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公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周公庙

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洛阳市定鼎路东侧,是隋末唐初五世充为祭祈周公而建。唐、明、清和民国年间曾分别加以重修。现存有大殿、二殿、三殿、东西配房等建筑及石狮。大殿称“定鼎堂”,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此殿为歇山式龙脊建筑,基本上保存了明代建筑风格。据传,该殿原供有石刻的周公、毕公、伯禽的灵位。东西两厢房祀历代明宦,都是木刻或书写的牌位。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洛阳后,就是在周公庙处死了鱼肉百姓的福王朱常洵和大官僚吕维祺。

亦称元圣庙,在曲阜县城东北一公里处的周、汉宫殿遗址上。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同母弟,著名政治家,周初分封于奄,国号鲁。周公死后,周天子礼附葬于文王墓侧,鲁国建庙奉祀。秦始皇统一中国,鲁灭庙废。北宋大中元年(1008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重修周公庙,因周公死后谥号为“元”,故又称元圣庙。经历代增修,庙内占地75庙,殿庑近三十间。大门名棂星门,四重斗拱,四根木柱顶各有琉璃烧制的天将像一尊,门内东西石坊各一座,东题“经天纬地”,西题“制礼作乐”,代表了后人对周公政绩和地位的评价。其后有达春门、成德门、元圣殿。元圣殿为庙内主建筑,面开五间,绿瓦覆顶,彩绘描梁,内有周公及其子伯禽塑像。庙内现存宋、元、明、清碑刻多块,以宋真宗御书《文宪王赞》最为著名。

周公姓姬名旦,生于歧,死于沣。他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周公庙位于歧山县北7.5公里处,原名周公祠,三面环山,风景秀丽。唐初建祠后,经历代重修,留存至今的殿宇多为清代建筑,有周公、召公、姜太公及姜?圣母等的正殿及献殿以及多处亭台楼榭。东、西、北三面坡开拓有张三丰、八仙过海、老君、元始天尊、观音、文殊、普贤、药王等“神洞”三十多个。庙前胜景“润德泉”由唐宣宗赐名,周围有八角形石板雕花栏槛,浮雕藻饰,龙嘴鳖头,栩栩如生。庙内保存的唐宋以来碑刻数十通,其中韩愈、苏轼的题词以及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敕赐润德泉答诏和凤翔节度使崔琪奏状、谢表刻面等最为著名。苏东坡《周公庙诗》云:“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翠凤旧依山突兀,清泉长与世穷通。至今游客伤离黍,故国诸生咏雨?,牛洒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周公庙因山借势,建筑错落有致,远近山峦起伏,共占地918亩,规模宏大,是陕西融人文自然为一体的避暑游览胜地。

位于曲阜城东北鲁国故城遗址上。又称元圣庙,祭祀周公。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弟。佐武王灭纣,建周王朝,封于鲁。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就封国。周公死后,附葬于文王之侧,鲁国建太庙奉祀。至鲁顷公亡国,庙毁。魏太和十五年(491)于鲁宫旧址重建,唐武德二年(619)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追封周公为“文宪王”,于旧基建新庙。今庙建筑多是明清所建,1953年、1981年两度大修,占地75亩,殿、庑、亭、坊57间,建筑群呈长方形,围以丹垣,共三进院落。大门即“棂星门”,系乾隆题匾。门楼上四柱顶端,有执剑、佩锏、挥鞭、举锤神将雕像,活灵活现,颇有气势。二门“成德门”内,有康熙御制庙碑,其边浮雕戏珠云龙,线条灵动。三门“达孝门”内,为主建筑“元圣殿”,正中悬“明德勤施”金字匾额,左右挂乾隆手书巨幅木雕云龙金字对联,北墙镶一方汉代画像石,刻有现存最早的周公像。殿内神龛祀周公端坐塑像,左右配伯禽坐像、金人侍立塑像。两庑有历代碑碣36块,著名的有宋真宗御写《文宪王赞》等。殿后东院有“问礼堂”,“(孔)夫子常入庙,每事问焉”,因建此堂。院内有乾隆帝以及明清游人所题诗碑多座。

位于老城西关外定鼎南路东侧。相传为隋朝末年王世充兴建。历代重修。周公是西周初期著名政治家,因助文王、武王灭商和辅佐成王而被后人尊为圣贤。为稳定西周东部,营造洛邑,称成周,迁殷商“顽民”于洛邑,并派兵镇守。周公庙现存有大殿、二殿、三殿和左右厢房等建筑。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额题“定鼎堂”,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殿顶覆琉璃瓦,九脊歇山式,尚存明代建筑风格。殿内原供周公像和召公、毕公、伯禽像;厢房配祀历代名臣像,今俱已无存。庙内有明、清碑记数通。

位于县城北7.5公里处。建于唐初,历代有修葺。今存殿宇多为清代建筑,有周公、召公、姜太公、圣母姜?等正殿、献殿,以及亭台楼榭多处。东、北、西三面凿有名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八仙、张三丰,及文殊、普贤、药王、观音等神洞30余个。山门前“润德泉”,系唐宣宗赐名,围以八角形石板雕花栏槛,龙嘴鳌头,栩栩如生。庙内唐宋以来历代碑刻琳琅满目,有唐宣宗敕赐润德泉答诏,凤翔节度使崔琪的奏状、谢表,和韩愈、苏轼题诗等石刻。庙址占地近千亩,建筑群落凭借地势高下错落,槐杨楸柏等古木葱茏参天,风景秀丽,为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称叔旦。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因其封地在周(今陕西凤翔县),故称周公。助武王灭商,建周。成王死后,武王继位,因年幼,周公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亲率大军东征,经三年战斗,取得胜利。摄政七年,还政成王,以臣身份,辅佐成王。继续实行分封制,营建雒邑(今河南洛阳市)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天下大治。其言论见于《尚书》。薨后谥曰元,用天子之礼附葬文王之侧,鲁国建太庙奉祀,鲁灭,庙遂废。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追封为文宪王,重修周公庙,亦称之圣庙,在今山东曲阜县城东北1公里汉灵光殿旧址。后历代增广,面积75亩,殿庑近30间,元圣殿殿门五间,绿瓦覆顶,彩绘梁柱。殿中神龛原有周公、伯禽塑像及贴金人像,庙内现存自唐迄清历代碑刻多块,著名的有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御制碑书《文宪王赞》及清代《金人铭》碑等,甚为名贵。又陕西岐山县城北7.5公里凤凰山麓也建有周公庙。相传《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即指此地,原为周公故宅,后改建为祠庙。始建年代不详,唐代已有,由山门、庑廊、戏台、献殿、寝殿等组成。内有唐、宋以来历代碑刻数十通,其中以唐大中二年(848)敕赐润德泉答诏和凤翔节度使崔琪奏状、谢表刻石和韩愈、苏轼题诗最佳,周庙三面环山,林木掩映,有楸、柏、槐、杨等参天大树,更添古老苍劲之貌。此外古都洛阳也建有周公庙。

亦称元圣庙。在曲阜市东北1公里汉灵光殿旧址。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武王克商,多赖其力,封于鲁。因留佐武王,由长子伯禽就国。武王崩,成王在襁褓,周公摄政,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制礼作乐,天下大治。薨后谥曰元,用天子礼附葬文王之侧于毕(今陕西咸阳),在鲁国建太庙奉祀。鲁灭,庙遂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在太庙旧址重修周公庙。后历经宋、元、明、清六次修建,具今规模。面积75亩,殿、亭、门、坊57间,三进院落,其间桧、柏、楷、槐等庇荫。大门棂星门,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木构,四重斗拱,四根柱顶的四个绿瓷八棱鼓上各有琉璃烧制的天王像一尊。门内东西各立石坊一座。东题“经天纬地”,西书“制礼作乐”。二门为承德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有明、清时优免周公后裔等石碑数座。三门达孝门,门下有八九座谒周公庙碑。门前东侧碑亭内有清康熙御制大型石碑一座。门内元圣殿为庙的中心建筑,殿门五间,深三间,绿瓦覆顶,彩绘梁柱。殿正中悬“明德勤施”匾,上盖“乾隆御笔”大印。左右抱柱悬挂木雕对联,为乾隆亲笔。西北壁嵌汉画象石刻“周公负?图”,为现存的唯一周公像。殿中神龛内原有周公、伯禽塑像及“金人”塑像。庙内存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最早的是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御书《文宪王赞碑》。另有问礼堂等建筑,均已废圮,仅存殿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