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人礼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人礼仪分类:【中国民俗】 潮州的“出花园”在潮州,男子到20岁,就要选择吉日,选择替他加冠的大宾,然后举行加冠礼仪,谓之“冠礼”。这也就是古代的成年礼。潮州的冠礼至清代时在做官人家中也只是存其名,在一般平民百姓中早就消失了。但潮州有一种近似成年礼的礼仪叫“出花园”,至今还相当流行,不过它不分男女。 潮州人认为未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花园里的,孩子长到了15岁,就要择吉日举行“出花园”仪式。 这一日,要采来12样不同的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花水浴,让芬芳洗净身上的孩子气;扎上母亲亲手缝的新腰兜,腰兜里压着12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一双红皮木屐,好让孩子跨出花园,一帆风顺。还要拜床神―――“公婆”。这时,要在床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簸箕,用米筒盛满米、插上三炷香,前面摆上12碗甜薯粉圆、12盅乌豆酒以及红桃(桃形果)、发果(发糕)、三牲(鱼、猪头、三鸟)。男孩子供的三鸟是一只公鸡,象征着朝气勃发,女孩子供的三鸟是母鸡,祈求将来能生儿育女。 拜公婆的来历。相传元朝时,元兵攻陷潮州之后,强迫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元兵无恶不作,霸占民妇为妻,老百姓忍无可忍,一个中秋之夜,一齐行动,都把家中的元兵打死。传说,元兵的阴魂不散,时常作祟,对幼小的孩子进行报复。后来,为了孩子平安,只得承认这些阴魂为祖宗,供起他们的灵位,祭祀他们。母亲还要代表孩子带上供品,到街头巷尾的庙宇祭祀与孩子“厮守”在一起的“花公花奶”,答谢他们看护庇佑之恩。这一天,出花园的孩子不能跑到当空之下,要躲在屋子里。这实际上是要他从这天起,不再贪玩,做个循规蹈矩的孩子。这一天,还要用供果、三牲宴请亲戚朋友。“出花园”的孩子要以大人相待,破例让他坐到席上的大位,象征孩子已成了家中的栋梁。席间,亲人们要向孩子祝愿,赠寄美好的期望。从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园墙,真正踏上人生之途。 瑶族的“度身”仪式乳源县必背过山瑶(瑶族的一个支系)有一种风俗,男子长到13岁左右,凡经济富裕的家庭,都要请12位师爷举行度身仪式,以此作为他跻身成年人行列的明证,从此,即可参加一切社交活动。旧时,举凡度过身的男子,都有可能被推选为瑶长、瑶甲、瑶目等大小头领。那里的瑶族,其“度身”一般都持续7天7夜,并由师爷主持仪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厅中顺次挂满各位祖先画像,设一方桌,摆上香炉、猪肉、豆腐、糍粑、酒等供品,然后由两名师爷主持仪式:他们手持铜钹绕桌跳舞,并烧纸钱,以示将众祖先之灵从天堂请回家中。这一仪式要连续举行三天三夜。 第二阶段,从第四天开始,举行上刀梯仪式。刀梯一般是用带皮的杉木在田野事先搭好,在相距2米的地方竖起两根长约5米的杉木,并于顶端扎一横梁,以便架住刀梯;然后再用两根7米多长的杉木作横边,扎上七把磨得锋利的大刀,而且每把刀的刃部均向上,构成一架梯的样子,故名“刀梯”;地上则垫上稻草,草上铺以席子。仪式开始时,两名师爷和度身的男子跪在席上,四周是围观的人群。上刀梯时,先鸣放铁炮、敲锣、击鼓、吹唢呐。接着,两个师爷夹着度身的男子绕刀梯起舞;师爷手拿铜钹,边敲边舞。舞毕,师爷便念着咒语,带领度身的男子上刀梯,三人跣足爬到顶端时,两位师爷分别坐在横梁两头,度身的男子则端坐中间。坐稳后,师爷开始念咒语请天神。每念到一位神名时,便说出向他献钱的数目,并旋即烧纸钱投到地上。接着,一位师爷便把度身的男子收为徒弟,带他下刀梯;另一名师爷则继续坐在横梁上念咒语、焚纸钱,直到将神送回天上,才下刀梯。这种仪式一般延续两小时之久。师徒三人下刀梯后,再绕刀梯而舞,然后回屋中大厅活动。 第三阶段,后三天,师爷在厅中再次击铜钹跳舞、烧纸钱,乞求各位祖先保佑度身的男子。师爷起舞时,度身的男子可以随师爷跳,也可以不跳,无硬性规定。 仪式结束后,主人就给师爷一些猪肉作为酬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