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敛分类:【传统文化】 指于小敛之次日,即死之第三日敛尸入棺。大敛通常于堂前东阶进行。《礼记?丧大记》:“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大敛于第三日进行。按《礼记?问丧》解释是为了“以俟其生”。司马光《书仪》云: “《礼》曰:‘三日而敛者,俟其复生也’。三日而不生则亦不生矣。故以三日为之礼也。”大敛之程式与小敛略同。先备好衣衾绞带,按小敛次序铺好。大敛底下捆束之绞带,直者三,横者五。另单层衾被二,用于覆盖包裹。大敛之衣,君百称,大夫五十称,士三十称。另祭服无数。君之大敛用褶衣褶衾。余者与小敛同,用复衣复裳。行大敛礼时,参与之人皆须袒衣,唯迁运尸体者可穿衣。《礼记?丧服大记》: “凡敛者袒。迁尸者袭。”据《文公家礼》载,衣衾结束完毕,执事者与子妇孙女共举尸入棺,并将生时所落止发及指甲放入棺角,并反复按摸将棺中空缺处卷衣塞平。最后由匠人加盖下钉。以衣覆棺。然后取铭旌,设灵座、灵床,行奠仪。整个大敛过程,每一程式,子妇孙女皆捶胸顿足大哭。《礼记?丧服大记》云: “铺绞?踊,铺衾踊,铺衣踊,迁尸踊,敛衣踊,敛衾踊,敛绞?踊。”踊即顿足而嚎。 古代丧礼仪式名。即把尸体放入棺内的仪式。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的记载,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次日,即死后的第三天进行。为什么要在死后的第三天举行大敛呢?据《礼记?问丧》的解释是“以俟其生”。从医学观点来看,呼吸停止以后又复生的事并不稀奇,因此三日大敛的礼仪大约是由经验累积而来。大敛的地点设在堂前的东阶上。入敛的衣服,士为三十套,大夫五十套,君一百套。大敛时,在商祝帮助下,由主人“奉尸敛于棺”。此时,孝子们要号啕大哭。尸体入棺,棺上加盖,哭踊之声再次发作。接着举行大敛奠,将酒菜等奠馔奉于灵座之前。祭奠礼后,主人、主妇送宾客离去,此时须再次哭踊。至此大敛仪式才宣告结束。 丧仪之一。将裹有衣衾的尸体入棺。一般在死后第三天进行,但有的丧家拘于阴阳家之说,择日而敛,往往迁延时日。敛时,先以衾掩首,结绞,共举尸入棺。然后将死者生前所落发齿与所剪指甲置于棺角,揣其空缺之处,卷衣塞之,务令充实,不可摇动。宋人反对置金玉珍玩于棺,以免启盗贼之心。主人、主妇凭棺而哭,尽哀,召匠人加盖下钉。敛毕,设灵座于柩前,乃设奠。参见“小敛”。 古代丧礼之一。即尸体入棺。《礼记?丧大记》: “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 。阼,即堂前的东阶,时间是在小敛的次日。大敛时,孝子等人要捶胸顿足地哭,等尸体处理好,入棺前还要抱着尸体跳着脚哭,谓之“踊” 。棺上加盖时,也要如此跳脚痛哭,以示对亲人难舍的悲痛之情。最后在灵前举行祭奠仪式,大敛礼方告结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