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匠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匠作分类:【中国民俗】 乡间匠人半农半艺居多,所谓“忙时种地闲时卖艺”。民间工匠门类诸多,有木匠、瓦匠、铁匠、石匠、皮匠、染匠、窑匠、棚匠、鞋匠、裁缝、剃头匠、编织匠、纸扎匠等,称得上七十二行,样样都有。 在乡间,匠人们颇受敬慕,因此民间有“家有万两黄金,不如一艺在身”之说。匠人统称之手艺人,称其操持为耍手艺。匠人对自己的工具格外珍视,统呼家什或家伙什儿。认为家什的好坏,牵涉到技艺的高低,即所谓“手巧不如家什妙”。 木匠。称为大工匠,被排在众匠之首。木匠之中,有细粗木匠之分。雕刻、制作精细家具者称“细木匠”,打制生产农具、居室梁檩门窗等称“粗木匠”。木匠操作,讲究“百工五法”,即“规、矩、绳、水、垂”。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垂绳不成直线”。 木匠的工具主要有锛、凿、斧、锯、刨、尺、线(墨斗)等。其中,凿子有大小之分,锯有刀锯、手锯、大锯、快马子(特大号锯)之别,刨子亦分大、小,尺以尺竿、拐尺、水平尺区别。还有钻、锉、锤等,宗宗件件,长长短短,各有用途。木匠对生产工具极为爱护,最忌别人借用,民谚“木匠的斧子厨子刀”,就喻其珍贵。 木匠做工,应邻居朋友之邀的称“求工”,木匠一方称“帮工”,时间较短,多则三五日,少则一两天,除每日三餐,主家厚待,不收酬金。与主家无特殊关系或工时较长的,双方先议定工钱,操作时,主家另备午餐相待。如遇喜事建房,丧事做棺,主家要另行赏赐。如盖屋上梁,木匠指挥众人架梁,同时朗声念唱:“大梁好比一条龙,曲曲弯弯往上行,行到空中它不动,单等东家来挂红。”此时,户主则将红布或被面褥面料绑在斧把上,称之“挂红”。若逢丧事,大殓封棺时,丧主赠白布,绑于木匠斧把上,名“挂白”。如果主家满意,完工时另行加赏,称“赏红包”。兑现工钱的方式有钱、物、粮、畜、工时等种。 木匠做工,忌损坏、丢失工具,忌空摇墨斗,如是兆停业;除亲传徒弟,忌送工具与人,以免带走财、艺。木匠与雇主之间讲究互相尊重,活计结束时,所做器物中留存刨花少许,以示活计不绝。打棺材则必须净除刨花,示意再不做此事。 瓦匠。又称泥瓦匠。瓦匠常与木匠搭档。建筑时,二者合作方能成屋。瓦匠的工具主要是抹子,线垂、刮板次之。瓦匠操作时,通常三人一伙,其中一人称掌尺的或大把儿,其助手称二把儿,另一人呼小工。小工除负责粗重活计,还要为大把儿服务,称打下手。建房中砌墙角(俗呼摆甲子)、码山墙,是最讲技术的瓦匠活。瓦工操作时,大把儿吊线码砖,按需传令。小工要手疾眼快,有呼必应,要啥送啥,一一伺候。抹墙是盖屋最后工序,也是瓦匠展示手艺的关键,称之露脸活儿或面子活儿。好手抹出的墙壁细腻光洁,浑然一体,平滑如漆过的桌面。 铁匠。乡间三里五村,总有一个铁匠铺,亦呼铁匠炉。其主人俗称打铁的。铁匠炉内必设炉膛、风箱、铁墩、锤子、钳子等。工作时,风箱一响,炉内火光熊熊,夹一块锻件儿在炉火中烧红,再经铁匠丁丁当当锤起锤落,锻件儿便柔软如泥,听任摆布。为了加固锻打之铁器,复送炉火烧炼,看准火候,放在水中,刺刺啦啦几遍淬火,便经久不坏。 铁匠干活最讲究火急火旺,才有了“急火打铁,慢火炖鱼”;“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的俗谚。乡间铁匠,大多居家盘炉作业,往往设在村中央或大路边,为村人提供方便,亦为运输牲畜修护蹄掌方便。铁匠打制的成品以农具为主,先由客户约定所需器物,定期完成,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剃头匠。俗称剃头的或剪头的。所用工具有推子、剪子、剃刀、梳子、围布及涂刷、掸刷、备刀的皮带,还有一件顶重要的工具,名“唤头”。 剃头匠经营多到门户作业,身背剃头工具,游走村屯,进村并不吆喝,手使“唤头”,嗡嗡之声沉厚悠远,传至全村。如此行行止止,招揽活计。旧时乡农剃头,暖时以光头为主,春夏农忙,天气炎热,耕耘间歇,河边撩水,洗上几把,连头带脸,便利痛快,免去洗发整形的麻烦。年轻人习惯留头,参加交际活动,喜留时兴发式。 剃头匠需掌握各种新老发式,按剃头者要求投其所好。亦讲究刀功手法,下刀要轻,运刀要重。推梳行剪要轻柔娴熟,刮脸剃须则注意运刀角度,整修发型重在发梢衔接,应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艺精者会赢得众多顾客。 裁缝。十里八村儿,总有一户两户裁缝,俗称做机器活儿的。裁缝通常在家作业,分只裁不缝或裁缝全包两种经营方式,二者收费不一。裁缝工具有剪刀、软尺、直尺、弯尺、熨斗(俗称烙铁),还有画石、裁衣案板、缝纫机等,旧时亦有手工缝纫的。 裁缝做活极讲尺寸。民谚云“衣不差寸,鞋不差线”,即加工后的成衣,要不长不短,不肥不瘦,恰到好处,所谓“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缝衣匠”。缝纫活极讲“做工”,其缝合部位、针线走势、熨烫效果等,皆需精工细做。 裁缝在来料裁剪时,忌讳所剩布料全部还给客户,留布边少许,以示活无穷尽。忌剪子空剪等。在辽北一带,裁缝都在每年除夕晚饭前封剪,即取新红布一条,束紧软尺和剪口。至翌年正月初六以后,再择吉日鸣爆竹开剪。 染匠。旧时,农家自行种棉,纺线织布,就有染匠。染布场所称染坊或染缸房,其主人称染匠。染匠染布通用土法,以蓼蓝、靛蓝做染料,锅煮染制。染坊有染锅、染缸、捶布石和晾布架杆,所染布料和棉线,分别标示布印子,即染布数量、颜色、主人姓名。土法染蓝,有印染、扎染两种,其法染制的带花蓝布,俗称麻花布。 印染麻花布有专用花板,俗名花模子或模子。印染时,在白布上铺以花板,漏空处刮防染泥子,放日下晒干,入锅浸染,使成。除掉泥子即成如花板图案的蓝白纹样。泥子通常三种:其一,以石灰、黄豆粉和水调制;其二,用石灰、黄米面粉加水和成;其三,搅霉变的豆腐和石灰,全发酵为之。 扎染是先将白布折缝,按预想图案,结扎至紧,煮染。因染料无法浸透结扎之处,以此而现图纹。扎染花布花样抽象含混,自然大方。而印染花布则图案清晰、规则。 土法印染、扎染花布,花样自然古朴,美观生动,深得村妇钟爱,其所穿衣料、床上用品、窗帘门帘、幔帐被单等都用麻花布点缀。讲究细心的主妇,裁剪新麻花布之先,用盐水浸泡布料,一为除浮色,二可使花鲜,三能保缩水尺寸。 槌布石与棒槌(马魁摄) 印染、扎染的麻花布料,最广用的是被褥之面。旧时制作被褥,时兴浆被、捶被。浆被之法,先将被褥里、面洗净,晒干。浸入米汤揣揉,烈日下晒干,喷水至潮,拉拽平直,折叠铺捶布石上,用棒槌遍捶之。使横竖里面,边边角角必捶至光鲜油亮。 从前,每至农历六七月,正值拆被做被旺季。乡间村村屯屯,捶被之声梆梆不绝,其韵律音色,有板有眼,有拍有节,清脆动听。巧妇浆捶的被褥里面,平滑挺括如纸板。做成被褥,叠摞的麻花被格儿,有棱有角跟刀削一般。为保被褥洁净,再蒙麻花罩帘一方,又显独特情韵。 此外,乡间还有皮匠、毡匠、窑匠、画匠等,也都在农闲从事经营活动,作为补充收入的副业生产活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