后,在老竹、山根等畲族村镇每年三月三时节,都要举行“畲族山歌会”传统活动。1980年,畲族舞蹈《新女婿》、《银耳开花》赴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1984年的“三月三”节,把“畲族山歌赛”的舞台搬进了县城大街、公园,160位畲族歌手进城参赛。1985年的重阳节,碧湖区7个乡的800多位代表在高溪水库的水上舞台,举行“碧湖区首届重阳民间文艺大会”。广泛的畲乡歌咏活动,涌现出蓝宝兰、钟丽华、兰美珠等一批群众喜爱的畲族歌手。蓝宝兰曾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一位少数民族代表,于1957年的“五一”节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唱了畲族山歌《鲜茶献给毛主席》。1994年,中国浙江省畲族民间歌舞团带着《灵刀舞》、《畲山听樵》、《敬酒歌》、《对歌》、《拦路歌》、《织彩带》等节目,赴日本参加了’ 96福井国际艺术节。
2. 民间美术。以农民画、剪纸为主要种类的民间美术活动,是用来抒发感情,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在浙江省农村有着广泛的基础。1958年11月,全省“农民美术创作展览会”在杭州举行,展出年画、国画、漫画、宣传画、连环画、剪纸等各类作品200余件。此后,从中选拔27件参加“全国工农兵美术作品展览会”,其中有胡奎连的 《点灯诱蛾》、阮未青的漫画 《灶君归天》、虞明林的《葡萄丰收》等。同年12月,省文化局、省美术家协会联合召开 “工农兵美术创作观摩座谈会”,就如何认识农民画的问题进行了座谈,对农民画问题引起了文化事业管理部门的关注。1964年4月,农民纸剪画家高妙兰作品展在杭州举行。象山县农村妇女高妙兰的纸剪作品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技法,内容上以歌颂农村新人新事为主,在她创作的3000多件农民画、纸剪作品中,《开发宝山》被选入《中国现代画选》;《喜晒黄金谷》在全国工农兵业余美术展览会上展出;《毛竹山》、《机耕》、《喜开镰》在《人民中国》杂志外文版上刊登。进入80年代以后,一个农民画热潮在浙江农村大地上掀起,1982年,临安县文化馆从抓培训着手,大力培育农民画人才,历经10年,累计开办培训班21期,培训绘画爱好者300多人,创作农民画500余件,举办画展30多次,形成了一支有40多位骨干的农民画创作群体。其中,王立勋的 《踏碎月花花》获文化部首届农民画展二等奖,《马灯舞》、《端午节》、《做秤》、《炎夏》、《育苗》等六幅画先后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展出;嘉兴市郊区文化馆自1983年起深入到净湘乡、栖真乡、凤桥镇辅导农民创作农民画,有张觉民的《南湖菱歌》、缪惠新的《乡情》、潘元法的《闻鸡起舞》入选全国农民画展览会。此后,每年开办1—2次农民画培训班,作者由最初的9名发展到90多名,遍布17个乡镇。10年来累计创作农民画300多件,有20余件获省以上奖。栖真乡的农民画画家曾3次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拥有75名会友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间画友会”成立,嘉兴市郊区农民画展览馆工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也已动工;舟山渔民画是由渔民自己参与,以渔村、大海、渔家生产生活为题材的一种民间绘画,早在50年代就在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等渔区普及,迄今已有400多件作品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展出,部分作品还赴美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
3. 民间工艺。浙江物产丰富,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构成了一个艺术天堂。
萧山花边。一种由千百人集体制作,用千丝万缕挑绣而成的特独工艺品,人们赞誉它为“万缕丝”。它以绣工精湛、美观大方、构图新颖、针法繁多、色泽素雅而驰名中外,成为浙江传统的出口产品,目前已发展到绍兴、乐清、余杭等地。
瓯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产于瓯江地区,已有600多年历史。瓯绣的最大特点是针法繁多,做工精细,如《松鹤图》中一只鹰就采用了扇形针、切针、平针等10多种针法。
平湖丝毯。平湖丝毯以选料精、图案纹样清晰、色彩富丽堂皇、弹性好著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红线毯》一诗中写道:“一丈毯,千两丝,织作披香殿上毯。”可见当时丝毯工艺的高超水平。
东阳木雕。始于唐朝乾符年间,从佛像雕刻逐步向建筑装饰方向发展,如今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杭州灵隐寺等到处都有东阳木雕艺人的杰作。在制作工艺上有镂空雕、浮雕、浅浮雕、圆雕、阴镂透空雕等多种手法。
黄杨木雕。最初发源于乐清雁荡山麓。到清代末年,温州艺人朱子常运用特独的技法创作了“捉迷藏”、“布袋和尚”等作品,分别于1910年、1915年获得南洋劝业会优等奖和巴拿马赛会二等奖。如今,黄杨木雕的取材范围逐步扩大,有传统戏曲或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宁波骨木镶嵌。是宁波民间传统工艺,分平嵌、高嵌两种,采用螺甸、象牙、牛骨片、黄杨木和彩石等多种材料,精心制作成花鸟、风景、仕女等装饰花样,嵌于红木、花梨木环上,经过精打细磨,用中国大漆髹漆而成,制作极为精巧,是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雅陈设品。
温州彩石镶嵌。创始人是当地民间艺人潘阿明,他把蜡石锯成 一张荷花叶子,镶嵌在裂缝上,觉得如同绿色的宝石镶嵌在沙漠之上,十分优美。这种产品问世后,很受欢迎,遂形成一种艺术。
宁海树根雕。大约在300年前,宁海的树根雕工艺品已声蜚宫庭,被地方官掠夺而成贡品。近代,宁海已故老艺人李云波的树根雕曾驰名东南亚,他的传世作品“铁拐李”,神态逼真,形象生动。树根雕以千变万化、巧拙兼备、以意传神,浪漫而不粗野等艺术,给人留下想象和回忆。
西湖旅游手杖。产于淳安县和丽水山区,由野生藤制作而成,特别是虬龙拐,通体如虬龙盘曲,古趣盎然;竹节拐是用杉木加工成竹节状,拐面画上西湖风景,故称“西湖旅游手杖”。其它的还有龙头、猴头、马头等拐杖,雕刻动物头像,表情生动栩栩如生。
东阳竹编。已有千年历史,从宋代元宵闹花灯、赛龙灯的竹编具开始,到明、清的竹编贡品,到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的一代竹编大师——马富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竹编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可谓是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东阳竹编以其薄如纸、细如发、编织精细、造型古朴、色彩曲雅而久负盛名。
黄岩翻簧。清同治年间,黄岩就有一家“师竹馆”(刻竹店),产品为竹对联、翎筒、朝珠盒、朝福筒、雅扇等翻簧制品。新中国成立后,艺术质量提高,创作了“雷锋”、“延安颂”、“大闹天宫”、“天女散花”、“木兰从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作品。
富阳竹贴屏风。是近年创作的工艺美术品,它以紫竹为原料,利用竹身表面棕褐色的天然色彩,雕成大小不一、有浓有淡的竹叶和不同形态的竹竿,组成图案,然后在毛玻璃上粘贴而成,具有浓厚的江南特色。
杭州竹篮。产于杭州市西湖区龙坞乡龙门坑孙家村,以当地的雷竹为原料劈成丝篾制作而成,呈青色,有一股浓郁的竹香气。
青田石雕。始于宋代,以透明如冰冻、莹莹如宝石的当地叶蜡石为原料雕刻而成。石雕艺人取石选型,因色取巧,擅长多层次镂雕,一件精细作品,往往要钻上成千上万个洞。作品可分人物、山水、动物、器皿、花卉等五大类,著名的作品有“西湖全景”、“松鹤延年”等。
龙泉宝剑。至今有2000年的历史,相传著名铸剑工匠欧冶子见龙泉秦溪山下环境清幽,水质甘冽,极宜铸剑,遂凿茨山取铁英(铁砂)铸剑。龙泉宝剑有四大特色:❶开刃后锋利无比;
❷刚柔并济,韧而不曲;
❸手工精磨,不用镀料,天然寒光逼人;
❹纹饰雕刻精细,装饰制作古朴。
龙泉青瓷。始于五代(907—960年),到南宋进入鼎盛时期,宋代开始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16世纪传入法国,现在世界上所有著名博物馆都珍藏有龙泉青瓷。
嵊州泥塑。开始形成于70年代,它吸收了无锡泥人的特点,采用当地的乌黑泥,用民间传统的描绘手法,并大胆夸张,使“彩”和“塑”浑然一体。主要作品有“十五贯”、“乔太守”、“梁山好汉”等。
善琏湖笔。产于湖州市善琏镇,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类,分别用羊毛、黄鼠狼尾毛、野兔毛和混合毛制成。笔杆用苦竹、湘妃竹、凤眼竹、花斑竹、烤红竹等。制作工艺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称。
萧山羽毛画。是用禽鸟羽毛粘贴成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禽鸟、鱼虾等形象的画种,用羽毛的天然花纹和斑痕,模仿水墨画的情趣,再加上羽毛的亮度,使整幅作品清新雅致,别具一格。
舟山贝雕画。形成于70年代,取材于舟山海中生长的贻贝壳。它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和纹路,经过漂白和磨制,按设计的图案粘贴,然后漆上清漆,形成一幅具有立体感的美丽的图画。作品中,以海洋捕捞为题材的最优秀。
浦江麦秆画。它用黑白、染色、压平的麦秆芯薄片作原料,按设计剪成图案,粘贴在白绫子上面而成,在工艺品中独具一格。
乐清剪纸。乐清民间剪纸始于元代。最大的特点是大量运用细纹纸刻,最细的1厘米内有11条细线,需刻22刀,每刀仅隔半毫米不到。著名的作品有“双鱼”、“松鼠葡萄”、“双喜红灯”等。
平阳画蛋。此工艺始于唐宋时期,现在平阳画蛋艺人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采用鸭蛋,用注射针筒抽出蛋白,然后脱脂、消毒,再在蛋壳上画上各种图案。
宁波草席。始于1200年前的明代,当时就作为珍品远销外地。宁席可分硬席和软席两种,以麻为经编织的称硬席,以纱为经编织的称软席。
台州麻草编织。它继承了浙江古代麻编织的传统工艺,并不断加以创新,形成“八字节”编织法。产品有勾针地毯、勾绳地毯、扎针地毯等。
桐乡蓝印花布。起源于唐宋时期,为民间一种印染工艺。因用靛蓝染色去粉法,当地人称为“拷花蓝布”。以蓝白两色互为花底,使人感到纹样清晰,色调明快,图案优美,富有淳朴、典雅的民族特色。
泰顺车木玩具。它把木偶、车木、彩绘和装饰等技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具有特独风格,耐人寻味。目前品种有30多种,畅销国内外。
4. 故事。浙江的故事活动颇为活跃,自1985年开始,连续三届参加了“江浙沪故事大会串”;1990年组队参加了由文化部群众文化司主办的 “全国新故事比赛会”,均取得较好成绩。在基层故事活动中,杭州市各县、区开展得尤为突出,早在70年代,杭州市就涌现出《新来的女队长》、《周总理来到楼外楼》、《菱白田里的秘密》等一批优秀创作故事。80年代,故事活动进入了有序化发展阶段,90%以上乡镇都有故事员队伍。全省每年为农民讲故事3万—4万场;一年一度的全市故事赛讲会持续了11届;创办了《杭州故事报》,刊发新故事476篇;《大树下》、《陈毅剃头》、《意料外的结局》、《新乡长上任》四个故事获文化部群星奖银、铜牌奖,《晦气鬼告状》、《狗尾巴的故事》、《兔毛扎成的花圈》获得了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杭州文艺奖”;编辑出版了《张家媳妇的烦脑》、《抢财神》、《晦气鬼告状》3个故事专辑和 《杭州故事精选》,并形成了一支以吴文昶为代表的创作员、故事员队伍。
5.戏剧。浙江的戏剧经过上百年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四大地方剧种,即越剧、绍剧、婺剧、高腔,它们衍生于农村,并经过几代文艺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逐步发展成今天较为完美的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文化部门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戏曲,大力抢救濒临灭亡的姚剧、湖剧、平调、高腔、睦剧、调腔、滩簧等地方戏剧,整理和改编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历史剧,通过送戏下乡,活跃了农村文化活动。
(1) 越剧。越剧是浙江最大的地方戏曲,起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20世纪初,浙江嵊县西乡一些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从山歌小调的劳动号子中发展和创造了一种带有“伴唱”的调子,它的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一个笃鼓,一副尺板,一副用二片狭长的竹板连在一起的带有金属音响的“三挑板”,被农民称之为“小歌”。一些农民艺人在农闲期间,以二人为一组,到处按户卖唱,唱者手敲“三桃板”,帮腔者手击小鼓,在曲尾接唱工尺谱字眼及“令哦”字眼。有的则选定地点,摆上一张桌子,成为落地唱书形式。这些小歌用简朴的调子嘲弄财主豪绅,歌颂劳动人民,叙述古代历史故事,逐渐发展成为有故事情节的戏曲,到1909年前后被搬上了舞台,发展成演出形式,剧团被农民称之为“小歌班”。由于“小歌班”演出的内容暴露了地主剥削农民的罪恶,官吏、警察勒令禁演,加上当时农村经济贫穷,小歌班的农民艺人被迫离开家乡,到各地求生,个别班子进入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这个时期起,演出的内容多为历史传奇故事,音乐方面除仍保持尺板、扁鼓的“的笃”伴奏外,废除了人声“令哦”接腔,代之以二胡接腔,这一时期的曲调被称为“正调”。在上海的个别戏班子进入大的娱乐场所后,开始有女演员参加演出,成为男女合演的小歌班,上海人称为“的笃班”,文戏武戏兼演,很受上海市民的欢迎,便在上海大城市兴旺起来。1923年夏季,有人在嵊县西乡招了一批女学徒,成立女子小歌班科班。不多时,女班在上海及乡村发展起来,由于小市民对女演员的拥戴,没过几年就把男女合演改变为纯女子演出; 这一时期的曲调更丰富了,已有各种板式之分,如清板、丝弦等,以及从京剧中吸收来的倒板、叫头,从绍兴大班中吸收来的嚣板等;伴奏乐器除鼓板、二胡外,加入了琵琶、三弦、打琴及全套的打击乐器,其曲调为“四宫调”。抗日战争后,女子小歌班逐步发展到江南各城市乡村,这个时候才正式称为越剧。由于上海一部分文艺工作者投入越剧圈,曲调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增加了尺调、弦下调,一些著名演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优美动听的流派唱腔。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越剧艺术像一朵绚丽多彩奇葩,得到发扬光大,涌现出一大批新秀,以“小百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活跃在越剧舞台上,使越剧艺术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如今越剧已成为全国性的剧种之一。
(2) 绍剧。原名绍兴大班,已有200年历史,也是浙江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一般认为源于秦腔,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绍兴一带,清乾隆年间较为盛行。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主要声腔有“二凡”、“三五七”两种,语言以“绍兴官话”为主。具有唱腔高亢激越、悲壮豪放,表演朴实、粗犷、强烈、夸张和简明的艺术特色,风格上具有绍兴乡土味极浓的地方特色。新中国成立前,绍剧艺人收入微薄,生活清苦,社会地位低下,从艺人员日益减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频于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新的发展,现在剧目发展到400多个,影响较大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相国志》、《芦花记》、《香罗带》等。
(3)婺剧。婺剧流行于金华、建德一带,已有200多年历史,也是浙江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主要声腔有:高腔,由一人启腔,众人帮和,锣鼓县节,不托管弦;昆曲,以金华当地草昆为主,比较粗犷、朴实;乱弹,婺剧本身为乱弹,主要曲调有“芦花调”、“三五七”、“二凡”、“拨子”等四种;徽戏,以唱西皮和二簧两声腔为主,与京剧的二簧和西皮不同,其风格与韵味更原始古朴;滩簧,是几百年来江南地区形成的滩簧声腔在金华一带的流变,它比较多地保留着滩簧初期的风格;时调,是民间小戏,主唱明清俗曲及当地民歌小调,主演小戏,生活气息较浓。婺剧共有700多个剧目,现已整理出的比较有影响的有《黄金印》、《米兰敲窗》、《昭君出塞》、《牡丹对课》、《送米记》、《一请梨花》、《白蛇前传》 以及现代剧《桃子风波》。
(4)瓯剧。原名“温州乱弹”,流行于温州、闽北一带,已有百余年历史。唱腔以乱弹为主,又杂有昆曲、高腔、滩簧、时调等各种唱腔。瓯剧在表演技巧上富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音乐亦十分丰富,各种曲牌达100个以上。唱腔有乱弹、昆曲、高腔、徽调等。剧目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具有强烈的群众性;曲词通俗,善于运用民谚俗语。著名传统剧目有《高机和吴三春》、《陈三袅》、《仇大姑娘》等。
(5) 甬剧。又名“宁波滩簧”,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最早由“马灯班”演变为“客串班”,20年代改称为现名。甬剧擅长演清装剧和现代剧,因受曲雅的四明南词的影响,表演真切,曲调优美、细腻。其清唱和连句叠词别具特色。甬剧语言口语化甚强,生活气息极浓,通俗易懂,不用大锣大鼓,只用轻巧的衬锣小鼓作点缀。传统剧目有《打窗楼》、《秋香送茶》等,清装戏有《天要落雨娘要嫁》、《半把剪刀》等,现代戏有《两兄弟》、《亮眼哥》等。
(6)湖剧。原名“湖州滩簧”,流行于湖州、长兴、德清一带,已有百年左右历史。湖剧最早是由民歌小调、杂耍、民间歌舞等融合发展而成,俗称“百花戏”。后吸收了扬州、苏州等地传来的滩簧调、琴书和曲调,演变为适合本地群众口味的“本滩调”;又把当地说唱“三跳”的曲调作为辅助性曲调,遂使湖剧曲调丰富起来。湖剧带有浓郁的水乡情调,不仅语言亲切柔和,曲调清新流畅,而且表演文雅细腻,宜演悲欢离合的家庭爱情戏。常用曲调除“本滩调”外,还有“烧香调”、“小戏调”等。传统剧目有《珍珠塔》、《庵堂会》等外,还有取当地民间传说改编的《朱三刘二姐》、《麒麟带》等新编剧目。
(7)睦剧。原名“三脚戏”,是古睦州(今淳安、遂安、建德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是由江西采茶戏、安徽黄梅戏和浙西地区流行的民间歌舞“竹马班”互相结合、逐步形成的。由于曲调简朴动听,表演风趣活泼,演出剧目又是反映农村爱情故事和夫妻逗趣之事的,因此深受群众欢迎,当地有戏谚云:“看了三脚班,房门忘记关!”演出的节目由原来的小戏如《南山种麦》、《王婆骂鸡》、《磨豆腐》、《补背褡》等,慢慢发展到演一些袍带戏,如《安安送米》、《马房逼女》、《山伯访友》等。
(8)姚剧。原名“余姚滩簧”,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最初是余姚、慈溪乡间艺人趁元宵灯节前后四出卖唱的一种民间歌舞班,俗称“灯班”或“灯戏班”,后发展为歌舞小戏,演出范围也扩大到嵊县、绍兴、嘉兴一带。由于演员口齿伶俐,曲调通俗流畅,声如鹦歌,呖呖动听,被绍兴一带的群众誉为“鹦歌班”。姚剧曲调有长于叙事的“四平调”、“紧板”、“套板”等,有长于抒情的“五更调”、“送针调”、“西瓜调”等。较为有名的剧目有《强盗与尼姑》。
(9)平调。起源于明末清初宁海一带,是调腔的一个重要支派,通常称宁海平调。民国初为极盛期,30年代渐趋衰落,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频于湮没。1956年成立了宁海平调剧团,对此剧加以挖掘整理。平调受昆曲的影响,又吸取当地山歌、小调、号子的精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艺术特色是由鼓师后场帮腔 (分帮唱、接腔和添唱三种),以渲染气氛。平调的曲牌有 三百多支,常用的有“新水令”、“山坡羊”、“一江风”、“锦堂月”、“一支花”、“江头金桂”、“锁南枝”、“江兜水”、“风入松”、“急三枪”等40余支。著名剧目有《姣姣斩独角龙》 等。
戏剧演出在农村文艺活动中,普及面广,影响最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戏剧活动主要是配合国民经济恢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开展政治运动,进行文艺宣传鼓动,演出的剧目有《南山种麦》、《海上渔歌》、《夫妻识字》、《小姑贤》等。50年代,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戏剧活动以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主要内容,《追蛋》、《一袋麦种》、《改造烂糊田》、《鸡毛果然飞上天》、《抢伞》等一批农民自编自演的剧目搬上了农村舞台。80年代,一方面有《风流姑娘》、《娘啊娘》、《看错人头》、《金尾巴回乡》、《理发姑与补鞋匠》等一批现代小戏创作作品上演,另一方面戏剧小品活动日趋频繁,在省戏剧节上,戏剧小品《在大墙里面》、《门槛内外》获一等奖。1985年7月,义乌县义亭区农民婺剧团应全国政协、民盟中央、文化部和清华大学的邀请,赴京演出了《海瑞罢官》。
6.地方曲艺。浙江地方曲艺中的绍兴莲花落、金华道情、宁波走书、温州词鼓统称“浙江四大曲种”,另外还有湖州三跳,每个曲种各自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特色。
(1) 绍兴莲花落。是绍兴土生土长的一种曲艺形式,原基于民间多种莲花落调,经艺人撷取提炼,日具特色,遂形成于清末明初,流行于杭州、萧山、绍兴等地。早先为一人主唱,无弦乐伴奏;现发展为一人主唱,另有两人用四弦胡、琵琶伴奏。主唱者或按击板,或以纸扇作道具,有说有唱,一人多角色,能表演小段故事,也能胜演三个小时的大型书目。绍兴莲花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生动有趣。音乐虽只有一种基本曲调,但演员善于运用节奏和声调的变化来表演各种人物的神情音容。传统的书目有 《闹稽山》、《游龙传》、《何文秀》等。现代书目有《血泪荡》、《回娘家》、《晦气鬼告状》、《疯姑娘》等。
(2) 金华道情。金华道情流传面几乎覆盖整个金华、衢州地区,并扩大到建德、淳安一带。曲目多以说唱地方新闻为主,演唱者一手击蛇皮渔鼓筒,一手击长条简板为节奏,以唱为主,偶尔插以说表。旧时多为盲艺人演唱,每当乡村间有婚寿喜庆之事,盲艺人即赶往祝贺,结婚唱《全家福》,做寿唱《九锡宫拜寿》一类的利市节目,主人则待以酒饭,赏以红包 (钱)。金华道情曲目有“汤头”和“正本”之分。前者为即兴之作,与弹词开篇类似。后者为有头尾故事情节的长篇,如《黄金印》、《打严嵩》等。
(3) 宁波走书。宁波有 “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俗话,这“文书”指的是曾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的 “四明南词”,也叫 “四明文书”;这“走书”指的便是当今仍在宁波、镇海、奉化、慈溪、舟山等地流行的曲艺形式“宁波走书”。宁波走书也叫 “犁铧文书”或“莲花文书”。它最初形成的社团组织为“杭余社”,是晚清年间从杭州、余姚一带传入宁波的。特点是演员在台上表演,边走边唱,能 “一人唱出一台戏”。伴奏人员可多可少,唱词通俗易懂,多用生动形象的群众语汇。曲调丰富,一般常用的有 “四平调”、“马灯调”、“赋调”、“还魂调”、“词调”等十余种,既善抒情,又长抒事。传统节目有《大红袍》、《十美图》、《白鹤图》等,改变移植的有《桥头烽火》、《四明红霞》、《鸭司令奇遇》等。
(4) 温州鼓词。现今在浙江城乡流传的曲艺曲种中,数温州词鼓起源最早,形式最完美,表现力也较强,它是明代中叶由横阳(今平阳县)的里巷之曲与南戏词曲融化发展而成的。表演形式灵活,可一人独唱,两人对唱,也可多人组合坐唱。从演出形式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叫 “大词”,一类叫 “平词”。大词又叫 “唱大平”、“灵经大传”,旧时大都在宗教节日里演唱,曲调缓慢哀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传统曲目有《香山》、《南游》等。平词又称“娘娘词”,曲调流畅典雅,既能叙事,又能抒情,传统曲目有 《双珠凤》、《十美图》、《八美图》 等。
(5) 湖州三跳。“三跳”一词,来自它的伴奏乐器原为三块竹板,其中两块为小巧坚实的响板,一块为带齿的敲板,敲击起来如机梭唧唧,清脆悦耳。三跳起源于清代中叶,盛行于崇德石门一带,因该地纺织业发展较早,织布一面牵绳穿梭,一面按节奏唱山歌以解疲劳,便产生了 “机房山歌”,最有名的有 《叹五更》、《游南山》、《游北山》、《刘二姐》等。“机歌”被民间艺人接收去后,吸取苏南滩簧诸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三跳” 曲艺。著名曲目有 《朱三刘二姐》、《方卿见姑》等。
7. 彩灯庙会。历史上浙江农民为祈五谷桑蚕丰收,在春闲和冬闲之时,组织各种地方色彩的庙会。最著名的有硖石灯彩、新安江水灯、鄞县梁山伯会、浦江抬阁、浙南赛龙舟。
(1) 硖石灯彩。始于唐代盛于宋,至今有1200年历史。正月十五是灯会之日,迎灯队伍先以焰火流星开路,继而彩旗火把徐徐跟上,做工精巧的人物、走兽、花果、禽虫、鱼虾、亭榭式样的彩灯沿街缓行。游灯时,管弦丝竹之声不绝,焰火流星相映成趣,把整个硖石照耀得五彩缤纷,如同白昼一般。
(2) 新安江水灯。建德梅城新安江水灯可谓海内一大奇观。所谓水灯,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彩灯,顺水而放。彩灯篾骨纸糊,或似荷花,或似玉瓜,或似亭阁,内燃蜡烛,置水上任其漂流。近视如一条火链,远看如星星点点,令观赏者如入仙境。放水灯规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据说起源于元末明初年间,因朱元璋与张士诚数次激战于新安江畔,战士死伤无数,当地老百姓为超度屈死的外乡人的鬼魂,借七月十五鬼节放水灯“送远方鬼客”。
(3) 鄞县梁山伯庙会。浙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宁波地区有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梁山伯庙建在鄞县高桥乡邵家渡,已圮,但坟台、石桥等古迹尚在。庙会期间,四乡商贩云集,还举行盛大的文娱活动,主要是搭抬阁、踩高跷、拉纱船、舞龙灯。赶会人在欣赏精彩的民间文艺节目之后,都要朝拜梁祝墓,跨越“夫妻桥”,并参观梁祝遗物大铜镜、梳妆台、香桌、千工床和庙前墓旁的花纹古砖。
(4) 浦江抬阁。抬阁是浙江民间一种欢乐的娱神自娱的游行庆祝活动,浙东、浙西南均较普遍,其中以浦江抬阁最为隆重热烈。浦江抬阁也叫 “迎人会”,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三胡公生日天举行 (胡公名则,永康人,官为北宋兵部侍郎,因有惠于衢婺两州百姓,故后人立庙祭祀)。抬阁前,由各村长者选活泼可爱、面貌秀丽之童男童女若干,装扮成戏曲中的各种人物,并用软带固定在八仙桌上,组合成一个个戏曲场面,然后由数十名青壮年将一张张桌子抬起,沿乡间大道游行。浦江抬阁又以黄宅抬阁规模最大,多达25抬,如长龙出游,台前台后都有锣鼓彩旗护送,并鸣锣开道,极为壮观。
(5)浙南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始,浙南乐清、永嘉等地要开展历时半月的龙舟赛。参赛龙舟分大小两种,小龙船身绘华丽的龙鳞,并装有活动的龙头龙尾,船内分13档,有划手26人,另有掌艄、掌旗、司锣、司鼓等多人。大龙船则更长略宽,船内分18档,需划手36人。每艘龙船都有固定颜色,船身、旗号、划手衣着皆为蓝色者称“青龙”,黄色者为“黄龙”;也有专有船名,如“红霓蛉”、“白龙儿”等。比赛时两岸锣鼓喧天,彩旗如云,四乡村民涌至岸边。赛船你争我赶,似一支支彩色的巨箭飞向目的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