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都洛阳的因袭与创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都洛阳的因袭与创新分类:【传统文化】 唐都长安形制之规整与巨硕,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几无与伦比。而东都洛阳也不逊色。 从文化形制上看,长安城所具备的水利之便、平面与巨伟气象,洛阳也有所具备。 洛阳总体规划始于隋,其主持者又是七世纪初的宇文恺以及封德彝和牛弘。所以在城规构思上,与长安颇多相似之处,或者说,其文化思维模式,是一致的。当然,洛阳有自己的个性,有它的独特与创造。唐代贞观初年,太宗执政,为了休养生息,以利民生,有窦?“为将作大匠,于宫中凿池起山,崇饰雕丽,太宗怒,遂令毁之。”(《旧唐书?窦?传》)到了唐高宗时代,即已重视洛阳的建设。《旧唐书?高宗本纪》云,朝廷“敕习农少卿田仁佐,因东都旧殿余址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当然,洛阳之大规模地在隋之洛阳基础上重新营建,则是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根据《旧唐书?武后本纪》,武后先毁乾元殿,嫌其非壮伟也。然“于其地作明堂。以僧怀义为使,凡役数万人。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 中有巨木十围, 上下通贯,?、栌、撑, 籍以为本。 下施铁渠, 为辟雍之象, 号曰万象神宫。又命怀义作夹?大象,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之,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武后为异姓执政,对前朝器物,建筑加以改制甚至毁而重建,乃情理中事。然而这明堂亦多难,天册万岁元年,因火灾而明堂被部分毁坏。于是更造通天宫。这通天宫又经武三思修造,以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以铭记功德。所谓天枢,梁思成称其制“若柱”。先由匠人毛婆罗造出模型。该柱实物“其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径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索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这天枢造型奇特,从其上之雕饰题材看,蟠龙捧珠之类,表现的是中华传统儒道文化关于“龙”的主题,而其上又出现“承露盘”这佛教名物,故又渗融着释家思想,确有“三家兼备”之风韵。武氏在通天宫又铸九鼎,其中一鼎高18尺,其余高14尺,这又是中华老祖宗自己的文化传统之反映。但是唐玄宗执政,又不喜欢这兼备因袭与创新、“三教”和谐之制的天枢,下诏毁之,取其铜铁以造兵器。玄宗执政末年,又下诏匠人康 全毁则天之明堂,重建乾元殿。拆去明堂上层,又去柱心木,在平座上造八角楼,楼阁之上置巨龙八条,作腾飞捧火珠状,有以龙降火之意。(参见 《梁思成文集》 第三卷,第63页) 从洛阳全城规制看,该城址位汉魏洛阳旧城之西约10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龙门,有伊水、洛水、谷水以及人工开凿之通沣渠、漕渠等流贯全城,在古人看来,这城之“风水”正当大吉。尤其洛水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把洛阳主城区大致上分为南北两区,为洛阳城之 “主动脉”。 由于地形特殊,洛阳城之平面确不像长安那般强调中轴对称,然而在建筑文化观念上,依然尽可能追求平面的对称性与均衡性。洛阳全城面积不小,东西最宽处达到7290米,南北最长处为7312米,是 一个不甚规则的方形。其皇城与宫城仍设置于城区之北部,但不在全城之中部,为全城建筑群区域的北部偏西。皇城、宫城的南部、东部与东南部,设大批里坊与市场区域,甚为规整,有里坊一百零三个,有北市、南市与西市之制。城中道路纵横,呈棋盘格,这都是因袭《周礼?考工记》某些营国制度的。(图二) 图二 隋、唐洛阳平面想象图 虽然洛阳之皇城与宫城的位置不在全城之中轴区域,然而,为求整座城市的均衡布局,又在城之西部建上阳宫等宫殿,再往西辟大批区域为神都苑,以达到全城平面布局的平衡。为此,一改 一般都城建禁苑于宫城之北的旧制,移筑于城之西部,这是一个创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