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富民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富民论分类:【传统文化】 儒家主张的经济政策。所谓 “民”是指与官 (国家)相对的百姓,儒家主张 “民为邦本”,故使百姓富足,即 “富民”被其视为理想政治的目标。在儒家看来,富民与富国是相对的,因为国家财富的来源在百姓,增加国库收入,就意味着减少百姓的财富。儒家主张 “薄赋轻徭”,就基于其富民的思想。据《论语?颜渊》 记载,鲁哀公请教孔门弟子有若: “年饥,财用不足,怎么办?” 有若说: “何不实行彻法(什一税)?” 鲁哀公说: “取二,我还不足,怎能实行彻法?” 有若回答: “百姓足,君王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王孰与足?”这句话的意思是: 民富,则君王不至于独贫; 民贫,君王也不可能独富。也就是说,富民是第一要义。孟子不但反对横征暴敛,而且主张“去关市之征”,不收商税。他斥法家的 “富国” 主张是 “富桀”。后代儒家多以 “富民”说为根据,来反对国家专卖制度和官办商业,说这是 “与民争利”。这里的“民”,泛指农工商。 富民论是中国古代主张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其基本内容是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使人民富足,国家安定。 儒家鼻祖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他坚决反对重税搜刮民财,主张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在他看来,任何赋税的增加,不论多少和有无必要,都是“聚敛”,都应加以反对。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认为,人民的富足关系着国家的存亡。“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孟子把薄税敛作为施行仁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说“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即主张减轻赋税负担,藏富于民。后来荀子发展了孔、孟的富民主张,明确地把民富作为国富的基础。他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因为“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同上)。即在民富的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就会推动农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因此荀子强调:“王者富民”,“聚敛者亡”(《荀子?王制》)。从而把富民思想提到君主生死存亡的高度。由于几千年来儒家观点总被奉为正统,因此它的富民论也对后世造成极大的影响。 然而,论述富民最多的是托名管仲的《管子》一书。首先,《管子》从治国治民的角度出发论述富民的必要性。“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在这里,《管子》把国家的安危、政治的良窳均归结到能否充实人民的物质生活这一点上。其次,《管子》作者认为,民富是君国的富源。“民财足则君赋敛不穷”(《揆度》),“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山至数》),因此,“王者藏于民”(同上)。这样,就把民为邦本与民众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使民本观念有了具体的经济含义。但《管子》的富民讲究“度”,即不可使民富无度。因为“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国蓄》),所以一定要“贫富有度(《五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统治阶级。 总之,无论是儒家的薄赋敛主张,还是《管子》的富民思想,虽然都是从统治者治国的立场上提出的经济观点,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也反映了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要求,因此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