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乾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今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山为陵。李治于文明元年(684)入葬,武则天于神龙二年(706)入葬。据《长安图志》记载和现在探测,陵园原有两重垣墙。内垣墙周长6000余米。四面有阙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四门均有石狮。朱雀门内为献殿。内城西南方为寝殿。今地面建筑均已无存。朱雀门外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华表、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石人10对。并树有“述圣记碑”和“无字碑”,还有61尊当年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者石像。玄武门外有立马6匹。墓外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记载,墓室、墓道用石条纵横叠砌,墓门以石封闭,石缝用铁栓固定,再用铁水浇灌,异常坚固。陵园以南,东西有宗室、勋戚陪葬墓17座,但大都被盗掘过。1960年至1971年进行发掘,出土文物4300多件,多存乾陵博物馆。1961年公布该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史载,李治于公元684年入葬乾陵,公元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其中。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门外6公里的梁山上,未经盗掘,较唐代其余诸陵保存得完整。乾陵座北面南,陵园原有内、外两城。外城的南门系利用天然山势建成,其南面3公里的张家堡为乾陵首道门户所在,东西列置一对高达8米的土阙。内城平面仿唐长安城布局,夯筑城墙南、北各长1450米,东、西分别长1582米、1430米,四面各开一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城门均为三出阙形制(一个母阙、两个子阙)。朱雀门内有一片长方形平地,为献殿遗址所在。陵墓地宫位于内城正中的梁山山腰上,据勘测,南北向的斜坡式墓道全长63.1米、宽3.9米,最深处达19.5米,墓道口至墓室间以39层石条填砌,石条间用铁栓嵌固,并以铁浆灌注石条与铁栓其间,石条上部覆以夯土。石刻是乾陵最主要的地面遗存,除内城四门外各置一对石狮,玄武门外还列置3对石马(今存一对),其余皆位于外城南门至内城南门间,由南向北依次置华表、翼兽、驼鸟各一对,石马及马夫五对,石人十对。石人以北东西列置高大的七节“述圣记碑”和无字碑,“述圣记碑”系武则天撰文,中宗李哲所书,字间填以黄金。碑北面西侧置32尊(现存31尊)、东侧列置29尊王宾像,是武则天为纪念他们参加高宗葬礼而刻置,惜石像头部明清时被毁。乾陵的平面布局和石刻群组合为以后诸唐陵所效仿。在乾陵陵园的东南方圆40公里的地域内分布着皇室、文武大臣的陪葬墓17座,其中皇室的墓冢呈较大的覆斗形,并有陵园和石刻;文武大臣的墓冢为较小的截顶圆锥形,无陵园和石刻。1960年以来,发掘了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右卫将军李谨行墓、中书令薛元超墓等五座陪葬墓,共出土各种精美随葬品4千多件,并发现了大量唐墓壁画和线雕画杰作。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现已经过修整对外开放。1961年国务院公布乾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从西安沿312国道西行约80公里进入陕西乾县境内,西北方向三座挺拔俊秀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55 乾陵在陕西乾县城北。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为唐陵中具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好的一座。四面有阙门和石刻,南门保存较完整,有华表、翼马、石人及《述圣记》和《无字碑》等。陪葬墓有17座,现已发掘5座,出土有大量壁画,三彩俑等重要文物。已建成乾陵博物馆。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北山梁上。陵园分为内城和外城,墓在内城正中梁山山腰上,依山为陵,居高临下。陵园南面设三道门,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面立六马(今存一对),其余石刻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到北,计有华表、翼马、鸵鸟(金吾)各一对,石马及马夫5对,石人10对,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和61个“蕃酋”像。从第一道门到地宫券门约长4公里,极为壮观。诸多石刻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乾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位于县北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陵园有内外二重城垣。内城呈正方形,边长1450米,四面各辟一门,门前有子母阙。南面设门三道,二、三道门之间有大型石雕群,雕有华表、翼兽、鸵鸟、马卒、无字碑、述圣记碑和61尊蕃酋像等,共百余件。蕃酋石像背上刻有其国籍、官职、姓名。陵冢位于内城正中,依山而凿,居高孤耸。有斜坡墓道,长63米,宽3.9米,深19.5米,全部以条石填砌,共39层,每层条石厚0.5米,条石以铁条嵌固并以白铁灌注缝隙,与《新唐书》所记“玄阙石门,冶金固隙”相符。墓室内部尚未发掘,据史书载,墓室建筑装饰宏丽,随葬器物极为丰富,“悉藏前世书画,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陵园东南有庞大的陪葬墓群,周围约40公里,均为皇亲国戚、朝廷重臣的墓葬。据《陕西通志稿》载,有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泽王上金墓、许王素节墓、邠王守礼墓、义阳公主墓、新都公主墓、永泰公主墓、安兴公主墓、特进王及善墓、李谨行墓、刘审礼墓、薛元超墓、狄仁杰墓等。1960—1972年,对其中五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乾陵位于距西安80公里的乾县西北的梁山,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原有两重垣墙,四面均有阙门和巨型石刻,现只有南门地面石刻保存较为完整,有华表1对、翼马和驼鸟各1对、石马5对、戴冠着枪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两座高达6.3米的《述圣记》和《无字碑》幢,并有石刻像61尊,据说是当时曾参加高宗葬礼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者。“文革”中遭到毁坏,头被砸去。内城四门各有石狮一对,造型逼真,神态生动。在其附近,还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等,并完成了发掘,供游人参观。 乾陵参见《唐高宗乾陵》条。 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陵园可分为内城和外城,墓室位于内城正中梁山南北的斜坡形,长63.1米,宽3.9米,深约19.5米,全部用石条填砌。从墓道口至墓门共39层,每层石条厚约0.5米,石条与石条之间用铁细腰嵌住,其上部为夯土,故未被盗掘。内城四面各设1门,从残存的门址看,均为三出厥,即一个母厥、两个子厥。其中南门朱雀门以南还设有二道门。陵园内的石刻,除内城4门各置1对石狮、北门立6马(今存1对)外,其余石刻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道、第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有华表、翼兽、鸵鸟各1对,石马及牵马人5对,石人10对,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和61尊“蕃酋”像。陵东南有陪葬墓17座,考古发掘的有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李谨行、薛元超墓等5座。此陵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唐代陵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