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庆吊往来不空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庆吊往来不空手分类:【风俗文化】 在汉族民间,婚娶、寿诞和丧葬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活动,此时,亲友庆吊往来也最为集中,各种社交习俗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汉族农家,不论贫富,每遇婚丧寿诞等“红白喜事”,总是要设酒筵遍请亲邻好友的,所以农家大多视之为“行事业”。亲戚之间,遇有“红喜”,总要相庆贺; 遇有“白喜”,还要去祭吊。庆吊时所带的贺礼和祭品,一地有一地的风俗,但就某一特定的区域来说,是有一定的规禁的。 山东农村亲戚间有喜必贺。 亲戚结婚,得“贺婚礼”,有事前送衣服、饰物者,其中尤以被面、衣料、大镜子等最为常见;有届时送“喜仪”者,通常是送钱,用红纸包裹,忌送单数。有的地方,亲戚则以鱼、肉、馒头、海带、粉条等食物放置盆中,送给婚主家备用,俗称“送饭”。结婚之日,主家得用红柬遍邀亲邻好友参加婚礼,并大办宴席,名为 “吃喜酒”。 亲戚做产,得“贺生育”,外婆得备鸡蛋、蒸饼及婴儿用的小被、小褥、衣裤等,盛于新篓子中,蒙上红布,由产妇的兄弟携着登门相贺,名为“送米”或“对道”。其他亲戚则多携鸡蛋、粉条等礼俗食品登门致贺,名为 “看欢喜”。 亲戚中有人“满十整寿”,得“祝寿”。家境富裕的大户人家,每逢“满十整寿”,就要大宴宾客,亲戚则得以寿面、寿酒、寿幛及面塑的寿桃相送,以示祝贺。 其他如亲戚子弟升学、迁职、参军及建房、乔迁等,农家大都要登门致贺,所送之礼则随人而异,最常见的是“喜仪”。 山东农家若遇丧事,则一定要报知亲戚,亲戚闻讯,必往吊祭。吊祭时送的祭礼,大多是香烛纸锞之类。到葬日,有的地方还要用祭品、祭幛、挽联等,在路旁设祭,俗叫“路祭”。旧时,路祭颇为流行,而且崇尚奢靡,据《邹平县志》记载,路祭时“墓间棚极,以多为贵,祭棚内列围屏,并设红毹古玩,藉以香几盘碗,承以花架。古玩非金玉之大而且美者不用,香几非金漆螺钿花梨紫檀之属则不用,灯非羊角玻璃纱绣则不用,檐彩非哆?呢绣花垂缫者则不用。一切陈设,或数十里,或一二百里,宛转借索”。如此铺张奢华的“路祭”者,大都为死者的女儿、女婿,他们往往是为了借此给娘家“撑门面”。有的地方则要送丧主钱,用白纸包裹,俗称之为“赙”、“赙仪”、“人情”等,此外,还有给丧家妇女送钱的,名为“来发”或“收头钱”;给丧家男女孝帽上加戴黑帽,丧服外加披蓝布,名为“盖服”,据说可以“避凶趋吉”。丧家则要在出殡后设宴招待诸吊唁之宾客,名为“吃丧家饭”,“丧家饭”一般不供大鱼大肉,而供素菜,尤以豆腐为主,故民间又称之为 “吃豆腐饭”。 50年代以后,由于政府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农家婚娶、寿诞和丧葬等大多办得俭朴、简单。80年代后,由于农家在经济上渐趋富裕,“红白喜事”越办越奢华、繁复,社交面也渐次扩大,亲邻好友送礼也讲究互相攀比,“喜仪”之钱越包越多,“祭礼”之物越送越贵,许多人已近不堪重负之边缘,社会上又有了要求“喜事简办”、“送礼重情”的呼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