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庸之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庸之道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和道德实践原则。最早见于孔子的论说。《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把“中庸”视为一种至高的美德。中庸,亦称“中和”、“中道”。中,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含有平常、常道、用等义。中庸之道即对待事物的不偏不倚的行为原则。孔子推崇中庸之道,提出“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认为做过了头和没有达到同样不可取。主张“允执其中”(《论语?尧日》)。把握不偏不倚的分寸限度。孔子之孙子思及其门人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作《中庸》一书,对“中庸之道”进行论说,要求人们遵循“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处世原则,提倡“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北宋程颢、程颐提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把“中庸”作为天下适用的普遍原则。并把“中庸”视为天下最高的道德,“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程氏经说?论语解》),对孔子的思想作了阐释。南宋朱熹继承了儒家中庸之道的传统思想,提出:“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度量以取中,然后用之。”认为“所谓中之道者,乃即事物自有个恰好底道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答张敬夫》)。强调把握最佳适度。南宋叶适把中庸解释为对立面的平衡状态,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归宿。他说:“水至于平而止,道至于中庸而止矣”(《叶适集?进卷?中庸》)。对“中庸之道”的思想又有发展。“中庸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原则,要求人们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行事,有调和矛盾的消极作用方面。但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主张对待事物要注意适度,注意把握对立面之间的平衡,也包含有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即平常、不变。“中庸之道”即处世要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为原则。儒家认为:“过”和“不及”都不是处世的正确态度,主张“两端执其中”,处世要恰到好处,合情合理。“中庸之道”是最好的道德准则。这种处世原则是中国传统处世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为儒家重要教育观点之一。主要内容有:(1)关于教育作用与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具有先天本性,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顺从人的先天素质的发展,但在发展先天素质中,后天的教育还是重要的。即“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论述了中庸是天下万物必须执行的根本法则。对人来讲,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认为存在着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个性差异。《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重视个性差异,同时鼓励“困知”,“勉行”的作法。(4)阐述了学习过程分五个步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注说:“学问思辩,学而知也。笃行。利而行也。”(5)初步揭示了思想道德的形成与掌握知识的关系问题。认为“尊德性而道问学”。道,即由。朱熹注: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道问学”重读书,重视后天的努力。“尊德性”则重修养,尊重天生的德性。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对此治学方法展开过辩论。朱熹主张先道问学,“即物穷理”,陆九渊主张先尊德性,“发明本心”。中庸之道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影响很大。南宋时,朱熹把《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在一起,称“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基本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