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亲朋相聚设酒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亲朋相聚设酒筵分类:【风俗文化】 汉族素有重礼好客的传统。在民间,每有婚嫁、寿诞及丧祭等红白喜事,亲戚朋友总要往来庆吊,相聚话旧。这时,主人为表谢意,得摆酒相请。难怪在吴越方言中,贺喜与吊丧被称作“喝喜酒”、“吃斋饭”。可见酒筵在民间社交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说起酒筵,它大约萌芽于尧舜时代,距今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孕育,到春秋战国,已初具规模了。探其始因,则与祭祀礼俗密切相关。 我国的祭祀活动出现很早,东北地区曾发现过五千年前的祭坛。古代最隆重的祭品是牛羊豕组成的“太牢”,其次是羊和豕组成的“少牢”。至于盛放祭品的礼器,则有豆、登、笾、盘等。每逢大祀,还要遍集宾朋,击鼓奏乐。祭仪完毕,宾主们将祭品吃掉,名之为“纳福”。从纳福的形式看,祭品转化为菜肴,礼器转化为餐具,已具有酒筵的聚餐式、规格化和社交等特征了。 在祭神敬祖的同时,古人也尚忠重礼。在国事方面,据《周礼》记载,先秦有敬事鬼神的“吉礼”,丧葬凶荒的“凶礼”,朝聘过从的“宾礼”,征讨不服的“军礼”和婚嫁喜庆的“嘉礼”等。至于民间,男子成年要行“冠礼”,女子成年要行“笄礼”,添丁要行“洗礼”,花甲要行“寿礼”等。行礼时必奏乐摆宴,接待致爱亲朋,这些礼俗也逐步变作酒筵。 先秦时的居所,大都坐北朝南,前面是行礼的“堂”,后面是住人的 “室”。两侧是堆放杂物的 “房”,夏、商、周三代还秉承石器时代的穴居遗风,把芦苇竹蔑编成的筵席铺在地上供人跪坐。筵与席的区别是: 筵大于席,筵粗席细,筵铺地上,席铺筵上。古时没有桌椅,吃饭只能是跪坐在“席”上,面鼎而食。那时的酒筵受这种条件的制约,一般是一人一席一至二鼎,只有大奴隶主才能够“陈馈八簋”、“食前方丈”。这种宴客情况,先秦古藉和《史记》中均有记载。 到了汉代,西域的坐具――马托子传入中原,在其启发下,人们才制成了桌椅,将人从跪坐中解放出来。从此,筵席失去铺陈作用,便充当酒筵的专用名词。《清稗类钞》曰: “古人席地而坐,食品成,置之筵间,后人因有筵席之称”。这便是席次、席面、席位、席菜等称谓的来龙去脉。 直到明清时代,出现了八仙桌和圆桌后,酒筵的面貌又为之一变,席位的尊卑主次更有所讲究,酒筵的社会交际功能更趋明显,初步形成现代筵宴的格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