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哭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哭丧

分类:【中国民俗】

十堰一带,人死后,其亲人便开始哭丧,哭丧的内容十分广泛:先诉亡者死后给亲人带来的不幸,再诉死者生前的为人和功德,继而追述死因,甚至对来生来世的事也有所表述。哭丧有三个高潮:一是死者断气的时候,亲人们呼天喊地,欲将死者喊回来,不让死者到阴间去;二是将死者入殓往棺材里装和钉棺材时;三是出棺和下葬时。亲朋好友来吊孝要哭死者,死者的家人都要陪着哭,直到来人不哭时才能停止。

上海地区(尤其是郊区的南汇等地)的丧葬礼俗中哭丧较有特色。人一死,丧家亲属即恸哭号啕,其声如曲似歌,街坊邻居聚集而听。哭者以此寄托哀思,听者七嘴八舌谈论哭者对死者感情的深浅。旧时,每位妇女都要经历多次哭丧,一些姑娘从小就学哭丧,尤其是到丧家现场听哭丧。在农村,平时几个姑娘或妇女相聚在一起,或田间锄棉花,或家中刺绣,往往边干活边像唱民歌似的念唱哭丧歌。旧时,哭丧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散哭”;二是“套头”,三是“经”。“散哭”的特点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恼身世等,可以自由发挥,抒发感情比较自由,最具有真情实感,同样是哭丈夫或哭爷娘,由于各人身世不同,遭遇不同,而有不同的歌词。“套头”哭的内容和对象都有限制,如“报娘恩”、“十二个月寻娘”等专用于哭娘。“十二月花名”是借咏花的形式哭关系不很密切的死者,如寄娘、舅妈等。“经”是伴随丧葬仪式而唱的。“十苦恼”和“七十二苦”,要诉出哭者在亲人亡故后的种种苦楚。“十二只药方”用于哭病死者,无非说明死者生前,家里人竭尽财力延医诊治。“经”与丧事仪式相连,病人气绝,女儿及媳妇哭“断气经”;替死者穿衣服鞋袜时,哭“着衣经”、“寿鞋经”;烧床荐,要哭“床荐经”;摆起灵台时,要哭“灵台经”等等。俗传哭时眼泪不能滴在死者身上,否则会变成僵尸。还有女儿给亡母梳头时,哭“梳头经”;盖棺时,女儿和媳妇哭“热材经”;出殡这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哭“开大门”,又叫“开十八扇地狱门”,民间认为不哭“开大门”,死者要陷入十八层地狱受罪。出殡时,女儿和媳妇哭“出材经”。旧时,如女儿和媳妇觉得对内容繁多的哭丧难以应付,也有雇人帮哭的。唱哭丧歌有时会发生纠纷,比如哭“开大门”,按规定须由长房媳妇哭,长房媳妇不会哭,由二房、三房或长房孙媳顺序代替,如果别房媳妇抢着哭,长房媳妇就哭:“长房媳妇开大门,别房媳妇啥成文”,接着就哭死人、骂活人。有些人家姑嫂不和,姑娘往往借哭爷(父)哭娘骂嫂嫂,嫂嫂也借哭公哭婆骂姑娘,闹得不可开交。

民国以来,哭丧内容已无严格的要求,一般以散哭为主。不过,哭丧习俗在上海郊区一直流传着,尤其是浦东的南汇、奉贤、川沙等地。由于现在年轻人大多已不会哭,故出现了半专业的哭丧者代人哭丧,收取一定的费用。

旧时守灵,男不能剃头,女不能梳头,要睡草席,头枕砖头土块,且要粗茶淡饭,此即古人所说的“寝苫枕块,啜粥茹素”。每日早烧鸡鸣纸,晚焚夜辰香,朝夕有哀则哭,古称“不时之哭”。哭丧也叫举哀,一哭就是几小时,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但还得继续哭。该哭的人不哭,或者哭得不悲恸,别人就会认为他不知礼、不孝顺,讥讽他“白吃饭了”。男女的哭法也有差别,男的多是不出声的“泣”,出声也不成调,没有词;妇女哭得最为悲戚,一把鼻涕一行泪,不仅要哭出声来,还要哭出调来、哭出词来,哭的词大多是赞颂死者的贤良和恩德,以及他死后给家人带来的不幸和损失。例如华县一个妇女哭丈夫的词:“冤家夫呀,你死得好苦呀,我年纪轻轻,你丢下我成寡妇,儿未大,女未嫁,丢下我孤儿寡母咋办呀,这以后里里外外的日子靠谁呀,我的命好苦呀!……”又如华县一个少女哭父的词:“爹呀,你死得好苦呀,丢下一家老小更痛苦呀,家里没人管,生活靠谁呀!”这是几句开场白,接着哭道“爹呀,你慢慢走来缓缓行,你听女儿说分明,妈妈死得早,女儿命真苦,哥嫂平时心肠狠,女儿的终身大事谁担承? ……”哭得情真意切,字字是泪,使人听后黯然伤心。除了儿女是真哭,也有假哭的,一些远房亲属的女眷,到了这种悲痛的场合,不哭不妥,欲哭无泪,只好用手帕捂着脸,在不显眼的地方干嚎,一离开棺材便又破涕为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