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博教的祭祀和巫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博教的祭祀和巫术分类:【地域文化】 (一)长生天 在草原游牧民族的传说和崇拜仪式中,对天的信仰非常突出。早在汉代,已有匈奴人祭天的记载。突厥人对天更是极其尊崇和敬畏,《?伽可汗碑》提到:“朕天所立象天突厥贤王(?伽)可汗”;在叙及骨咄禄重建后突厥政权时又说:“上天予以勇力,吾父可汗之军士勇武如狼,其敌人则怯懦如羊” ① 。契丹人在建立辽王朝后,祭天的礼仪更是隆重。国家遇有大事,必先祭告天神,皇帝即位须“燔柴告天”,只有行“柴册礼”后,其统治权才被族人所承认。每逢战争出师班师之际,要祭告天地四次,可见其对上天的笃诚。草原各族都将苍色视为神圣之色,并定为国色,也正因为这是天的颜色。突厥人自称其国为“苍突厥”,以至《蒙古源流》一书附会说,公元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时,也曾号其国曰苍蒙古(或曰青蒙古)。 蒙古族接受了草原诸族这种对天崇拜的观念。他们把天称为“长生天”或“汗长生天”。“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亲助祭。”(《元史?祭祀志一》)在元朝的书札、牌子、法律条文和墓碑上,“长生天气力里”一词随处可见。旅行家柏朗 ?嘉宾记述说,他们“只信仰唯一的一尊神,它是人世间可见和不可见万物的缔造者。” ② 蒙古人赋予长生天以极大的神力,它是众天神的主宰、万物的君主,因而他们“正月一日必祭天,重午亦然。” ③ 祭天仪式多由幻顿主持,还有众多的博为主祭助手,参加仪式,一般历时3天3夜。蒙古族近代的祭天,有“红祭”、“白祭”两种。“红祭”是古代形式的杀牲祭,指杀羊血祭;“白祭”是指用传统的乳制品致祭,显然是受佛教影响之后采取的一种变通。 (二)腾格里 腾格里(Tngri)在蒙古语中是天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天神。博教认为天分为若干层,有9层、33层、甚至99层等不同说法。还认为各层处在不同方位,每个腾格里各司一方之事。他们的祷词常说“上天有九十九尊腾格里”。博教还认为,腾格里分成善、恶两大类,布里亚特博说这是两个彼此敌对的阵营,即西方的55尊善神与东方的44尊恶神。巴尔虎蒙古则在这99尊之上又加三尊:“我东方的四十四尊腾格里,我西方五十五尊腾格里,我北方的三尊腾格里”。这就成了102尊。可见,腾格里并没有确定的数目。 有时,腾格里还按照各自的职能结合成一些固定的集团。诸如四角腾格里(分管四个角落的四尊神)、风之王腾格里、闪电之王腾格里、九尊怒神、八边天神,等等。畜牧业是蒙古人生计的主要来源,掌管畜牧业的腾格里也特别繁多,每一种牲畜,乃至牧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特定的腾格里。诸如专管红牛的苏腾格里,专管母牦牛的哈颜那腾格里,专管公山羊的太肯腾格里,专管牲畜饲料的古吉尔?控克尔腾格里等等。总之,腾格里掌管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事,人们的一切企求和忧惧,也都可以通过对腾格里的崇拜显现出来。蒙古人的生活与神的关系,就是这样紧密同时又这样实际的。 腾格里是蒙古各氏族、部落众多神灵的汇聚,散处各地的蒙古人对它们的数量、职能和崇拜仪式都有着不相一致的说解,而且每当蒙古人接触到一个新民族、一种新文化时,总会有新的神灵加入腾格里庞大的队伍。不过,无论这一队伍多么庞杂,最受信仰的腾格里还是这样几个: 吉雅其腾格里:这是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共同尊奉的牲畜保护神,以后又发展为幸福之神。蒙古族对它的祭祀十分神圣、隆重。他们将它供在毡包的西南,神像前总挂着一个羊皮缝制的小口袋,里面装满五谷、炒米、乳制品,每逢畜群受灾,必请博来祭吉雅其。此外,每年春秋各祭一次,三年还要大祭一次。布里亚特蒙古人祭吉雅其时,要南向,用白马、白牡羊、九条扎拉玛、九盏佛灯和九根佛香,并洒酒祭奠。在蒙古族中,有多种多样对它祭祀的方式,有丰富优美的有关它的传说和祷词,人们请它帮助驱逐恶鬼,躲避灾难,向它祈求幸福安宁的生活。 苏勒德腾格里:马背上的民族素来是勇猛善战的武士。从成吉思汗时代直至清初,蒙古民族一直未曾间断过征战的生涯。因此,巴图鲁腾格里(勇士神)和各种战神,在诸神中就占据特别重要和崇高的地位。苏勒德腾格里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尊。 苏勒德(sulde),这是博教中附着于大汗或其他人身上的保护神。在《蒙古秘史》中提到成吉思汗身上便附有苏勒德,不过它更多地是附着于成吉思汗的“九脚白旌纛”中,蒙古汗王认为自己是上天的代表和象征,因此汗权的标志诸如旗帜、将领,都由九个数构成,所以,苏勒德亦是由兄弟九个组成的,称为“阿哈?都?也逊?苏勒德腾格里”(Aha degu yisun sulde Tegri),其中包括勇士神、战神、命运神、火神等等。蒙古认为苏勒德是永生不死,而且无处不在的,既然它附着在纛亦即旗帜之中,所以祭旗便成为他们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古代蒙古军队出征,要涂油、洒酒于旗上。蒙古王公也都有各自的旗纛和祭旗的仪式,他们甚至沿袭了突厥“以人祭纛”的旧俗。苏勒德的形象,是全付武装的骑马英雄,是蒙古人民崇拜的勇士。 类似的神灵,还有岱青腾格里和格斯尔汗。岱青(Daiqin)是专管战争之神,在战斗开始之前往往要杀俘血祭它。而格斯尔汗,是武士与马群的保护神,它的出现要晚于岱青腾格里,并与西藏民间宗教中的格萨尔以及格萨尔汗的史诗颇多相似。18世纪以后,受满族影响,格斯尔汗又进而与满、汉民族崇奉的战神关帝合而为一,被称为“神圣的关帝蒙族的格斯尔汗”了。 (三)火神 蒙古人的拜火,深受突厥人的影响。蒙古人的火神有许多名字,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斡得罕?嘎拉罕,意即火王。火被看作圣洁的象征,具有去秽禳实的功能。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各部的贡品,必须从火上燎过,才能呈送进宫。元代外国使臣谒见蒙古皇帝时,也要从两堆火中间穿过,认为这可以消弥可能由他们带来的灾祸。火被蒙古人视为家庭的保护者,火种不断,意味着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幼子继承家产,首先要继承的就是家中的火灶。夫妻新婚,首先要向火祈祷。人们对火存有种种禁忌,如不准用刀触火,用水泼火,不准将污物投入火中,不准从火上跨过,等等。据考,蒙古博每年都要对火进行一次大祭,并且有专门为祭火而准备的经文(嘎林苏德尔)。 (四)七老星
亦即北斗七星。在北方民族心目中,它的地位甚至高居日、月之上,有着种种神秘的传说。有些部落认为,它是盗贼神星,在出发掠夺之前,要先拜七星,以祈求掳掠的成功。也有很多部落,将七星视作掌管人类繁衍兼司牲畜增殖的命运之神: 金色的森迪星,你使一人变作百余人。 布拉瓦巴达拉星,你使一匹母马变作千匹。 阿斯里斯星,你使一只绵羊变作千只。 乌鲁基尼星,你使一头牛变成百余头。 阿布拉德星,你使一峰骆驼变成十峰。 拉拉迪星,你使一棵蔬菜扩展为九片田野。 摩尔巴尔星,你使穷人变成富翁…… ① 。 这七颗星各有一个?文名称,显然是喇嘛教传布以后的事,作为盗贼星,可能是它更为古老的面目。七星是以“七老翁”的形象出现的,蒙古人用马奶酒、牛奶或各种牲畜来祭祀它们。 (五)地母 欧洲中世纪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详细描述了蒙古人对地母的崇拜:“他们称诸神之一为那梯该,认为她是保护他们的妻子、儿女、牲畜和粮食的土地神。……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和崇拜,每人都在家中最荣誉的位置上供奉此神,用毡等原料制作她的神像。” ② 那梯该,这是一个满脸皱纹的慈祥仁爱的母亲形像。蒙古人称苍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称大地为“乐善好施的母亲”,地母保护万物生灵,慷慨地将福祉赐与人们。这种“天父地母”的观念,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乃至汉族的信仰中,是屡见不鲜的。 (六)鄂博 鄂博(Oboga),汉语也译作“敖包”,在蒙古语中是堆子的意思。设鄂博的地方,都是风景优美、地面宽阔或丘陵高处。鄂博是用石头堆成的圆形丘堆、顶端立一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印有经文的布条。据考,旧时祭鄂博须在鄂博四面放上烧柏叶香的垫石,一面摆3×3=9个石头。蒙古人对鄂博充满敬畏,凡路过必下马,投以物,每年还要举行祭祀活动。以呼伦贝尔一带为例,每年5月或7月,由各旗致祀,三年大祭一次,这种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传统的节日活动――“敖包会”。 鄂博所祭,最初是祖先的神灵,此后被人们看成本地诸神灵的汇聚之所,例如阜新蒙古族的祭鄂博,就包含了如下内容:“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求地神保佑五谷丰登、牧群兴旺;求人间神灵保佑国泰民安、岁岁太平。” ① 喇嘛教传入后,祭鄂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已受到喇嘛教的强烈影响,祭时要由喇嘛诵经,鼓钹竞作,绕鄂博三周,且绕且诵,官民随之,成为喇嘛教的一种仪式,很难考察它的本来面目了。 (七)祭札答 祭札答不是一种宗教仪式,而是一种巫术,这是与上述几种祭仪完全不同的,这种巫术,盛行于北方草原诸民族中,是博教中极具特色的内容。 札答,是一种石头,据说能产生风、雨和雪,这种石头或出自山上,或出自水鸟、蛇和鹿的头中以及牛腹中。将它放在耳边,会听到一种沙沙声,这就是生风的标志。博用这种石头作术的方式多种多样,历史上流传着不少以札答祈风、祈雪助战,而使战争胜利的传说。如元末顺帝北逃,汉军尾随追击,两军在杀虎口相对峙,顺帝之子必里克图祭“札答”,使天降大风雪,汉军士马冻死殆尽,逃兵烧箭杆取暖,却横死在灶火里,所以有“汉军出了野狐岭,狐尾变成帽缨子”的俗谚。三峰山之战,也有拖雷令军中祭札答祈雪的记载。 在博教中,还有遭遇雷击时请幻顿来叫天骂天的作法,据说幻顿是天外甥,只要他手执蓝旗向天叫骂,天就会停止打雷。这类巫术,应是比上述祭天祭祖等仪式更为古老的习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