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敦颐兴学重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周敦颐兴学重教分类:【传统文化】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思想家、学者、教育家,字茂叔,因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取书斋名曰“濂溪书室”,故后人多尊称其“濂溪先生”。周敦颐自幼丧父,由母亲郑氏带到舅父家里。20岁时,通过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被任命为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主簿。从此以后,周敦颐先后担任过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司理参军、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南昌(江西南昌市)知事、合州(今四川合川)判官、虔州(今江西赣州市)通判、郴州(今湖南郴州市)知事、广东转运判官、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知事等小官吏约二十年。周敦颐没有一个较长时间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会,但他每到一个地方做官都提倡办学校,而且亲自讲授经术。他既是地方官吏,又作教育工作。他亲自教过的学生,虽然比胡瑗少,但开创宋代伊洛学派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学生。因此,周敦颐实际上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对宋代的学术界影响很大,而且对宋以后的家术思想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周敦颐的教育主张,首先是“学为圣人”,他一生的抱负在“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通书?志学》)。而伊尹一生是在行圣人之道,颜子一生是在明圣人之道。周敦颐认为,能明圣人之道、能行圣人之道,就可能有希望成为圣人。所以他又说:“过则圣,及则贤,不及亦不失于令名。”由此看来,周敦颐主张教人“学为圣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明圣人之道;另一方面是要行圣人之道。他认为,“圣”就是“诚”,“圣人之道”就是“仁义中正”。他说:“圣,诚而已矣”(《通书?诚下》);在《通书?道》里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太极图说》里说:“五性感动而善恶分焉,圣人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立人极焉”。所以周敦颐认为,为人的目标要以诚为本,而为人的道路则要合乎“仁义中正”。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他认为在于纯一。心中纯一,就不会有什么杂念,自然就能够达到无欲的境界。心中达到了无俗的境界,才不致为邪念所惑,于是性情所到,全是天理,就近乎纯粹至善的地步了。周敦颐在《通书?圣学》里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也就是说,达到了纯粹至善,就恢复了原来的本性,也就是达到了“诚”与“圣”了。也就完成了教育的目的。其次,在教育作用和学习的重要性方面,周敦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达到“诚”与“圣”,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另方面要靠教师和朋友的指导。因此,他主张有学识的人要教育没有学识的人。没有学识而蒙昧的人,应当向明白事理而有学问的人学习。这样就会使善人增多。善人增多了,朝廷封建统治政权也就更加稳固,从而达到天下大治。所以他在《通书?思》里写道:“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机也。”在《通书?师友》里写道:“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在《通书?师》里写道:“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周敦颐是崇尚自然的教育家。一生爱莲花、爱山水。他不仅提出了上述教育主张,而且还努力去实行这些主张。所以一般学者都称他为“清明诚一,寡欲无私”的人。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所作《廉溪词序》里,对周敦颐评论说:“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250卷、《通书》40篇,后世学者编有《周濂溪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