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岁时节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岁时节庆分类:【地域文化】 一、春节
春节和元旦,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辛亥革命后,把正月初一改称春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年,把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阴历的正月初一定为 “春节”。 “春节”的习俗活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但安徽有自己的特色。 新年伊始,“开门”便为春节的第一件事,所以民间颇为讲究。首先开门要早。正月初一凌晨,皖南的旌德,皖中的巢湖,家家户户争先开门,意思是谁家新年开门早,谁家就大吉大利,最先得到财气。铜陵、青阳、肥东、巢湖称开门为 “开财门”或 “开财户”。其次,开门要放 “开门炮”。各地开门都要燃放爆竹,越有条件的人家,燃放的爆竹越长。同时,爆竹越响、越长,被认为越吉利。涡阳人清晨起床后,燃放“二踢脚”,谓开炮。东至人自夜半子时起,用除夕保存的火种燃放鞭炮,曰 “开门炮”。 春节早餐也很讲究。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春节早餐形成了南北各异的特色。淮北比较简单,普遍吃饺子,而且都为素食,意为素素净净过年。固镇、宿州、萧县、蒙城、涡阳、阜阳、灵璧等地,还在饺子里包有制钱,谁吃到了它谁就在新的一年有福气、财气。江淮之间及江南则比较复杂,来安、六安等地吃荤饺子。六安、青阳、东至等地吃面条。石台、东至、青阳、铜陵等地吃糕点、五香蛋、甜米酒。各地都有吃糕、吃五香蛋(俗称吃元宝)习俗,取其步步高升,招财进宝之意。“元宝”除了自家吃外,如有客人来贺年,主人还招待客人吃鸡蛋,通称“吃元宝”。进餐之前,一般还要迎神敬神。皖东南的全椒,一日三餐进餐前都要净面、净手、烧香敬神、祭祖; 皖北的固镇,饭前要洗手焚香,敬过天地、灶神、祖先之后,全家才可进餐。淮河流域数县,在煮饺子时,要先盛3碗放在主堂香案上,敬过天地、灶神、祖先之后,全家才可进食。 初一为新年之首,禁忌很多,如不许说 “死”、“鬼”之类的字眼,不许说 “家里没人”之类的话,也不许打碎茶杯碗碟,不许向外泼水扫地,不做新鲜饭菜,不拿刀剪、针线等。皖南休宁忌下锅煎炒; 屯溪忌服药,全椒忌说“鼠”; 宿松忌成年女性于午饭前串门; 太和忌向井内汲水,烧锅忌折柴; 桐城人初一整天不扫地等等。 有些地方年初一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在太和,人们在初一五更 (早晚不等) 吃包成元宝状的水饺,有的人家在扁食内下少许面条,称作 “钱串子”。也有的吃点大葱大蒜,谓能使人聪明,有蒜 (帅) 气。倘有游子在外,吃五更饺子时,父母要为其虚设一碗,指定别人代吃。在蒙城,男人们清早向井沿、路坝、打谷场、畜圈焚香,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五河,当地农民套上牲口去犁几圈地,放挂鞭炮,象征新春开始。巢湖人开了大门之后,要在门前挂上灯笼,表示给门第增光; 在休宁,有讨 “利市”的扛着摇钱树(天竺枝上挂铜钱串),挨店挨户唱吉利词句讨赏钱。 春节要拜年。安徽沿袭旧俗,拜年分为家拜和外拜两种。家拜包括拜神、拜祖、拜尊长。皖南的石台,清晨燃放“开门炮”后,男女换新衣,中堂设香烛,全家先拜天地、先祖,后拜尊长。皖北的灵璧,初一男女老幼穿新衣,放鞭炮,向主屋悬挂的 “天地君亲师”、祖宗牌位、观音像烧香,叩头,小辈向长辈拜年叩头。蒙城、利辛、涡阳居民在吃过早饭后,全家男女老少依次向天地、灶君、祖宗礼拜,然后晚辈向长辈恭敬叩头。外拜包括给长辈和邻里拜年。如怀宁、桐城等地,青年人初一早晨依次到邻家给长辈拜年; 涡阳县民在早饭后,成群结队分别到各家祖坟前烧香烧纸行祭拜礼,然后到亲属、邻居、友人家拜年,拜年仪式限于晚辈对尊长,时间必须在午前。主人一般都将枣子、花生、瓜子、油炸面食、糖果、芝麻饼之类的食品捧出招待客人,给小孩压岁钱。 探亲会友也是春节的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探亲对象比较注重的是舅、姑、岳父等九族之内的亲戚,各地历来都有约定俗成的次序。萧县俗传: “初一初二拜户族,初二初三拜岳父,初四初五拜姑姑。”涡阳初二去外祖父家,初三去姑母家,初四去岳父家,初五忌走亲访友。全椒则为初二拜舅舅年,初三拜岳父母,以后再拜其他亲友。来安先拜舅父母,后拜姑父母、姨父母和姊父母。金寨吴家店地区则有 “初一叔,初二舅,初三老干父 (岳父) 家里走”的俗话,屯溪新女婿拜年不得超过初三,俗话说,“不过初二、三,过了初二、三,进门就打三扁担”,桐城有谚: “初一不 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 (岳父)”。 探亲拜年讲究早。拜年晚了被认为有轻视对方之意。探亲时,怀宁、桐城人都要带猪肉、挂面、糕点等礼品到亲戚家,送礼人回去之前,要 “烧茶”待客,就是用一碗有荷包蛋、鸡腿和挂面的食物给客人吃。礼品一般都收下,唯独大糕一定让送礼人带回,因 “糕”与 “高”谐音,意为“高来高去”。同时,另有东西给送礼人带回,叫做“回箩”。休宁客人进门,摆上春盒 (内装糕点)、元宝蛋、盖碗茶 (新亲要双份) 等,殷勤招待。太和县北部,出嫁闺女初二拜年时要给父母送大馍,这种馍为一般馍的两三倍大,分两次蒸,顶部饰以面花,花上插枣。父母则回以枣山,枣山为一扁形馍,下宽上窄,呈山形,遍插枣。所以,太和有 “爹娘吃大馍,越吃越能活,外甥搬枣山,越搬家越暄” 的谚语。 二、元宵节
安徽的元宵活动丰富多采,故称“闹元宵”。一般城乡都要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玩旱船、放焰火等。有些地方还有自己独特的游艺习俗。例如黟县、休宁、屯溪、歙县的抬阁,宿松的迎春赛会,涡阳的 “放花筒”、“抛火把” 等,都较有特色。 抬阁,又名台角,是用来抬着一出戏中的角色沿街串游的道具。它是一个木制的四方形没有栏杆的平台,台面约1.5平方米,高约1米,用长杠穿过,4人扛抬。平常根据不同的戏剧内容绘成不同的布景,四周常以龙、凤、鹤装饰。平台上有一特制的活动铁杆,铁杆一头固定在抬阁上,另一头绑在一个6―9岁儿童的一只腿上,并且用焊接在铁杆上的弧形铁架护住儿童的腰,让他按戏文穿上相应角色的戏衣,端坐在铁杆顶部坐垫上扮演戏文中的角色。扮戏角色的儿童只重造型,不唱不演。传说有病的小孩扮演过角色就能消灾祛病,没病的小孩扮演过角色也会健康成长。 宿松城乡居民常在元宵节举行迎春赛会,以出灯演戏为名相互嬉戏。东门街人排演 《罗通扫北》剧目,到北门街演出,北门街人马上演出 《薛仁贵征东》相应; 南门街排演 《薛丁山征西》,西门街人又以《五虎平南》回敬,最后四方集中会演,共庆升平。 涡阳的小伙子常在元宵之夜“放花筒”。小伙子们把柳炭、生铁削放在牛笼嘴里,拴上绳索,用铁环套在木竿上,点燃柳炭后,执竿人尽力使笼嘴飞带旋转,借气流帮助燃烧。旺盛的炭火象个红火球,而已熔化的铁汁流出来,飞向远方,溅落在篱笆上、树枝上,迸成无数火花,非常耀眼。孩子们喜欢“抛火把”。他们用草扎成火把、点燃后呼喊着向田野奔去。飞跑中,有的将火把抛向天空,有的左右乱舞,上下翻动。火龙翻滚,非常壮观。 休宁人在元宵节下午,家家焚香奠酒叩拜祖宗,送祖宗回山,即把悬挂的祖宗画像收藏起来,旌德是黄昏收起中堂祖宗画,送入祠堂保存; 黟县则在晚上送祖,即在祖像前摆上鞭炮 “送祖”。标志过年已结束。 六安农村元宵节凌晨有去庙里抢 “红子” 的习俗。红子是指送子娘娘塑像头上的 “红盖头”。这红盖头是人家上年生了孩子,今年元宵节送还庙里覆盖在送子娘娘头上的。当地传说,送子娘娘头上的红子送到谁家,即使久婚不育的妇女也会生孩子。因此,每年元宵节这天,都有成群结队的人去庙里抢红子,抢来红子就敲锣打鼓送到渴望生孩子的人家,主人往往以酒席款待。这家以后要是真的生了孩子,就要在翌年元宵节备一块红布到庙里去还红子。 安徽大部分地区都爱吃元宵。元宵的制作,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实不带馅的,如东至的糖拌实心元宵,石台的元宵果 (油煎糯米小圆)、汤圆。一种为带馅的,如东至的芝麻甜馅元宵,屯溪的芝麻糖、豆沙或猪肉元宵。而最有名气的是安庆市韦家巷的元宵。 元宵有的在晚上吃,如五河、亳州、宿州;有的在早上吃,如肥东、长丰、六安等。六安群众过元宵节有过早不过迟的习惯,他们清晨即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就吃元宵。许多地方都有在元宵中包一枚制钱 (现改为硬币) 的习惯,寓有谁吃到这个元宵,谁在新的一年就会交财运之意。 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观灯与猜灯谜。安徽各地放灯的时间有6天、5天、4天、3天不等。放灯6天的有屯溪、天长、长丰 (十三试灯、十五正灯、十八落灯) 5天的如青阳 (十二起灯,十六圆灯),4天的如铜陵 (十三至十六为灯会),3天的如全椒(十三上灯、十四玩灯、十五闹花灯)、怀远 (十四亮灯、十五正灯、十六残灯)、巢湖市 (十三试灯、十五辞灯)。 安徽灯类繁多,不下百种,有龙灯、狮子灯、走马灯、西瓜灯、麒麟灯、莲花灯、金蟾灯、鲤鱼灯、蚌壳灯、兔子灯、宫灯、火箭灯、卫星灯等,其中以绩溪山区的矧灯和淮北的面灯较有特色。 “矧灯”,意为能飞扬升空的灯,类似现在的热气球,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只小灯组成。大灯的形状象只倒置的尖底,凸肚、缩口的大瓮子,口部牢牢地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的象蜘蛛网样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就是简易的小灯笼,里面插上蜡烛,下面悬挂一挂百响鞭炮,一盏盏小灯等距离地系在一条细绳上,组成灯串,它的一头拴在大灯下面。放灯时,由 “矧灯头子”指挥,一人持竹竿挑起灯顶,4人托着腰身,两三个放灯老手搭放燃料(松香片、为橡胶、猪油与棉纱捣成的团子之类);所有小灯排列地上,每10只由一人负责照应。先点燃灯络上的燃料,浓烟热气窜入灯内,灯身被热浪熏得绷紧,顶部渐渐凸起,并开始摇晃。这时,所有小灯里的蜡烛也迅速点亮,当持竿人轻轻抽去竹竿后,大灯便借助热气的浮力徐徐上升,一盏盏小灯也被牵引着陆续提升上。这时,人们欢声雷动,手舞足蹈,更多的观众则燃放鞭炮助兴。当矧灯升到一二百米时,每只小灯下悬挂的百子长鞭便迅速被引线点燃,一时间火星迸发,响声不断。矧灯最初是垂直上升的,几十只小灯形成一条垂直的尾巴。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因受气流的影响,矧灯慢慢呈斜垂状向天边飘去,原来的长串小灯,仰望就象一条火链。最后,燃料烧尽,蜡烛成灰,矧灯便不知去向了。当地民俗规定: “遍地积雪,才放矧灯”,所以有些年份不能在元宵节放灯,便提前或推迟两三天。放灯的理想场所是村外雪地,可能是为了避免引起火灾。 “面灯”是淮北的特产,各地多以豆面和麦面蒸制而成。濉溪人在节日的前几天,家家用豆粉掺合面粉蒸成面灯,并按家人属相蒸上 “龙、狗、鸡、兔” 之类。晚上,各家用草茎缠上棉花插在面灯中间作为灯芯,加上少许食油点燃,放于门旁、灶间、粮仓边,此外,每人还有一盏放在床头。萧县面灯通常一人一盏,另外蒸有龙灯,做成龙形,头上有窝窝,可以放油,点后放在粮囤上,点毕留等二月二吃。有的蒸成十二月灯,灯边捏一记号。一月一捏,点后,哪一月灯燃得旺,预示那个月运气好。宿州市农家蒸面灯,捏一朵花者为一月,两朵花者为二月,依次蒸第12盏灯为十二月。固镇在晚上点燃面灯(有月灯、各种属相灯等),用筛子端到家前院后照一遍,然后把龙灯放在麦囤上,鸡灯放在鸡笼上,其余放在大门两旁。 元宵夜晚,各地都兴观灯。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便扶老携幼,外出观灯。有文化的人喜欢猜灯谜。年轻人则常趁观灯机会谈情说爱,互吐真情。长江沿岸各地群众在春节期间往往要举行盛大的灯会,除欣赏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彩灯外,还观看各种传统舞龙灯、舞狮以及小戏、杂耍等,而且连续多日,其规模之宏大,气氛之热烈,人心之激奋,非同一般。元宵灯会一般在节前开始组织,在元宵夜形成高潮。 沿江灯会,以铜陵的元宵灯会较有代表性。铜陵灯会灯的种类很多,但以耍龙灯为主体。其他演出有舞狮子、踩高跷、台阁、花挑、划旱船、、跑驴、蚌壳精等,旧时还有种种神佛像入市与会,如财神、文昌、地藏王等。30年代,铜陵曾有过规模最大的和悦洲灯会。玩灯者10余班,各团体互相竞胜,演出与灯彩各具千秋,商店家家门前挂大彩灯、跑马灯,民间小孩儿也手执各式彩灯,聚集市井赶热闹。来自邻县和乡村的观众往往达数万余人。 沿江其他市县元宵节举行灯会,其内容和形式跟铜陵灯会大体相似。一般来说,在元宵节前,都要在主要街道口树起高大的彩色牌楼,上缀大大小小各式花灯,家家店铺和机关门前也悬挂花样不同的彩灯,如八角宫灯、跑马灯、大红纱灯等。灯会期间,通街璀灿夺目,彻夜如昼。一队队玩灯的队伍,也举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并伴以旱船、地戏等,从四面八方涌上街头戏耍。城内和郊区的群众也都赶来观赏。街上人流来往,喧声笑语,气氛热烈,一派欢腾景象。 三、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之所以演变为节日,是因为清明节前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往往在清明节前两日。因寒食和清明紧挨着,且寒食节的活动又往往要延续到清明,这样,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就渐渐合而为一,成为一个节日了。安徽清明节的饮食,大多留有寒食的遗风。如天长人早晨吃烧饼,宿县人早晨吃煮鸡蛋,喝青菜汤,萧县人还认为可以驱除穷困,故有 “清明不吃蛋,穷得乱打颤” 之谚。 清明扫墓祭祖之俗,安徽各地皆有。就其活动内容来看,最隆重的是宗族性祭祖。宿松旧时,各姓家族的男丁都分别集中祭祖,先到创业的始祖坟前祭拜,然后商讨宗族的有关事宜。旧时青阳、桐城则是在宗族祠堂举行公祭,如桐城人清明早晨,族人沐浴斋戒,齐集祠堂大厅,举行盛大的宗族祭祀,由族中德高望重者主祭并担任 “正献”,族长辅助主祭者担任分献,另设陪祭、读祝、纠仪、嘏拜、赞引、分引、执事等多人。最普遍的是家庭式祭祖,即祭扫祖坟。上坟祭祖一般为除去坟地杂草、培土、供设祭品。怀宁人为鸡、鱼、肉三牲和茶酒香纸、焚化纸钱、焚香放炮等。扫墓一般在清明日上午,也有在下午和清明日前后的,如金寨习惯上清明节前后10天均为扫墓期,但大多倾向于节前一日不上坟。 除上述祭扫形式外,各地多有插纸或悬挂“纸钱”的习惯。怀宁人在坟顶上插用彩纸剪成的彩标,铜陵人插的是用白纸剪成的花带状的白标 (又称白钱,长60公分左右,系于树枝或竹竿顶端)。挂钱有认祖之意,休宁民谚说,“只领儿孙挂钱,不领儿孙拜年”。此外,还有取一束柳枝压在坟头的,如长丰、宿松、凤台、凤阳、定远、阜阳。清明还有插柳的习俗,但为何插柳,说法不一。一说插柳为介子推招魂,如宿县; 一说插柳为纪年华,如泗县;一说为催春,如铜陵。涡阳还有此日以柳穿馍悬檐下的习惯,说此馍到夏至时能治百病。插柳方位,各地也很不一致。怀宁、宿松在门楣的上角,濉溪、泗县为屋檐下,萧县在门旁,祁门、东至为门上,铜陵、青阳、东至、怀远等在门前。除插柳于门外,还有妇女插柳于鬓的习俗。它的意思一为辟邪,如祁门、怀宁、濉溪。一为明眼,如固镇。 清明时节多雨,植物滋润复苏,所以清明又逐渐敷演出植树的习俗。所谓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四、端午节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一样,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三大节日之一。安徽端午节沿袭了传统的种种风俗习惯,尤重视有关治病禳灾的活动。端午日,宿松农家常采车前、淡竹等草药,以储备日后服用。固镇、蒙城则在日出前捉癞蛤蟆,将黑墨塞进它的嘴中,挂在屋檐下风干,然后取出墨汁,说是可以治疮。黟县居民炒蚕豆给孩子们吃,说是“炒虫豸”。巢湖市民在端午日午饭前要吃几个杏子和桑果,民谚有: “吃了端午杏,一年不看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疮。” 还有煮咸鸭蛋给孩子们 “孵肚子” 的习俗,说是吃了咸鸭蛋,小孩就不闹肚痛病了。祁门旧时,县民以竹制神船旱游城区,乡民以木制神船旱游村落,说是可以禳灾。休宁人此时将雄黄拌和蒜泥封存起来,作为以后治蚊噬虫叮和无名肿毒的妙药。 端午日挂菖蒲、艾草也是重要习俗之一。挂菖蒲和艾草,首先要采。宿松人采菖蒲和艾草多在太阳升起之前,认为这样才可以避邪,若是太阳出来之后才采,则避邪之功不显。其次是挂。宿松人将艾草扎成数束(为古时人形的遗留),与菖蒲一起分成数份,先放在大门两旁(也有在大门两旁各加插一枝艾的),后放在其他侧门的两旁(室内一般不放),也有仅在侧门两旁各插一枝艾叶和菖蒲的。有的人家大门上还贴有 “菖蒲似箭,斩尽八方妖怪; 艾叶如旗,招来四时吉祥”等一类联语。孕妇之家对艾尤为珍重,常留作新生儿三朝洗澡之用。休宁除了插艾和菖蒲以外,还增加大蒜,而且是从初一开始悬挂。屯溪是在门前插上菖蒲,在窗棂上悬挂艾蒜; 涡阳则在门首、屋檐、室内桌上和门后都插上艾叶和菖蒲; 五河、濉溪、固镇还有妇女头上戴艾的习俗。 安徽不少地方端阳节还有给小孩儿佩戴端午锦的风俗。端午锦的代表物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绒线织成内装香料的锦囊,俗称香囊或香荷包。香料主要是香草、大蒜、樟脑、雄黄、陈香粉等。据说汉代就有为节日儿童佩戴各种饰物的习惯。俗传,节日佩戴这种饰物可以避邪。端午锦一般为亲娘亲手缝制。如铜陵民间妇女以彩色布、乡花绒等制作老虎、粽子、菱角、香袋 (内装苍术等中草药) 等给小孩佩戴。也有的地方为舅妈、姑姑、姨妈、外婆缝制。如涡阳妇女 (外祖母、舅妈) 用象征太阳黄经的黄布缝制绣有虎头、“五毒”的兜肚、黄鞋给外甥、小侄儿们穿带。休宁县妇女为外甥缝制红包肚、香荷包、雄黄袋、独蒜囊、彩色粽子、樟脑串等。 佩戴端午锦重在系五色丝、戴香荷包、穿虎头鞋。如长丰儿童手系五色丝线,来安儿童手脚均系杂色丝线、濉溪儿童则将五色花线扎成的彩圈套于手腕、脚脖子上。凤阳、五河儿童在手腕上、脖子上拴五色丝线、缀以香囊和桃锁。泗县、灵璧人将红线及金属镯、锁、项圈戴在小孩手腕、脚脖子或颈项上; 巢湖市儿童将端午锦挂在胸前,六安儿童多带五毒兜兜、香荷包、穿老虎鞋;青阳儿童系兜包,佩带布菱角。较为完备的有金寨、天长。金寨儿童佩带盛有中药、香料的荷包、桃木老虎、手足系五色丝线,穿虎头鞋; 天长儿童背艾叶虎,穿虎头鞋,围绣有 “五毒” 的围嘴儿,手腕系扣银铃儿的彩线,颈项挂彩络咸鸭蛋。 一些地方年轻姑娘也佩带端午锦。蒙城姑娘缝制彩布 “香荷包”,外缀各种饰物,拴在鼻扣上,挂在衣襟上。涡阳姑娘将硬纸叠成“棱锥形”,内放白芷、花椒等香料,用各种丝线做成花色的棕子,或用各种碎布做成“如意香囊”,外缀“同心结”穗和各种饰物,互赠女伴,用以系在内裤带上。濉溪未婚女子多用红、绿、黄多色丝红和花绸布缝制香袋,内装艾叶、樟脑等香料药物,挂于胸前或赠给亲朋好友,有避邪之说。 端阳节各地皆饮雄黄酒,且大多为中午饮酒,如怀宁、涡阳、蒙城、巢湖等。饮雄黄酒时,人们多将雄黄酒涂在小孩身上有关部位,如蒙城、颍上、利辛等地将雄黄酒涂在儿童的耳朵、鼻子、脚心、手心、肚脐眼儿上,意为可以避五毒。铜陵人将雄黄酒涂在小孩前额和身上,据说可以不被蚊叮、不生痱子。也有将雄黄酒于墙跟暗角以杀虫蝎的,或用雄黄酒擦手脚以避蚂蟥叮咬。 端午节的应节食品是棕子。安徽人多以芦叶包粽子,皖南山区则多以箬叶包,粽子形式多样。有以糯米裹红枣的甜粽子,有以糯米和芝麻掺和的咸粽子,也有咸肉粽子、火腿粽子等等,皖南休宁的灰汁粽较有特色,它用草木灰水浸糯米,外用箬叶包裹成四角长形的粽子,因灰水含碱质、故可解油腻,宜冷食,易贮藏。 端午节,江淮沿岸多有龙舟赛会。怀宁人称龙舟为龙船,龙船长而窄,船首有龙头,后面有龙尾、龙头高高翘起,龙尾高于船舷。船舷两边安有十几对桨。铜陵龙舟分为三种: 一是 “赛龙舟”,用3吨左右的平板船,前扎龙头,后扎龙尾,两侧各有8―12人执桨,配以锣鼓指挥和助威。有的舟尾还置“吊梢”,用毛竹两根,伸出船尾,顶端悬一软梯至水面,一擅长游泳者于梯上忽上忽下、忽入水中,作各种技巧表演。铜陵大通镇河南嘴的渔民不论是赛龙舟,还是玩龙灯,其龙嘴均闭而不张,以示保鱼丰收。二是 “彩龙舟”,专为观看,不胜竞渡。用4―5吨木船,上扎成龙形,舱内有化好装的各种戏剧人物 (如传说故事 《水漫金山》等),配以乐器,边渡边唱。三是 “看船”,旧时多为官家富户使用。用较大的木船,或将两条船并扎在一起,上搭彩绘凉棚,摆设桌椅和茶食,传供家人乘坐,在江中游弋、观看。 铜陵、宿松、怀宁等地举行龙舟赛时,举办者先在水面以一浮标确定终点,并派监督人乘船在此守候,装饰一新的龙舟停于起点线上,赛手身着统一服装、手握船浆,端坐船舷两侧,等待信号。为了协调行动,每只龙舟上有一指挥者,以击鼓和号子声指挥赛手划桨。当主持人宣布竞渡开始,一声令下,众桨齐划,龙舟即如离弦之箭直奔终点。顿时,船上锣鼓齐鸣,岸上观众呐喊助兴。船到终点,万众欢腾,鞭炮隆隆,景象壮观。怀远龙舟还有特殊的习俗,即龙舟先到终点并不为胜,胜利者必须是最先在终点捕叉到河中活鸭等物的龙舟。 此外端阳节各地还有竞泅习俗。徽州人的竞泅含有潜水的意思。端午节,人们有潜入深潭赛捞制钱(硬币)、咸鸭蛋等的,有在大石桥或船架上 (龙船置有高木架) 赛跳水的。旧时屯溪端阳节,往往挑选几十名 “后生仔”(小伙子)上老石桥赛跳水,他们一字儿排开站桥栏上,看热闹的人争相将银元、粽子扔到水里;然后一声吆喝,勇士们一齐跳下桥面,扎入碧波潭中,搜索抢夺那沉入江底的 “胜利品”。 安徽人多于端阳日挂钟馗像,如肥东、天长、青阳、休宁、歙县、巢湖、金寨东南部等地均在堂屋中悬挂。石台人旧时则将钟馗像贴在门上。一为挂“钟馗捉鬼图”,如长丰旧时,此日在堂屋悬挂。一为挂钟馗像。同时贴“张天师骑虎图”,如旌德旧时端阳节,有些人家在堂屋挂钟馗像,在门上贴张天师骑虎图。 五、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节日,由于中秋之夜月色最明、最圆,所以中秋节喻有祭月、团圆之意。安徽各地除沿袭吃月饼、舞龙灯等一般活动外,还有一些寓意特殊的活动。濉溪农民视中秋为庆丰收的节日,当地就有: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成”之说。巢湖人则在此日看天测雨晴,当地有: “云雾中秋月,雨采月半天”之谚。如遇中秋月蚀 (俗谓 “天狗吃月”),旧时铜陵人则家家户户敲锣脸盆、铁畚箕等物驱赶“天狗”,有“破锣破鼓好救月” 之说。 中秋日,铜陵旧时还有 “送秋”习俗。送秋,其实为亲戚邻里青年结伙向新婚夫妻祝福。事先准备一对红烛和一只结芋子多的大毛芋(即芋艿。其意为多添子孙)置于盘上,或用扎麒麟,富者有 “金麒麟” (银质或铜质,名为麒麟送子),是日夜由一人带领,将毛芋或麒麟送至新婚夫妇床上,并说些早生贵子等吉利话,一人唱众人和。主人热情答谢,并有茶点、香烟或设酒宴款待。 安徽各地中秋皆吃月饼,且几乎都是晚上祭过月神之后吃,唯独休宁人例外,一般在早上吃。天长人在敬月之后,分食月饼,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表示团圆。涡阳人在焚香祭月之后,分赏月饼和毛豆。 江淮赏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后赏月。祭月,又称拜月。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或设在院内篱笆旁、天井旁。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和时令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苹果、红菱角、鲜藕、芋艿、板栗、枣子之类。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除月饼和水果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供品,如休宁、歙县城乡摆上一个大南瓜,长丰放一个大馍,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馍,天长供鸡头苞 (即芡实)、毛豆荚,并有月宫嫦娥像等。祭祀时,固镇、五河是月出鸣炮敬祭,如固镇当月亮一露光,立刻燃放鞭炮,让小孩磕头拜月,巢湖市是月出鸣炮燃香拜月,休宁、蒙城是燃烛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六安、铜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则为焚香拜月。合肥、天长、五河等地人认为祭月是为了避雨雪,当地有 “中秋不敬月,出门遭雨雪” 之谚。 祭过月神,才开始真正的赏月。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连品尝祭品,如涡阳、六安、铜陵、东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皆如是。巢湖人在祭月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明月之下,共尝新秋果实,谓分食月。屯溪人在全家赏月时往往围坐一处,一面吃月饼、水果等,一面讲述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就寝。 在徽州,祁门、黟县、绩溪、歙县、休宁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龙习俗。草龙是用稻草扎成的龙。祁门6人共舞一条草龙,最后送入溪涧,以祈丰年。黟县又称“舞稻穰龙”,即用稻草扎成龙头,有角有须,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连为龙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细的稻草束作龙尾,每段之间用绳系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锣鼓,上下滚动,欢度中秋。休宁又称 “舞香龙”,其用稻草扎成,周身插香,长短依舞龙的人数而定,每隔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龙身上插满点燃的篾香。香龙循街道行进舞动,后随各式花灯,锣鼓、鞭炮相伴。香龙所到之处,各户均插一炷香并放鞭炮,表示欢迎助兴。到午夜香熄,送龙下水(将龙身投入河中),意为象征丰收。屯溪则在龙头上悬挂一盏红灯,龙身插以“篾香”,舞龙者多为村中儿童,舞到人家门口,嘴里要唱一套吉祥如意的言辞,如“香龙到你家舞一舞,来年讨个好媳妇”之类,以博得人家的欢心与款待。 徽州舞草龙,最有特色的是歙县洪琴村的舞香龙。全村分东南西北中五方,扎成五条香龙,明月之夜作“五龙闹中秋”之舞,煞是热闹。龙身围2尺,用稻草绳节节捆扎而成,长约30丈,每隔七八尺支一柄钢叉;龙背上扎草辫,自颈到尾连成一溜三角,类鳍; 尾分3股,编成3瓣,故名 “三尾龙”。龙头制作比较精致:将细水竹编连成栅状,两片相叠固定在龙身的前端,再用短棒把它撑开,便形成“血盆大口”,龙嘴里悬吊着斗圆灯一盏,剪纸作龙舌; 龙额正面贴一大红 “王” 字,一对灯笼饰成龙眼; 草编龙须有三四尺长,龙颈披红挂彩。龙头和龙身的钢叉各由两名壮汉撑举,龙头主领全龙动作。入夜,龙头灯火齐明,龙身插满篾香,星光遍体。撑龙人头裹白巾,手擎钢叉,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托灯笼,在前引导,锣鼓开路,鞭炮相助。香龙摇头摆尾,在人群的前呼后拥下,蜿蜒而行。当五路香龙汇集到祠堂前广场时,舞龙进入高潮。鞭炮声震耳欲聋,烟雾弥漫、纸屑纷飞; 灯光、月光、香火光交融一片,喊声、笑声、唿哨声一时齐发。五副锣鼓齐响,指挥着五龙表演。该村对舞香龙的要求甚高,在锣鼓点声中,五条龙要协调一致,步伐整齐,队形和舞姿造型,均有常规,首先是“五龙献月”。五龙依次走上圆场,后龙头接前龙尾,顺绕三圈,反绕三圈,盘成圆圈造型,象征亲人团圆。突然一龙昂首斜插入圈中,其余四龙依次紧跟,小跑步,往中心盘旋,逐层叠高,中心龙居于最高点,形成一座层次分明的五龙盘旋塔。稍停片刻,听唿哨一声,撑龙人回身向后,反尾为首,在紧锣密鼓声中,小跑反盘,美其名为 “五龙盘月”。继之是 “五谷丰登”,五龙各自盘成圆形,其一居中,余者居四角,五圆彼此靠近,象征五个粮囤,同时各自在原地盘旋,一顺一反,重复三次。又一声唿哨。阵势猛然出现“金龙追龙”。由一龙组成一个小圆,其余的围成一个大圆,前龙头和后龙尾将小圆夹住,小圆就像月亮绕地球一样,既自转又围着大圆圈的龙尾公转,于是,大圆、小圆同时旋转,越转越快,直至小圆公转一周方息。此时鼓声如滚雷,锣声如急雨,气氛非常热烈。后五龙再度走圆场慢步行进,各自构成“梅花瓣”,然后靠拢,美名 “花好月圆”,象征人们相亲相爱,美满幸福。 六、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易经》 以阳爻为九”,将 “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是日、月并阳,故名 “重阳”,而两九相重,故又名“重九”。又因重阳节历来有登高、插茱萸活动,故也有登高节、茱萸节之称。 安徽各地旧时重阳日几乎都以出游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为节日活动内容。宿松以此日作为岁序变化的开始,俗谚有: “守了重阳无时节,一阵风雨一阵雪”。 重阳日的饮食,安徽人以吃糍糕和粑耙为主,如黟县人吃的是糯米糍糕。东至人吃的是用糯米芝麻制成的糍耙、糍团,俗称为“花糕”和“重阳果”。石台人吃米耙或糯米圆子、六安人吃粑粑。但宿松人别具一格,乡俗以青菜、蒿子等蔬菜抄面。沿江、皖南山区一些地方则有吃蟹黄面、重阳粽的习俗。 七、冬至节
安徽冬至日,人们多祭祀祖先。各地祭祀祖先有两种类型:一为宗族祭典。如旌德,每逢冬至日,各宗族开祠堂供男人祭祖,进入祠堂后,不得称名道姓,均按辈份称呼。祭祖完毕,如肥东、青阳、石台等,旧时多上坟添新土,石台有 “堆上一层土,盖上一层被”之说,青阳也有 “冬至加土如加被”之谚。天长往往在天黑时祭祀祖先,当地有 “早清明,晚大冬”之说。 冬至日的饮食,安徽各地差异不大,唯六安较有特色。六安城里人在冬至日清晨甚至黎明时吃烀南瓜、南瓜粑粑和油炸鸡蛋等,老年人为了预防咳嗽,也有喝少量热麻油的。城郊居民多吃油炸糍粑、元宵、山茶片和油香等,说是严冬来临,吃点油炸的东西,可以增强抗寒能力。 八、腊八节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人民一个比较古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在腊八节,安徽各地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各地腊八粥的材料很不一样,各有特色,但一般都要用8样食品熬制。徽州的腊八粥,通常是用大米,配以干羊角 (豇豆)、干白菜、干南瓜片、豆类、鲜青菜、红薯块、芋头、腌猪板油等混合煮成的咸味粥。天长的腊八粥为糯米、红黑枣、白果、莲子、芡实米、菱角、胡萝卜、蜜枣等煮成。来安一般为糯米、花生、枣子、绿豆 (或黄豆)、白果、莲子、糖等,可不拘一格。宿松为蔬菜、红豆、绿豆、红枣、薯丁、芋块、糯米及佛家散发的乌米等。怀远为米、豆米、花生仁、青菜、粉丝、豆腐、面筋、海带等拌上面粉熬制。固镇为米、豆腐、粉丝、胡萝卜等。濉溪为米、豆腐皮、蔬菜、馓子、粉丝等。亳州为毛栗、花生、红枣、百合、莲子、江米、红白糖、芝麻、精肉块、豆腐、粉条等,蒙城为小米、黄豆、花生仁、豆芽、豆腐皮、粉丝、菠菜等,一锅粥里不得超过8样,一般都要多做,吃不完,有的要吃十天半月,意在年年有余。涡阳为面条、大米、花生米、麻花、粉丝、猪肉或羊肉等。全椒为米、红豆、黄豆、绿豆或芋干、萝卜、南瓜等。 吃腊八粥的目的各地也不一致。固镇、宿松人认为吃腊八粥可以消灾延寿,全椒人认为吃腊八粥为表示丰收不忘灾歉,肥东人认为吃腊八粥是为庆祝本年的丰收和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黟县人谓吃腊八粥是为了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祈求苍天明年赐予一个丰收年。吃腊八粥时,蒙城人将腊八粥涂在果树上,意为来年果树丰收。萧县人在门前宅后的枣树身上涂些腊八粥,说是来年可以多结枣子。 腊八节的主要活动是吃“腊八粥”。但一些地方还有其他活动。如黟县、休宁、宿松家家户户举行清洁大扫除,屯溪称之 “打埃尘”,所谓 “家要发,腊八刷”。六安、金寨人认为此日为黄道吉日。怀远、固镇人常在此日用胡萝卜腌咸菜,说味道鲜美,久吃不坏。休宁北乡人在此日晒干豆腐,制腊八豆腐。 九、祭灶
安徽各地旧时祭灶,时间大体为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三日祭灶的有太和、五河、固镇。来安、休宁、怀远、肥东、六安(当地土著居民)、长丰 (少数在二十四)、全椒、旌德 (也有在二十七日)、宿松、屯溪等。二十四日祭灶的有黟县、休宁、祁门、青阳、安庆、六安 (从旌德、桐城、怀宁来的移民)、濉溪等。也有 “官祭二十三、民祭二十四” 的,如天长、蒙城、萧县、涡阳等,泗县则 “商人二十三,民二十四”。 祭灶有两种类型: 多数为祭灶神,各地形式大同小异。休宁在灶前供糯米粽、米?、饴糖、燃烛焚香、恭送 “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故祭灶又称“送灶”。天长人在灶君前供一碗糯米饭,上插蜜枣、红枣、桂圆、白果、花生、莲子等果品,名为“灶饭”,还供有灶糖,敬神后,将纸印的灶神焚化。来安人在灶王爷的供桌两旁贴上 “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的对联,并燃香烛。长丰人在灶前焚香、点烛、供饴饴糖,同时放爆竹、叩头、烧填写了全家人名的“灶疏”。濉溪人摆设供品后,将锅屋墙上旧的灶神揭下焚化,谓之“送灶神上天”,然后贴上新的灶神。蒙城人晚上在灶君像前供两碟麦芽糖,点烛焚香、放鞭炮、烧黄表纸,行跪拜礼为灶君送行,并祷告: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涡阳人焚香点烛,以粮饼 (饴糖炒米花制作) 奉灶君,并率家小拜奏:“辛甘臭辣,灶君莫言。”太和人白天清扫厨房,泥灶粉墙,晚上供以浑酒(民间以黍、谷自酿的一种低度酒,味甜)、饴糖,求其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有的地方在祭灶神的同时也祭灶神马。巢湖市人用碟子盛饴糖及灶神马所吃的饲料(黄豆、草料),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致祭。固镇人晚上把准备过年的鱼、肉果品之类摆在香案上敬灶君,先烧香叩头,把纸糊的元宝和灶马,草料以及小弓、小箭一起烧掉,同时燃放爆竹。怀远人为更新灶马子(即灶神像),剪稻草,撒麦麸,为灶神备马料,燃烛焚香,供糖饼、灶糖、拜送灶王爷上西天,金寨人于前一日扫打室内外,粉刷锅台,翌日由主妇主祭,贴“东厨司马九灵黄帝灶君”神位,供豆腐、糖稀、剪稻草、拌黄豆作灶王 “马料”,祭时祷告灶王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霍邱人晚饭前,家主把填有祈祷文字的 “灶疏” 于灶门焚化,并用黄豆、碎草拌成马料,从灶后撒到门外,边撒边念: “剪马草,备马料,大马喂得嘎嘎叫,小马喂得满岗跑。”铜陵人灶台上都砌有灶神龛,两旁 “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对联,上贴 “司命厨”横披,送灶时备酒菜供品,烧香纸,燃红烛,放鞭炮,向屋顶上撒些茶叶、米作灶神马料,供品以米糖最好,说是让灶神嘴甜。较为特殊者,是长丰县北部居民还杀一只公鸡供在灶前,谓此为 “灶王爷” 的马。 祭灶前有些地方还要祭祖、接祖。青阳各地于堂上设供桌、列祭品,燃炮焚香、拜祖先遗像或牌位,晚餐后送“灶神”上天。黟县、东至、祁门、旌德也有类似做法。 十、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俗称三十夜、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人们都要祭拜神灵、祖先。蒙城人年饭前,在庭院内栽两棵全枝全叶的青竹竿,上系铜钱; 晚摆供品,必有鱼焚香燃表放爆竹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全家叩头。金寨人晚上烧香祭天地,敬祖先,放鞭炮,辞旧迎新。祭祖的方式各地也有不同。有的地方在坟地祭,如宿松人在中午前后,带着鱼、肉、酒、茶、香纸、爆竹到祖宗坟上烧香辞岁。多数地方在家祭祖,如天长旧时中午祭祖先,各家要敞开 “神主龛子” 的门,挂上祖先遗像。铜陵人祭祖时供10余碗用作年饭的荤素菜及“三牲”,焚香烧纸,叩头作揖,富裕者还煮粥泼向野外路边,烧些纸钱,以敬孤魂野鬼。黟县在厅堂悬挂祖宗容像或孝思图,傍晚时祭拜列祖列宗。霍邱在晚饭前祭祖,其中南部地区喜挑最粗的木炭供奉,寓意为家庭富有,生活更美满。 除夕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是接灶。安徽各地接灶时间有所不同,一些地方是吃过年饭以后,如六安市饭后在灶台上烧香点烛,举行“接灶”仪式;屯溪饭后的第一件事是“接灶”,仪式一如送灶,所不同的是改烧纸马为烧松枝、柏枝,意为“百无禁忌”。肥东在就寝前、怀宁在午夜、祁门在子夜接灶。还有一些地方是在吃年饭前接灶,如黟县、贵池、青阳在接 “灶神” 回家后,全家开始团聚吃年饭。 除夕还有一些特殊活动。一是犒赏牲畜。如来安、凤阳、全椒、金寨养牛户,晚上给牛喂一顿白米饭。俗谚说: “打一千、骂一万,年三十晚上要喂一顿白米饭。”固镇则将一碗扁食、两个馒头喂大牲畜。宿松在吃过团圆饭后,主妇将每人剩下的饭 (故意留下的,谓连年有余) 倒在一起,加些鱼、肉、菜等,让猫、狗吃。还有其他习俗: 如五河人除夕夜半用灯笼照园圃,说 “菜无虫伤”; 照四壁,说 “家无蛇蝎”; 用米面豆俗撒阴暗角落,谓“送鼠”; 以香楮摆在井边,说 “封井”; 把鞋底翻过朝上,谓能“防瘟神散疠”。萧县、砀山人都在门前放一横棍,叫 “拦门棍”,说拦住金银财宝,不向外流,舒城人吃过年饭后、要用柴、树根或木炭、煤块烧火烤,俗称 “烧发”,寓意一烧就发财。 此外,有些地方要在腊月二十九过除夕。例如固镇杨庙乡杨庙村桑姓农户,多数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过年,据传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习惯。铜陵董店乡舒山村竹园陈、曹、江三姓将除夕定在腊月二十九,全家吃荤欢度,三十晚上吃素。据传这是很早以前,曹氏姑娘吃斋,嫁人江家后,江门为尊重曹氏信仰,故提前一天欢度除夕,其下代女子嫁入陈家,此俗又传至陈家。由此,腊月二十九吃年饭,三姓家庭代代相传。 安徽各地沿袭了贴春联习俗。旧时贴春联要净手、焚香、放鞭炮,现多已不存。但宿松有些礼俗限制,第一,贴春联须在祭拜祖坟之后; 第二,春联须由男性粘贴; 第三,应先大门、后小门、先外门、后内门依次粘贴。 安徽各地贴春联的时间有早有晚。如固镇、濉溪在早上贴、蒙城、来安、萧县、灵璧、五河、肥东在上午贴,旌德在午饭后贴,宿松、石台、长丰、涡阳在下午贴,巢湖、屯溪在年夜饭前贴等等。春联都用红纸书写,但居丧人家例外,一般用黄纸书写,涡阳居丧者当年用白纸,不写字; 次年用蓝纸写字; 第三年方能贴红纸春联。 除夕夜要吃年饭,又称吃团圆饭。皖南徽州称 “吃分岁酒”,分岁一词是新旧岁由此而分的意思。安徽的年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淮北各地为饺子,淮河以南则米饭、鱼、肉等。旧时,年饭做好后,要先供祖先,然后全家团聚。 吃年饭的时间,有中午和晚上之分。在中午吃年饭的有: 泗县、五河、宿州、濉溪、合肥、肥东、来安等,来安在贴好春联后,即摆上美酒佳肴,鸣炮祭祖。长辈焚香,晚辈化纸,后举家团坐,共享团圆饭。但年饭前,各家水缸均要挑满“元宝水”。多数地方是在晚上吃年饭,如芜湖、石台、歙县、屯溪、黟县、祁门、旌德、巢湖、长丰、六安、怀宁等。 吃年饭时,各地也有一些不同的规矩,但一般都不准吃鱼,意在 “年年有余 (鱼)”。黟县是将鱼供大年初一聚餐,有些地方甚至留到元宵节吃。祁门吃年饭时如有亲人在外,要空个坐位并放双筷子,以示团聚。屯溪桌上碗筷要摆足数,不足10人的要摆10副,谓“满福满寿”,席间老幼均互相劝酒祝贺。巢湖合家吃年饭时任何人不得讲“破话”。长丰年饭必有鱼、肉圆子、豆腐等,饭也不吃完,还要盛些饭菜喂牛。六安菜肴多为10碗,不可缺少肉圆子、粉丝、猪耳朵、豆腐,取 “元宝、钱串子、顺风、都富之意; 吃饭后要在碗里留下一些饭菜,名为“留仓底”,预示来年钱粮有余。怀宁年饭前要在桌边地上奠酒请祖宗,称作“陪祖”,接着全家喝酒,小辈向长辈敬酒,长辈要还酒、说吉利话,给压岁钱,酒后吃挂面,借挂面之长寓“年年有得长”之意,最后吃饭。 吃过年夜饭后要辞岁。安徽的辞岁包含三层意思: 一为家中的晚辈向尊长辞岁。如旌德年饭后,小孩提灯笼向长辈辞岁; 黟县孩子点着西瓜灯向长辈辞岁;石台老人就寝前,小辈前去辞岁,谓之纳福。二为族中、村中的晚辈向尊长辞岁。如青阳宗族聚居区的晚辈要挑灯挨户向长辈请安; 怀宁年饭后,青年人到左邻右舍看望长辈,告别时说声某某老人“您纳福”。三为焚香辞岁。长丰至午夜时分,人们放爆竹 “接灶”,焚香辞岁,然后闭门安歇。 安徽各地都有给“压岁钱”的习俗,但赐压岁钱的时间不一。多数地方在吃团圆饭时给,如怀宁人吃年饭时长辈向晚辈还酒并给压岁钱。有的地方在团圆饭之后给,如宿松。有的地方在给长辈拜年时,如蒙城人在初一清晨接天地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安徽各地都有守岁的习俗。黟县等俗称“坐年排”。淮河两岸数县俗名“熬年”。全椒为男子和少年儿童守岁,祁门为中年男子守岁,且守到天亮,旌德、巢湖为全家守岁到天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