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史之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史之乱分类:【文化精萃】 玄宗天宝初年,在全国边境设十节度使,他们拥有军、民、财政大权,逐渐发展为分裂的割据势力。天宝14年(755年)冬,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扬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很快便攻占洛阳,称大燕皇帝。次年破潼关,陷长安。玄宗逃蜀,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由于安禄山恣行暴虐,人民纷起反抗,内部众叛亲离,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唐收得长安、洛阳,庆绪退守邺城。乾元二年(759年),安庆绪为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在范阳称燕帝,再度攻陷洛阳。两年后,思明为其子史朝义的部将所杀。广德元年(763年),朝义兵败,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降唐,朝义自杀。这场前后延续达8年之久的叛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国力大衰。藩镇割据的局面,自此形成。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天宝初,藩镇势力扩张,分裂割据。天宝十四载(755)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旨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治所今北京)起兵叛唐,旋破洛阳。次年禄山称大燕皇帝。叛军下潼关,陷长安,玄宗逃蜀。叛军所至残暴,人民纷起反抗,其内部又发生讧变。至德二载(757),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庆绪退守邺城。乾元二载(759),史思明杀庆绪,自称燕帝,又攻陷洛阳。两年后,史思明为其子朝义部将所杀,叛乱平定。这场叛乱长达8年,严重破坏生产,人民惨遭荼毒。为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代藩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发动的叛乱。安禄山,本姓康。母阿史德,为巫师。少孤,随母改嫁安延偃,更名安禄山。他足智多谋,善测人意,通六蕃语,受张守?、张利贞等人赏识,于天宝元年(741)荐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因善取悦玄宗、杨贵妃等人,屡受封赏,握河北诸节度之兵权。“时太平久,人忘战,帝春秋高,嬖艳钳固。李林甫、杨国忠更持权,纲纪大乱。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更筑垒范阳北,号雄武城,峙兵积谷” (《新唐书》卷225)。皇太子及杨国忠等人屡言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劝玄宗召请入朝,削夺其兵权,玄宗皆不以为然。反而因安禄山的甜言蜜语益信之。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见时机成熟,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为名,起兵范阳 (今北京地区)。挥十五万兵马,南下逐鹿。“时兵暴起,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持梃斗,弗能亢。吏皆弃城匿,或自杀。不则就禽,日不绝。禁卫皆市井徒,既受甲, 不能脱弓义、 剑, 乃发左藏库缯帛大募兵” (同上)。十二月初,叛军兵渡黄河,陷陈留、荥阳,十二日占领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兵发长安。唐玄宗在叛乱发生后,先后命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等人分兵把守,但均遭败绩。六月九日,长安城的屏障潼关失守,叛军兵临长安。玄宗只得放弃长安,出幸西蜀。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 (今宁夏灵武) 即位,组织唐军抗击叛乱。至德二年 (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谋杀,唐军趁其内乱,大举反攻,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退守邺郡 (河南安阳),郭子仪等九节度使联合攻打,都因缺乏统一指挥,而贻误战机,被镇守在范阳的史思明解围。拥兵自重的史思明借为安禄山报仇之名,杀死安庆绪,于乾元二年 (759) 正月,称大圣周王,建元应天。九月,叛军再陷洛阳。以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害,叛军力量削弱。宝应元年 (762) 十月,雍王李适 (即后来的唐德宗)会诸道节度及回纥兵马于陕州,数路并进,大败史朝义,史朝义退至幽州。宝应二年,史朝义部将多已降唐,史朝义本人也被部将李怀仙擒杀,献于朝廷。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它的爆发,意味着“开元盛世” 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群雄并起。政府已无力量控制全国。繁荣昌盛的唐王朝已一去不复返。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开元天宝之际,朝廷腐败,藩镇割据严重。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攻下洛阳。次年称帝,国号燕,并占领长安。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即位。肃宗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于洛阳。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又回军攻下洛阳。两年后,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代宗广德元年,史朝义穷蹙自杀。这场叛乱,历时七年多,人民惨遭劫难。唐朝自此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