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应天府书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应天府书院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原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城西北隅,商丘旧名睢阳,又称睢阳书院。最初为名儒戚同文讲学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应天府乡民曹诚就其地建学舍150间,并聚书数千卷,广收生徒,讲习之风大盛。后得朝廷重视,真宗诏赐“应天府书院”匾额,从此声名大振。后来晏殊知应天府事,请范仲淹于此讲学。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以书院为应天府官学,给田10顷。

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原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城。最初为五代名儒戚同文讲学之地,有生徒百余人。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人曹诚在戚氏旧居筑起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生徒,讲习甚盛,并有捐献学舍给朝廷之愿。应天府向真宗奏明此事,因书院地址在应天府管辖内,故真宗诏赐额曰应天府书院,并命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教,曹诚为助教。景钓二年(1035年),改书院为应天府官学,拨给供田10顷。晏殊做应天府知府时,曾请范仲淹来此执教。因商丘旧名睢阳,故也称睢阳书院。

亦称“应天书院”。宋初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河南商丘县西北隅。商丘古称睢阳,故又称“睢阳书院”。五代后晋杨悫建私学,戚同文受业其中后戚同文继承师业,筑室聚徒,称“睢阳学舍”。“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皆践台阁”。(《宋史?戚同文传》)戚同文死后,学舍中断。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民曹诚就戚同文旧居,建学舍150间,聚书1500卷,并将学舍损赠给政府。朝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持,赐“应天府书院”额。四年,范仲淹就读于此,历时四年。七年,诏改应天府为南京,故曾有“南都学舍”之称。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知应天府,聘范仲淹主讲其中。范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往往潜至斋舍

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天圣六年,王洙为书院说书。由此,书院名声大振,时孙复受业于此。明道二年(1033年)设讲授官一员。景钓二年(1035年)以书院为应天府官学,给田10顷。靖康元年(1126年)毁于兵。明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蔡?就社学改建,仍名“应天书院”。万历七年(1579年)废。清乾隆十六年(1748年)知府陈锡辂重修,为时不久,又屡经兵火,遗物荡然无存。

亦称睢阳书院。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应天府旧名睢阳,故又称睢阳书院。大中祥符二年(1009),应天府民曹诚捐资300万,于宋初儒士戚同文讲学旧址造房150间,聚书1500卷,广招生徒,讲学兴盛。知府奏其事,朝廷赐“应天府书院”额,令本府幕职官提举,命同文之孙奉礼郎戚舜宾主持。所订学规,凡课试、讲肄、劝督、惩赏皆有法,宁亲、归沐、与亲戚还往皆有时,曲尽人情,士人皆愿之学。景钓二年(1035),改为应天府府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