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子的哲学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孟子的哲学思想

分类:【传统文化】

孟子是中国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发挥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较系统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王道”和仁德,认为“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从“仁政”出发,孟子提出了具有民主性精华的重民思想,认为“得其民,斯得天下”(《孟子?离娄上》),而要“得民”必须“得其心”(同上),重视民心向背的巨大作用,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经济上,主张让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财产,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认为只有让人民有了固定的土地财产,才能安心耕作,不作非分犯乱之事,否则人心就不稳定,社会则不安宁。并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孟子的仁政学说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主线,是对儒家重民思想的阐发,对于缓解阶级对立和发展生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人天生都有“善端”,即有善的萌芽、因素。“善端”内容主要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心中天生就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只不过后来由于社会的教化和自身修养的原因,才造成了人品高下的差别。因此,孟子强调用孝悌教化人民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充分发挥、扩展心中原有的善性。只要认真反身内求,就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之人。孟子还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等道德修养目标和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包含着为人处事的积极因素,被后人视为修身处世格言。孟子在哲学上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他继承、改造了孔子的天命思想,用道德概念“诚”去规定“天”的本质属性,“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实际是用道德属性替代“天”的人格神属性。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孟子?尽心上》)的“良知”“良能”,人们只要尽量开掘自己的内心,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反省修养,“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便可达到对天道的认识。在历史观上,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孟子?滕文公上》)的思想,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差别,论证统治剥削的合理性。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的历史循环论,属于唯心史观。

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对后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具有仅次于孔子的地位,被尊称为“亚圣”,其学说集先秦儒家思想之大成,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