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内阁分类:【传统文化】 官署名。明、清两代政务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忌丞相权重,为加强皇权,于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令永不设丞相。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代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作皇帝机要秘书和顾问,掌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办理政务。明成祖朱棣永乐(1403―1424)初,特简拔几名品级较低的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以其授餐于大内(皇宫内),常侍皇帝于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故称内阁。不置官属,不辖诸司。仁宗(1425)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最高幕僚并参与决策。清代初有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合称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为内阁及翰林院,旋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别置翰林院,复改内三院为内阁,置满、汉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自雍正七年(1729)设掌军政要务军机处后,内阁虽名为最高中枢机构,而渐徒有虚名。参见“大学士”条。 官署名。①秘书阁的别称。《三国志?魏?王朗传》载:“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②明初为加强专制统治,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丞相,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设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始称为内阁。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日重,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实际掌握宰相权力。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设三殿、三阁大学士,但因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参预重要机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委任,不一定是内阁成员,内阁职权逐渐下降。军机处成立后,内阁遂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的最高级官署。 官署名。明清两代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忌大臣权重,于洪武十三年 (1380) 杀左丞相胡惟庸,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十五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等大学士,选用一些翰林院学士、侍读、编修等官员入值,协助皇帝处理书奏,以及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诏书、敕诰。其时大学士 “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明史?职官志》),权限不大。成祖永乐年间,特简解缙、杨荣等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其在大内殿阁办事而称“内阁”,内阁正式成立。当时规定: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级别也不过五品,属于中级官员,且 “不置官属,不得专判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关白” (同上)。内阁大学士只能遵照皇帝的命令办事,由皇帝 “自操威柄”,内阁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又复兼职六部,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于是“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 《明史?宰辅年表》)。明中叶以后,随着宦官势力发展,军政大权渐为其控制,司礼监代替皇帝批阅章奏,传布政令,凌驾于内阁之上。因此,内阁权力受到一定限制。清初设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置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顺治十五年 (1658) 改内三院为内阁,设立殿阁大学士4人,协办大学士2人,均为满汉各半,其职为 “参赞机务,表率百僚” ( 《乾隆会典》),内阁下设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诰敕房等机构。具体职掌是: 票拟章奏,草拟制诏,参议政事,主持大典仪式等。雍正即位后设军机处,成为经办一切军国大政的中枢机构。而内阁权任渐轻,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但名义上仍为清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至清末,仿立宪国制,于宣统三年 (1911) 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各1人,国务大臣10人。由丞1人综理阁务。所属有承宣厅、制诰局、叙官司、统计局及铸印局等机构。 官署名。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废中书省和丞相,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化殿、文渊阁、东阁、谨身殿(仁宗始置)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编修、检讨、讲读等官入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以后(1425),入阁者多为尚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清代相沿,天聪十年(1636),设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三院,粗具内阁规模。顺治十五年(1658),正式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十八年,复改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恢复内阁,办理章奏、诏旨等事。参预重要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重要军政的策划,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筹画方案,最后由皇帝裁决,内阁徒拥虚名,只是传递谕旨、章奏的机关。军机处成立后,掌办军国大计,内阁只办一些例行事务。1911年(宣统三年),与军机处合并为责任内阁,旧内阁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