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摇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摇篮分类:【传统文化】 看护婴儿的用具。流行全国大部地区及各民族中,又叫“摇车”。在维吾尔、乌孜别克语中叫“布修克”。我国以摇篮育婴的风俗由来以久。明代李诩《戒庵漫笔》卷三:“摇篮”叙:“今人眠小儿竹篮,名摇篮。”郭晟《家塾事亲》曰:‘古人制小儿睡车。日摇车,以儿摇则睡故也。’此摇车即摇篮。在东北地区,摇篮一般有两种样式,一曰“坑车”,木制的,放在坑上。另一种是“摇车”,竹编的,周围用线绳,网住上下,系于两个竹圈之上,悬于梁上便于推摇。现在,满族摇车,用罗板圈成椭圆形,长约130厘米,宽约33厘米。两端各有两孔,内穿麻绳或皮条。车内垫薄板,并在车边悬有响铃之物,悬于梁上。各地习俗不同,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的儿童卧具是木制,形如篮,长面有各种图案,精巧,别致、美观,长约80厘米、宽30厘米。在婴儿尻处有一个小洞,婴儿外阴部倒扣一个“木碗”,上接皮管,小便便可由此排出并流入篮下的瓦盆之中。摇床脚是半圆形的,悄悄一摇,篮儿便晃动不止。婴儿哭闹时,母亲边摇边唱催眠曲,让儿安睡。那儿的民族有一个风俗。即婴儿从生下第七日到会行走,穿衣盖被躺在卧具之中,并用布带捆住手脚,数天不解。如果母亲外出,要带走婴儿,便将摇篮放在坐骑之上,一同而去。现摇篮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 又称 “摇车” 、“炕车”。汉族、满族等摇晃婴儿入睡的一种卧具。流行于全国各地。用摇篮育儿之俗由来已久。南方摇篮常放在地上或床上。东北地区,一种是木制摇篮,放置炕上; 一种是竹编摇篮,悬挂于屋梁下。今改用罗板圈,篮内铺垫小褥等,婴儿仰卧其中,大人往来推送,使之止哭入睡。山西省炕上摇篮则是梯形,两头跷起,将婴儿仰卧捆缚,妇女盘腿做活,以膝压摇篮,使之上下晃动,引小儿入睡。 达斡尔族在养育婴儿时,需用摇篮作为婴儿卧具。其制作颇有讲究。从摇篮的制作者来说,要请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手艺精良的木匠,认为用这样的人制作的摇篮才感到踏实、安然。而且摇篮制作者最好兄弟姐妹齐全或儿女多。摇篮的帮是用稠李子木制成的。在周帮材料的选择上,讲究从茂密的稠李子丛林中选其树干弯向太阳方向的稠李子树,单独的稠李子树或被雷击、风刮而倒下的稠李子树不能选用。认为独树难避风雨,用此种树木做材料,摇篮里的孩子爱哭闹。 摇篮由二寸多高的U形周帮作为框架,分为头部和肢体两个部分。两部分周帮用鹿筋或皮条固定在一起,且头部周帮要翘起成一定角度,便于孩子躺着舒适。在摇车头部身段部相接处下面,横系着一根兽筋线,线上挂野鸡腿骨等,好出响声。头部周帮下缝钉有摇篮头衬。它是把半圆形的数层厚布和剪抠出半圆洞的黑色鹿皮,缝钉在摇篮周帮上,然后在上面贴缝刺绣花草或云卷纹,或有“?”形、圆形对称的福、喜等汉字图案等。肢体部周帮下面用木钉子钉上较轻的杨木板。摇篮成形后,在摇篮周帮外侧绘制各种图案,其中头部周帮中间位置,有酷似耳朵形状的云卷纹图案。此处还挂一些串珠、依沃斯(贻贝)、铜钱等。在周帮上下边缘绘上略像弓形的连续纹样。周帮上还绘有几个菱形、圆形连续的单独纹样。在上面刷一层桐油,使之发亮美观,起到保持图案不褪色和木质防腐的作用。 摇篮头部的周帮,中间架弧形柳条,上罩纱布,防止蚊虫叮落;其两边挂有三到五个串有十来个玉珠、小贝壳、铜钱的皮条,在底部横挂串有二十多个鹿腿小骨或野鸡小腿骨的响坠儿。随着摇篮拉动,响坠儿有节奏地敲打底板,声声清脆,催促孩子进入甜蜜的梦乡。达斡尔人一般在孩子出生十来天就放在摇篮里,认为早睡摇篮,孩子的手脚会长得直。晚上一般要把孩子从摇篮里抱出,让他(她)睡在母亲身旁。直到孩子要学走路时,才不再使用摇篮。 达斡尔族摇车 (鄂?苏如台 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