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辽文化交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辽文化交流

分类:【传统文化】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北宋前期,两国南北对峙,战事不断。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后,各守疆界,不再有大的战争,直到1125年辽为金所灭,其间与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甚为密切。

经济方面 辽统治民族契丹族是游牧民族,占据燕云十六州之后,受汉族影响,契丹族人逐步重视农耕,并俘虏汉人来此地耕垦,作为各投下州县的投下户,农业生产在辽国中后期有一定发展。契丹人从西北回鹘族地区移种西瓜成功,再传入宋地,逐渐为汉族农民普遍种植。大批汉族工匠进入契丹统治区,为其手工业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如金银矿冶、加工业中,就主要由汉族工匠在进行着汉地传统工艺的生产。辽还驱掳汉族妇女到北方,传播纺织技术,其国绫锦诸院的织工亦主要为汉人。辽瓷中有不少汉族人民长期习惯使用的器皿,形制与五代、北宋的产品大致相同或相似,其中相当部分乃依照宋名窑“定窑”产品烧制,称为“仿定”,某些产品也有所创新。辽国的马具装备手工艺品有独到之处,“契丹鞍”制作精美,敢称天下第一,在回赠宋使的礼单中,常有“金银龙凤鞍勒”等礼品。辽中京(今辽宁宁城西)遗址发掘,其城分三重:外城、内城和皇城,城中央有大道,两面布局对称,完全接受了中原都城布局风格。其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诸建筑大都依宋都开封样式。一般民宅的建筑风貌,汉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宋辽商品贸易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聘使交易。每逢元旦、帝后生日及其他节日,都要遣使祝贺,各带去大批礼物,对方也要以对等礼品回答,形成两国朝廷定期和定量的物品交换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辽各种使节到宋东京的约有300次,宋使至辽也不下此数,平均每年互派使节2次以上。礼品都有固定的项目和数量,包括各种高级工艺品、名贵水果、珍禽野味等等。据估计,宋廷每年赠送辽国的礼物价值达70万贯,辽回赠物价值亦不会相差太远。有些辽使入宋境后,还“沿途收买物色”。二是榷场贸易。宋初就在边界设置少量榷场与辽交易,澶渊之盟后,榷场数量增加,其中不但商人交易频繁,双方官府还常做些大宗的买卖,成为两国贸易的主要渠道,年贸易额最高达150万贯。三是私市交易。在榷场外,一些商人为规避税收或交易禁榷物货,存在着大量而活跃的私市交易,有的商人还常越界去对方境内贩运谋利。贸易中,宋输入辽地的货物主要有茶叶、纺织品、书籍、糯米、瓷器、漆器、麻布、苏木、金银铜锡及金属首饰、香药、犀象等奢侈品,宋铜钱也大量流入而为辽朝所通用。辽输入宋地的货物有马匹、骆驼、马具、皮毛、皮革制品、镔铁刀剑、北珠、辽盐等,其中羊的数量很大。宋给辽的岁币为10万两银、20万匹绢,后又加10万两银、10万匹绢,此岁币对辽国的经济发展不无小补。

文化方面 契丹大字是据汉文字体改作的拼音字,在形体上也合成一个方块。契丹小字主要依据回鹘文。契丹大小字只在贵族文人中使用,范围很窄。一般文人大多兼通汉文,辽国文化主要还是以汉文作工具。契丹原流行原始巫教,受汉文化影响后,佛教开始传播,至辽中期,佛教大行。其两大业绩是石经的刊刻和雕印《大藏经》。雕印前校勘仔细,且“纸薄字密”,印刷质量上乘,被称为“丹藏”。辽统治者对道教也予保护,而更重视儒学。随着宋地汉文书籍大量输入辽地,儒学广为传播,《论语》、《贞观政要》诸书多受重视。其朝廷还仿汉制,设史官编修《实录》。辽圣宗时僧人行均编撰《龙龛手镜》是一部通俗的汉字字书,流入宋朝,为宋人所赞许,沈括《梦溪笔谈》谓其“音韵次序,皆有理法”,并在浙西雕版刻印。辽人喜读汉诗文,许多贵族还擅长此道,唐白居易、宋苏轼的作品在辽地广为流传。苏辙奉使至辽,回来报告说,本朝民间印行的文字、书籍,辽国几乎无所不有。苏轼的《眉山集》在宋开印不久,已传至辽境。不少商人将各种汉文书籍运至辽国贩卖,“其利十倍”,可见汉文化在辽传播之广泛。其他如绘画、曲艺、医学诸方面,辽也无不受到宋代文化的影响。辽地一些陵墓壁画,其风格完全模仿宋人山水画。许多贵族都善丹青,宋朝藏有辽太祖皇子耶律倍的绘画,辽兴宗也曾画鹿赠宋仁宗。一些宋人曲艺传至辽地,还在辽宫廷中上演。契丹原不懂医药,后来耶律庶成钻研中医,并向族人介绍中原汉族的医学知识。在宋文化的深刻影响下,辽政权灭亡后,许多南下契丹族人为汉族所融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