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学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学记

分类:【传统文化】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论述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所提出的有关课程安排,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想,是先秦儒家教育教学思想的总结,是中外教育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建国的最高目标在于“化民成俗”,使人民完全接受统治阶级道德的支配。即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欲,其必由学乎!”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如此,《学记》还进一步指出,要普遍地实施教化,就应该提高教师的地位,应该把“为师”与“为君”、“为长”视为同样高尚,甚至把能为师作为能为君、能为长的条件。既然教师担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就应该受到各方面的尊重。《学记》写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首先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为后世尊师重学风气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在教学内容和程序方面,《学记》在“托古”的名义下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分两个阶段规定了一至九年的学习内容和步骤。《学记》指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到了大成的阶段,学生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躬行实践,这样的要求是合乎人才培养规律的,尤其可贵的是《学记》还谈到了在学习中“正业”(课内学习)与“居学”(课外学习)的关系问题。它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如果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会变得比较愉快,达到信道不移的程度。

和先秦一些教育著作多论“学”、少论“教”的特点不同,《学记》兼论了教与学两个方面,并深入探讨了两者的关系。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较早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记》首先提出了“预”的原则,即对学生的教育要预先作好准备,对其身上消极的因素和干扰教学的事故要“禁于未发”。而作为学生,则应严格要求自己,认为只有善学的人才会爱师,能作到“师逸而功倍”;而怨师者则不善学,其学往往“师勤而功半”。

其次,《学记》要求教师要能在教学中运用浅显的比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而只知“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特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时机“及时施教”,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不躐等”的原则,并且能够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是儒家一贯重视的教育手段,在《学记》中,这一手段被称之为“相观而善”,即把乐群、亲师和交友作为重要的教育要求,通过这种相互间的观摩,师生都可以克服孤陋寡闻的偏颇,收到“长善救失”的效果。

中国古代最早有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是《礼记》 中之一篇。约成于战国后期或末期。文中系统地介绍了商周以来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精辟地总结了商周以来的教育经验。强调贵族教育重在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大学之礼,虽召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认为天子教育的目的在于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三王四代唯其师”。“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要慎选明师,“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学记》 的思想和教学原则与方法,在汉代以后一直受宫廷教育实践的重视,唐宋以后的经筵日讲礼仪亦深受其影响。

《礼记》中的一篇,据郭沫若考证,系孟轲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写作年代约在战国(前403―前221年)后期。《学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学记》认为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学记》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及严密的视导考核制度;《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豫、时、孙、摩原则,启发善喻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藏息相辅原则等;《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也提出了严格的为师条件,如要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能善喻,等等。《学记》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为后世许多教育家所继承、发展,对中国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