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族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族谱分类:【中国民俗】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祖谱”、“族牒”等,是中国几千年宗法社会的特殊产物。它一方面通过记录世系,颂扬祖德,订立族规,强化控管,借以联络宗亲感情,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则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礼制,以封建族权统治为中心,维护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这种以男性父系血缘为脉络的宗族世系谱牒,带有许多封建消极的因素。但是,由于一些族谱所载的家族史,包含了诸如姓氏来源、民族迁徙、家族兴替、人口增减、社会变迁、风俗习惯以及族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等内容,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因此又有值得重视的一面。 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旧时许多家族都把编纂族谱作为维护宗族世脉的一件大事来进行,并定期重修。各地族谱体例不尽一致,所载内容也详略不一,不尽相同。通常除了记载全族的历史渊源、世系关系外,还有祖坟墓地、祠堂宗庙、族田族产、族规训诫、宗族要事、人物像赞传记、辈行字表、科举出仕以及义行节烈等。当然,作为宗族的历史档案,族谱的核心内容自然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和血缘脉络。旧时在福建民间的许多族谱中,大都存在着攀附历史名人的现象,如郭姓称郭子仪为祖、李姓以李耳为祖、林姓称比干为祖、刘姓以刘邦为祖,等等。这种附会的修谱之风,表面上虽然能使其家系增添光彩,但实际上却往往导致了家史渊源的失真。在各地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一般都是有关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部分。在福建民间家族中,一般都实行名字排行制,此即古之昭穆,晚后俗称“排辈分”。其法就是在同一辈分的族人中取名,都要以族谱规定的辈行行第某一单字起头,如某家族有堂兄弟五人,族谱规定此辈以“康”字排列,他们就得分别或取名为“康成”、“康华”、“康贵”、“康顺”、“康平”等。这样,在族谱中一看“康”字排行,便知他们为兄弟或堂兄弟的同一辈分。对于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公”字以示区别。据长乐金峰横岭村《横岭谢氏宗谱》载,该宗族的横岭支派从67世起,标定的昭穆用字是“百考有美继孔德孟维仁本孚益克用永昌顺以守斯于时允庄”,迁往福州的支派从83世起,其辈行字表分别是“昌顺以大学为宗志在明心善道”。各支派男性后裔都按顺序以这些行第表命名各自的名字。 宋元以来,福建地区的民间家族组织日益强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居住地的势力范围聚族而居的习惯非常普遍,各个家族的家谱修纂之风盛行,因此流传至今的闽人家谱资料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散存于海内外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学等研究机构以及民间私人手中的各类闽人族谱不少于1000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遗产,除了蕴藏着大量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族制度、人物传记等方面的资料外,其中一些还保留了不可多得的闽台关系史、华侨史以及古代阿拉伯侨民侨居闽南等地等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一书,收录的族谱资料为研究早期大陆移民台湾、开发台湾和闽台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史料;泉州《清源留氏族谱》有已知闽人最早出海经商的记载;泉州《丁氏族谱》则证实了泉州丁氏先世系阿拉伯侨民侨居泉州后改姓丁等史实。至于福建历史名人陈元光、王审知、黄滔、苏颂、蔡襄、郑樵、朱熹、陈文龙、真德秀、留从效、蒲寿庚、黄干、徐、张经、李贽、郑成功、施琅、林则徐、严复、沈葆祯、陈宝琛等均有家谱行世。 1982年在三明发现的明代木刻孤本《紫阳朱氏建安谱》,系朱熹第十六世宗孙朱莹于明万历庚申年(1620年)组织编纂刊印的。当地文物工作者在梅仙镇干美村朱熹三十一世宗孙朱培光家发现该谱,后经文物部门鉴定,确认该谱为国内木刻孤本。《紫阳朱氏建安谱》全书490余页,分上下两册,约9万余字,木刻版竖行宣纸印刷,字迹清晰,篇幅完整。其一为序言部分。其中收录了朱熹、朱子门人真德秀和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福建按察司副使蔡善继等人写的序。其二为谱例解。其曰:到明万历时,朱氏之谱几经纂修,迄今500余年。由于“世渐远,人渐移,族渐繁,或异地而不通昭穆,或同方而莫不识,或儒派而堕凡流,或假借而多所冒滥,则谱之重修也”。其三说明重修谱牒的原则。文曰:“与其略而缺道毋宁详而不漏;与其文而掩真,毋宁朴而有据;与其宽而开插入之嫌,毋宁严而防混淆之路人。”其四为目录十款。《紫阳朱氏建安谱》通篇分为会元、肖像、世系、褒典、实录、象贤、丘陇、渊源、留题、祠院十个部分,即全谱的主要内容。其中以肖像、世系、实录为重点,而实录又在谱中占很大篇幅。 旧时闽南安溪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修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三座纸糊的大灵厝,供已超度的鬼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鬼魂居住。闽西连城的一些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随后族人围坐喝酒会餐,座位严格按辈分排列。当地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各地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修订族谱的机会进行合谱活动。如闽南一些地方在冬至时节,一些家族按旧俗要进行合总谱与进主大典活动。闽南各地自然村的各族姓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庙宗祠和族谱,族谱的增订有时延至多年才进行一次,需将一、二代新人增进到族谱中。这个工作首先从各房做起,俗称“修房谱”,然后再修总谱。所谓“合谱”,即把已经增订好的房谱和总谱一齐拿到宗祠去,同新近要进入总龛的众多神主牌并列放在长案桌上,举行祭谱、朱笔点谱仪式。祭祀仪式完毕,才算完成合谱工作。 作为福建省主要少数民族的畲族和回族等,明清以来他们也有各自族系的族谱,其谱例基本上和各地的汉族族谱相似。1949年以后,各地旧的宗族组织受到取缔,许多族谱在“文革”期间也被列为“四旧”加以烧毁。但是在此前后,一些民间的祖先崇拜习俗仍然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开放政策的实行,一些地方的民间宗族组织又逐渐以一种新的面目开始出现,重新修谱的活动在有些地方又得以开展。宁化石壁村客家张氏宗族的现代联谱联宗活动就是如此。如该地上市祠《清河郡张姓十修族谱修正族规》说:“联宗睦族,其宗旨是团结海内外宗枝宗亲,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这显示了当代各地民间联宗修谱活动的新含义。 族谱也叫家谱、家乘、宗谱、谱牒,是记述一个地方姓氏父系家族繁衍发展的世系和人物、事件的史册。修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家族都修留传承了族谱。 族谱记载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家族的来历、迁徙、世居情况;有繁衍世系和后裔分布情况;有记载族内男性族人简要的档案资料和重要人物的传赞;有族人教育和科举及第及考上高等学府的记载;有族长、房长等家族制度;有族规、家训;有祠田、祀田、土地租佃契约等经济情况。还详细记载了各种礼节仪式,其中有冠礼、拜礼、婚礼、丧礼、清明祭扫、春秋祠庙祭祀、丧服总图、本宗九族五服正图等民俗资料以及诗词、寿联、散文等文艺资料,能够比较真实而详细地记载家族内的有关情况。 族谱中记载的世系和族内男丁的简要档案比较完整、全面,很少遗漏,也利于对一个人的根源和亲属关系的了解。如韶山毛氏以毛太华来韶山发派为“大宗”始祖,其四子震、?、鉴、深四房为“小宗”,则其四子为四“小宗”始祖。毛泽东一家属毛震公这个长房始祖的后裔。 族谱的作用当然首要的是明源流,叙世系,因此族谱对于人们寻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于1984年联合发文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须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 族谱的作用除了便于族人查根认祖外,还有较强的惩劝作用。每家族谱都记有大量的族规、族戒和惩劝文字。族谱中对本族姓中的突出人物都为其立传褒赞,使后人引以为荣和进行效法。如曾国藩在读家谱时,便以曾氏子孙是“吾日三省吾身”,被称为“圣人”的孔子门徒曾子的后裔而自豪。他认为曾氏世代“为忠臣、为孝子、为义夫、为节妇、为文人武将、为理学名儒,班班辈出,见诸史志,难以相望,绵先泽于不衰者,皆惩劝之一念”。 姜逸樵先生在《邵阳流田姜氏六修族谱?序》中说:“家族为自治之基,自治以教育为本。故谱帖不但为户口记录,亦包括基本教材,以修身齐家之法,垂训至严且备。”故族谱对淳化民风、教育后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族谱也是宗族、家族的一个连接点。宗族、家族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强烈的宗族家族意识,在其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族谱又称“家谱”、“宗谱”、“家乘”、“谱牒”、“谱系”等等。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宗法社会里记录家族、氏族或宗族世系及其事迹的书。只有记录在族谱当中的人才是被宗族、家族承认了的正式成员,才能享受大家庭给予的一切权益,因而族谱是确立身份的记录。族谱的修订对整个宗族、家族来说是一件头等大事,颇有讲究。 在江西,谱牒的修订是自宋朝以后逐渐兴起的。那时江西地区的宗族、家族大都发展到了比较完善和成熟的阶段,而他们修订的族谱内容也相当地丰实。一部比较完整的族谱大约包括序、源流、凡例、派系、祠训、族规族约、祭奠、祭仪、服制图、继论、鹚图、村图、居址记、河道记、坟图、告祖文、寿序、墓志、行略、世传、山冈契约、房系图、跋等繁多例目。族谱是一姓之史,在这些对宗族、家族的详细记录当中,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族谱涉及古代宗法制度、人口迁移、乡土文化等方面,的确是一笔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 石城县现有的主要姓氏几乎都存有谱牒,其中吴、罗等姓的族谱修订于宋代,时间较早。现有可见的194种族谱大多数肇修时间则是元、明两代。据宁冈县聚居于银子冲的修氏宗族的族谱记录,该族是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由祖先名叫修孝忠的带领一支从福建汀州修坊迁入此地的,传到现在已是第23代了。还有更早的,像在距大陇西0.5公里的塘头的尹氏居民,从族谱中可知,他们是在先祖尹彦成的带领下由洗马池迁来的,时间是在唐天钓年间(904―907年),至今已是37代。泰和梅冈王氏20世纪80年代曾重修过宗族族谱,王佑滨、王佑伦两人分别作序。王佑滨在《梅冈王氏重修族谱序》中说:“村之有家乘,犹国之有史,省、地、县之有志也。史、志记载域内世系、历史、文物、古迹、官禄、著述、学位、疆界,家乘亦然。”点明了家乘族谱对一个宗族的重要性,也概括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历代向例,本仁谱局备有草谱,年届菊月廿一日,新上红丁、生配、继祧、客徙、卒葬,接续有自,翔实记载,谨慎无遗,从未间断,为三十年重修家乘一次祭立良基。”从他的介绍中可知,按照旧例,族谱中记载有该族成员的生殁嫁娶等情况。而新修的宗谱略有改进。“……改为分房按堂立系之流水吊,省页便查,并免载乏嗣者……冠以目录页次,《各堂世居分布简图》,各类小引,便于按图索骥,查核清晰。继之《各堂人口统计表》、《甲申前后男丁比较表》、《世居地理位置概况一览表》等统计图表,户口变化,辖籍范围,了如指掌。”家族、宗族的延续状况和最新变化得到了反映,记录的手法也得到部分改进,族谱的体例也更趋完善。南丰县某村的《吴氏重修族谱》中还有一份《开洗合同议约》,就是在清康熙年间,该族先后与王姓宗族、彭姓宗族发生了地界纠纷之后,由官府裁决签订的划分地界的条约。至于配有村落地形图、宗祠结构图、宗族世系表等等就更多了。 修订族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敬宗、壮族”。现在,在江西民间仍有修谱之风。以弋阳县为例,当地人称修谱为“续谱”,主要是把本族的前辈老人、子孙后代按辈分载入村(族)谱中,并规定好字派,大约每20代为一轮,用来给村族后代取名,区分其辈分大小。一般一年上一次草谱,30至60年上一次大谱,续谱时间定在每年的正月。谱中当然也有村族史的介绍,像族中的先祖始迁何地,村族的土地、山林、祖坟、村仇、灾害等等。对于客籍过三代、祖坟又埋在当地的,经过当地同姓族的同意,可以入祠上谱,加入本籍,但得捐献谷子或财物给当地祠堂。江西大部分地区修谱的程序大同小异,一般都以30年作为修谱的一个年限,每过30年就要大修一次。届时实力雄厚的宗族还将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 同一个姓氏,虽然有“一笔不写二字”之说,但并不见得都是一个“家族”,是不是一个家族,要看在不在“谱”。这“谱”,就是族谱,通称宗谱、家谱、谱书、祖谱、谱影子、老爹老母等。族谱的形式,有订为书册的;亦有图表挂轴的,民间艺人绘制的族谱,在上下空白处彩绘有起居饮宴图等,俗称“大画”。大家族的族谱,除录有世系各代人名外,还记载重要家族成员的事迹。 修谱向有“三十年小修,六十年大修”之例,大修一般选为甲子年。修谱均有祭祖告庙仪式,有的地方还请鼓乐班子以庆贺。船居微山湖上的船帮修谱时,要拢上几条大船让“窝班儿”端鼓腔艺人唱上一台。 家谱 山东各地,立谱均有认古代名人为始祖的习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