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史通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史通义分类:【传统文化】 史论名著。清代章学诚撰。有8卷、9卷两种版本。内篇5卷或6卷,外篇3卷,150余篇。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创,至嘉庆六年(1801)作者去世止,历30年尚未定稿。如《圆通》、《春秋》等篇,终未写成。全书除部分篇章于文史分别论述外,多为文史兼论,但又侧重于史。作者主张史学“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专务考索之不良学风。提倡“六经皆史”说,比经于史,破除经书神圣偶像地位。发展刘知几史才三长(才、学、识)说,倡史德论,颇具卓识。又论方志之性质、内容及体例,富有创见,使之成为专门学问。是书汇集作者多年研究文史之心得,对后人颇有启发,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学术专著。清章学城(1738―1801)著。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官至国子监典籍。《文史通义》共8卷,内篇5卷,外篇3卷,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其中对文学理论批评多有卓见。作者认为“凡为古文辞,必敬以恕”(《文德》),“敬”就是指创作的态度要严肃;“恕”就是批评者要设身处地,知人论世,通情达理,既不苛求古人,也不无原则的宽容。作者认为文章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理》),而物的关键一在博览,二在阅历,三在发明。文章要“中有所得”,有所发明,其根本在于作者的“志识”。他强调文章必有益于世、有为而发,“文贵发明,亦期用世”。同时反对无病呻吟和模拟,对“桐城派”所提倡的“法”式提出批评。所作《古文十弊》对当时不良文风的批判也是非常深刻的。此书于道光十二年首刊于开封,称大梁本。后有《四部备要》本。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叶瑛校注的《文史通义》新刊本,并附《校雠通义》三卷及引用书目,为目前最为完备精密的校注本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