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宣德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宣德炉分类:【传统文化】 明宣宗宣德年间所铸铜香炉,简称宣炉。用铜经过精炼,再加进一些金银等贵重金属制成。明宣宗朱瞻基因郊庙所用彝鼎不合古式,命工部尚书吴中采用《博古图》等书及内府所藏秦、汉以来炉、鼎、彝器格式和柴、汝、官、哥、钧、定各窑格式另铸,会同司礼监太监吴诚司铸冶了1000多件,以供宫廷和寺观使用。款识自1至16字不等。常见有“大明宣德年制”6字。有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藏青等色,色泽极为美观。为明代著名美术工艺品。后仿制者很多。 原指明宣宗宣德三年宫中制作的一批祭祀用器,种类包括炉、鼎、鬲、彝、敦等。它的技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合金成分选择,二是造型设计和浇铸技术,三是表面加工处理技术。据分析,宣德炉是黄铜铸制的,含锌量达36.4%,其色金黄,其质柔韧。有关记载说:“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暗淡中发奇光。”关于这着色技术的具体操作,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有说是“番卤浸擦熏洗”所致的,也有说它是一种珐琅工艺。可以进一步研究。宣德炉的出现,也说明我国古代铜加工工艺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一直受到世人珍视。 在此有两点是需顺带说明的:一是有文献说宣德炉乃因宫中某库失火,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而后铸成。此实是以讹传讹。宣德年间宫中原无某库失火之事,先火熔混之物也是很难铸作成器的。二是宣德炉十分名贵,历来都有许多仿制之品,流传于世的真品在明代大约只占10%,现代就更为稀少了。但许多仿制品的技术成就和艺术水平也都是很高的。 明代宣德年间所制造的一批小型铜器。明宣宗三年,明政府以宫室及祭祀郊坛的铜器不合古制,利用从南洋贡人的风磨铜,命工部参照《博古图录》、《考古图录》 所载古器式样和宫藏名窑瓷器,重新铸造。此批铜器,多为香炉式,故名宣德炉。宣德炉的制作精巧,有多至十二炼的精品。采用鎏金、渗金、金屑等方法,制成青绿、黄褐、古铜等多达六 十余种颜色,浑金则形成碎玉、雪片、雨点等各种斑点,极尽金属的异彩。器形虽仿古制及瓷器,又加以变化创造,如器耳就有冲天耳、桥耳、鱼耳、螭耳、环耳、连珠耳、如意耳等五十多种; 器边有回纹边、云纹边、百折边等二十多种;口缘有平口、侈口、反唇口、卷边口等十多种; 器足有圆足、乳足、环足、象鼻足、马蹄足等四十多种。可谓集各式造型之大成。宣宗后历代均有仿造铸作的,都统称为宣德炉,故传世之宣德炉多为仿铸,真品极为少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