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庐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庐剧分类:【传统文化】 是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皖中、皖西广大地区,旧称“倒七戏”。相传,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逐渐发展成为庐剧。其特点是唱腔比较丰富,表演朴素真实,剧目清新,语言通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不断用假声演唱,称“小嗓子”。演唱中有帮腔吆台,其声高亢辽阔,藉以烘托剧情,渲染气氛。表演艺术朴实而活泼,打击乐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演员身段舞蹈在锣鼓中进行。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些表演动作;唱完一段后,随打击乐伴奏舞蹈起来,舞姿优美,花样翻新。庐剧剧目有大小200多个,其中《休丁香》、《讨学钱》、《借罗衣》、《卖花记》、《秦香莲》等剧目,取材于民间,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合肥等地有庐剧团,曾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受到好评。 原名倒七戏,或称“稻季戏”、“道祭戏”,江南人称江北小戏,1955年7月改为庐剧。流行于六安、淮南、合肥、巢湖、滁州、芜湖等地。以大别山一带民间歌舞,皖西和皖中一带流行的俗曲作基础,受湖北花鼓戏影响而形成。未进入城市前,仍为“打锣腔”。唱腔伴奏都是锣鼓,没有丝弦伴奏。唱腔进行中或结束前后,敲上一阵锣鼓,唱最后一句,锣鼓手和后台一齐帮唱,庐剧称“邀台”。 庐剧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勃兴,每演出于一地,即吸收当地流行的戏剧艺术。早期演出,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后来,由于在城市演出,艺术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剧目从以演小戏为主变为演本戏和连台本戏,唱腔主调“二凉”、“寒腔”、“三七”,表现手段逐步完整。行当也由小生、小旦、小丑、老旦等发展到老生、花脸等十个行当。在长期演出中,受各地语言和习俗的影响,形成西、中、东、北四路。西路和北路统称西路,或叫上路,以霍山、六安为中心,以演两小、三小戏为主,擅长花腔杂调。中路以合肥为中心,唱腔抒情委婉,在唱腔落尾饰以假音,句中衬字较多。唱词通俗易懂,逐渐改变在农村演出惯用之乡音土语。东路以芜湖为中心。由于长期流动于长江南北,与徽剧、京剧、扬剧同演、串班,演唱艺术受影响较大。为适应市民口味,唱腔日趋柔和流畅,表演讲究细腻,服饰追求华丽。 庐剧的剧目有小戏、折戏和本戏、连台本戏,表现内容各异。小戏唱花腔,多是反映农民、手工业者和市民的生活片段,载歌载舞,调情逗趣。折戏和本戏大部分是反映家庭伦理方面的内容,不少折戏连起数折即成本戏。连台本戏多改编自鼓词、评弹。表演小戏时,是唱一段舞一段;本戏很少程式动作,多为生活模拟,适当夸张。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主调板腔体适应性强,能表现较复杂的思想感情。如生、旦用“二凉”、“三七”、“寒腔”;老生和老旦有“正调”和“衰调”;丑和彩旦用“丑调”;鬼、神唱专用词“神词”、“鬼对子”。其他为“端调”、“铺床调”、“行路调”(又叫“黄梅快板”)、“采茶调”等,是各行当都可采用的唱腔。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行于淮北和皖北地区的称泗州戏,流行于鲁南、徐州、苏北等地的称柳琴戏或淮海戏,同属一个剧种的不同流派。安徽拉魂腔属于南路,安徽涡河沿岸的属西路,唱腔、剧目、伴奏都基本相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