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都分类:【文化精萃】 四川省省会。地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号称“天府之国”。自秦置成都县 (蜀郡治所)后,曾为三国蜀汉、十六国成汉、五代前蜀、后蜀的都城。农民起义军北宋李顺的大蜀,明末张献忠的大西国也曾建都于此。又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和咏赋之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都文物古迹众多、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前蜀主王建墓。此外尚有大慈寺、昭觉寺、望江楼、青羊宫等。 又名龟城、蓉城、锦城。3700多年前成都地区已有人类生活。相传,蜀族是黄帝后裔。周末,成都为蜀国所有。春秋时,开明氏成为蜀王,建都乐山。传至开明九世,都城由郫县迁至成都。蜀王动员民众大兴土木,“一年成邑,二年成都”,遂有成都之名,并沿用至今。成都一直是川西地区政治、经济中心。西汉末年,公孙述乘中原大乱,于25年占据成都,自立为蜀王,号称“白帝”,国号“成”。建武十二年 (36),刘秀灭成国,公孙述战死,成都为大成国都12年。蜀汉时,刘备据蜀,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蜀汉自建安二十六年 (221) 建立至后主炎兴元年 (263) 被灭,历时43年。西晋末年成汉的李特、李雄、李寿、李势、东晋末年谯纵、南北朝时的萧纪、隋末的萧铣都均先后都成都,割据称王。唐末五代,前蜀王建据成都称帝达34年之久。孟知祥继前蜀称帝,人称后蜀,成都为后蜀都3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李顺在成都建 “大蜀”,称 “大蜀王”; 元末,明玉珍称帝重庆,成都为陪都; 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都成都,号 “西京”。成都为都的历史,前后达200余年。成都城经历代修葺,颇具规模,战国的成都城,从外形上看像只乌龟,故称龟城。秦灭蜀后,张仪、司马错、张若等受命于公元前310年,依咸阳形制,在成都旧城的基础上修筑新城。秦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分大、小二城,两城东西并列,大城又叫太城,为王宫官府所在,小城又称少城、马城,多为商人百姓居住。大小二城有城门18座,并设谯门、谯楼。在晋时,少城被毁。隋时,杨秀在少城旧址上向西扩展,修筑新城。唐末,剑南四川节度使高骈在秦成都城基础上扩建,称罗城,又称太玄城、唐城。后唐时,孟知祥在罗城外建新城,名羊马城。孟昶在位时,命人在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芙蓉花开,四十里如锦绣,故成都又有“芙蓉城” 之称。明清时,将成都土城墙改为砖石城墙。明时修筑了皇城,呈矩形,东西短,南北长,有护城河环绕,即今日成都内城。清代,重修罗城,奠定今日成都外城的基础。自古以来,成都的造纸、纺织业发达,享誉全国,尤其是蜀锦更闻名中外,故成都又称锦城。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为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文化、科学的中心。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辖12县、3郊区、2城区,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逾841万。成都古为蜀国。传古蜀国开明王由40里外的俾邑“徙治”于此,仿周太王古公?父“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而名。战国时秦置蜀郡,派张仪、司马错等以土筑大城、少城,周围12里,仿照秦代都城咸阳样式建造,有“仪筑成都,以象咸阳”之说。三国蜀汉、五代前后蜀及北宋李顺、明末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领袖,均在此建都,明清为成都府治,1928年9月始设市。境内终年气候温和,雨足土肥,都江堰灌溉网密布,为我国著名的农业高产区之一,自古称“天府之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汉代时蜀绣即驰名天下,有“锦城”、“锦官城”之誉;花市始于唐代。五代后蜀孟昶曾于成都城墙遍植芙蓉,“40里如绵绣”,故又有“芙蓉城”、“蓉城”之谓。今蜀锦、蜀绣、缬染、挑花、金银丝制品,瓷胎竹编、漆器、玉器等手工业,仍名扬中外。成都矿产、水力资源丰富。风味名菜和食品有宫爆鸡丁、麻婆豆腐、四川泡菜、担担面、龙抄手、夫妻肺片、蛋烘糕等。历史上,成都即人文荟萃。汉代时“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西汉景帝(前156――前141年)时,即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学――文翁石室。历史上有大批出生于成都的如司马相如、扬雄、段安节、雷威、孙光宏、欧阳炯、黄荃、黄居?父子,唐慎微、史崧、范祖禹、范缜、杨廷和、杨慎父子等文学、音乐、绘画、历史、医学、农学大家。成都又是历史上全国人文荟萃之处,至今保留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名胜古迹著名的有杜甫草堂、武侯祠、王建墓等,还有文殊院、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十二桥烈士墓、彭大将军纪念碑、北周文王碑、孟知祥墓、朱悦?墓、明蜀僖王陵等,名胜有望江楼、青羊宫,市属各县有宝光寺、桂湖、都江堰、春城山、古蜀文化遗址、隋唐古窑址、历代古墓群、古窑藏等出土文物。成都民俗颇具诗情画意,有源远流长的人日游草堂、元宵灯会、花会、春游锦江等习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