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木兰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木兰陂

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大型水利工程。集引、蓄、灌、排于一体。位于福建莆田西南木兰溪上。从治平元年(1064)至元丰六年(1083),历三次建坝兴毁近二十载始成。现存陂长113.13米,高7.25米,孔29个。坝址经多方比较,选定于基固河宽、段直流缓之处,体现了技术上及经济上的合理。其堰闸式陂首为一座挡潮蓄淡的拦河石坝,因近灌区,故不必长流远引,既便蓄水,又利排洪。建陂施工因采用筏形基础,使用“将军柱”,并熔生铁固基,故坝体坚固。在陂南北两段各建长154米和292米的导流堤与岸相接,避免上游洪水直冲陂身,此堰闸式坝段能分段跌水消能,可确保坝身安全。另设有冲沙闸一孔,可借洪水排沙。整个水利工程能适应洪枯流量相差极大的特点。此陂建成后,溉田万顷,使当地无水旱之灾、饥馑之虑。因其布局巧妙,因地制宜,故延用至今九百余年而未废毁,为现存少数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在莆田市郊南门外4公里的栏山下,是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由长乐县钱四娘集资筹建。陂址选于木兰溪上游,在樟林林旁将军岩前垒石筑陂,刚建成便被洪水冲垮,四娘投水殉陂。其后再次兴建,改在木兰溪下游,亦因陂址选择不当而失败。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宫人李宏,定陂址于木兰山下,历时8年建成。因陂在木兰山下而得名。陂畔有“协应庙”,纪念建陂先贤钱四娘、李宏等,现为“木兰陂纪念馆”,内存自明以来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碑石,郭沫若《咏木兰陂》诗碑亦存于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南木兰溪下游木兰山麓。我国现存保护完好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县钱四娘堰溪为陂,同乡林从世继之,均失败。宋熙宁八年(1075),侯官人李宏、僧人冯智日等第三次建陂,历经8年始成。元延钓二年(1315)、至正年间(1341―1368)、明永乐十一年(1413)又多次增建、重修。陂建在木兰溪水和兴化湾海潮汇流处,由陂身枢纽、渠系和堤防三部分构成。陂身为堰闸式滚水坝,用巨块花岗石钩锁叠砌。全长219.13米,其中闸堰式坝长111.13米。陂墩33座,各高7.5米,设32孔闸门。南北两端有总长500多米的导流堤。干渠120多公里,沿渠建陡门、涵洞等300多处,可灌溉农田24万亩。为纪念先贤,宋元丰末年在惠南桥建贞惠庙奉祀钱四娘,建义庙奉祀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今陂南岸有协应庙,立钱、林、李、冯四人塑像。今辟为木兰陂纪念馆,保存有宋郑樵《重修木兰陂记》、明慎蒙《木兰陂记》等石牌。1962年冬,郭沫若参观后撰写《木兰陂诗碑》六首,有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