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雁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雁峰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衡阳市城南区。峰名由来有二:一说鸿雁南飞,至此而回,另说山形如大雁引颈昂首,展翅飞翔。回雁峰上有南朝梁天监十二年(513年)建起的云禅寺,隋代改称雁峰寺,唐代建的寿佛殿,供奉无量寿佛。明代修筑的望岳亭、宫室寺、此君轩、望江楼等。至清代建有大雄宝殿、大悲阁、摩云舍、望雁楼、指月寮等建筑。峰前有烟雨池,如池中烟雾冉冉上升,天即降雨,被古人称为“雁峰烟雨”,为古城衡阳八景之一。峰前新开辟了雁峰广场,广场正面是一座雕梁画栋的古门厅,上悬匾额“南岳第一峰”。峰上重修的望岳台、雁峰寺,布局合理,复原的观天池、此君轩,焕然一新。峰顶还新建曲廊、雁壁、雁亭、碑廊、茶榭等。在寿佛殿、观音殿原址上,恢复了2座殿宇和4座贴金塑像。 位于市区南门口,湘江之滨,海拔95.4米,长宽各1公里。六朝刘宋徐灵期《南岳记》已载“(南岳)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之说。唐初《括地志》载:“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遇春北归,故名回雁。”初唐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杜甫《归雁》诗也有“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回”之咏。可见回雁峰及其传说,唐时已广为人知。北宋米芾所列“潇湘八景”中有“平沙落雁”,并题诗曰:“阵断衡阳暂此回,沙明水碧岸莓苔。相呼正喜元衬徼,又被孤城画角催。”此景即在回雁峰。峰上有乘云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隋代改名为雁峰寺,唐代又改名为山门寺。明清两代,寺内增建寿佛殿。山上建筑,除前殿外,抗战中全被侵华日军焚毁。建国后重建,八十年代辟为公园,建有碑廊,上刻历代题咏回雁峰的诗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