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乐山大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乐山大佛分类:【文化精萃】 在四川省乐山市东南凌云山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汇合处。弥勒佛坐像面水背山而凿,始建于公元713-803年 (唐玄宗开元初年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完成。佛头与山齐,脚踏江水,高达71米,肩宽24米,耳长6米,脚背可围坐百余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人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造像气魄雄伟,体态端庄,为艺术珍品。 汉族传说。流传于四川省乐山地区。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在四川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岷民江、青衣江、水渡河三江合流处。大佛是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崖凿成的一尊弥勒坐像。《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载,大佛为唐开元元年(713年)名僧海通创建,于贞元十九年(803年)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完成,前后历时约90年。原有13层重楼覆像上,名大像阁,宋易名天宁阁,明末圮毁。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71米,头高14. 7米,头宽10米,眼长3. 3米,肩宽24米,耳长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俗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雍容大度,气魄雄伟,1000多年来,一直是旅游者争往观瞻的名胜。传说古代有石匠师徒二人,技艺超群。有一年同时有两家员外请他们去修庙雕佛。师父决定试试徒弟的本事。让他去凌云山做活,师父自己到井研岩做活,二人约定,谁先干完了,就去帮没干完的。二人一别几十年。师父雕刻了1000尊精美的佛像,而徒弟只雕了1尊。师父赶到嘉定府(今乐山市)帮徒弟。但见大佛高20多丈,肩宽7丈许,头长4丈多,亦大为惊讶。徒弟雕的就是今之乐山大佛。 世界最大石刻佛像。亦名凌云大佛。在今四川乐山市凌云山西壁。唐代开元元年(713),高僧海通因江水覆舟没人,始凿佛镇妖,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803)凿成。初,彩画佛身,上覆13重楼(一说7重),名大像阁(一说大佛阁),宋代易名天宁阁,明末圮毁。佛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崖凿雕,头与峰齐,脚踏大江,通高71米,头高14.7米、宽10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耳长7米。赤脚上可围坐百余人。像体筑构排水系统而无沟迹。人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最大的佛像。位于四川乐山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处的凌云山西壁栖鸾峰。临江依山凿成。因山有凌云寺,故大佛又名“凌云佛”。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眉长3.7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嘴长3.3米,耳长7米,肩宽28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耳朵中间可并立2人,脚上可围坐百余人。比世界公认最大的阿富汗巴米羊大佛还高出18米,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誉。 大佛为倚坐式的弥勒佛,螺髻,身着袈裟,袒胸跣足,两手抚于膝上,面对峨眉,脚踏三江,形象庄严,气势雄伟。大佛各个部位比例合度,头顶发髻1021个螺纹,个个相连,与沿肩壁而下的衣纹巧妙构成庞大的排水渠道,所有这些,均显示了雕造者的聪明才智和宏大的气魄。古人有“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胜在嘉州(即今乐山),嘉州之胜在凌云”之说,就是对大佛雄伟壮观景象的赞誉。 大佛右崖壁上,有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题刻,记述大佛营建的始末。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初年(约713),竣工于贞元十九年(803),前后延续90年。始创者为海通和尚,最后竣其事者即撰碑人西川节度使韦皋。 坐落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为一尊依栖鸾峰临江峭壁开凿的弥勒坐像。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颈长3米,肩宽24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耳长7米,头上发髻1021个,耳中可并立两人,赤脚上可围坐百余人。为我国盛唐时代造像的最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誉。大佛于唐开元初年(713年――714年),由名僧海通始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又呼凌云大佛。上覆13层“大像阁”,宋名“天宁阁”,明末圮毁。今凌云寺外有韦皋撰、后人补书的《嘉州凌云寺大像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