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桐城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桐城派分类:【文化精萃】 清著名散文流派。康熙时方苞开创,经刘大?至乾隆间姚鼐形成。方等三人皆安徽桐城人,故名。这一派作家继承明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来区别文章风格。这些主张,师法相传,不断丰富,又经各地书院,广为传播,风行200余年。桐城派作家学习《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古文,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以碑志、传状等应用文字为多,风貌简洁平淡,语言妥当自然,但缺乏活气,又多是宣传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歌功颂德之作,内容贫乏空洞;其记事小品和描写山水景物之作尚简洁可读,而以姚鼐最好。 清代散文重要流派。产生于康熙至乾隆年间,因其代表作家方苞、刘大?(kuí魁)、姚鼐皆安徽桐城人而得名。均以古文正宗自命,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作品,提倡通经明道,继承孔孟、程朱道统。方苞论文最重“义法”。所谓“义”,即文章内容要根源于六经,“阐道翼教”;所谓“法”,即作文形式技巧讲求“雅洁”。强调“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给作文规定许多限制。刘大?论文则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宣扬程朱理学,在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汇方、刘二人之论,提出“义理、考证、词章”三者并重的观点。主张以“阳刚”、“阴柔”辨析文章风格,标举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遂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他们的作品以典雅、凝练见称,但内容贫乏,多为陈腐说教。唯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较深刻反映现实和历史。姚鼐《登泰山记》风格简洁朴素,成就较高。 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明代中期以后,“文以载道” 的古文传统受到猛烈冲击,如李贽提倡 “童心”,“公安三袁”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都是对这一传统的挑战。清代考据之学的兴起,博学成为一种时尚,这也给古文家提出了新的课题。清初的方苞,这位来自桐城的八股高手和朝廷重臣,从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中拈出 “义法” 二字,来表达他对古文写作的新见解。他解释说,“义” 就是《易经》上说的 “言有物”,“法”就是 《易经》 上说的 “言有序”,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是所谓 “义法”。在文辞上,他认为古文应该以 “雅洁” 为正,“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在唐宋古文家那里,“文” 与 “道” 是两个概念,而在方苞的 “义法” 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法从义生,义由法显,两者密不可分。故 “桐城义法”后来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刘大?作为方苞的同乡后学,其古文虽曾受到这位文坛前辈的激赏,但他在考场上却没有方苞那样的运气,总是名落孙山,乾隆年间被推荐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博学鸿词试,依旧落选,最后只做过一个县的教谕。刘大?在方苞 “义法”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古文的写作艺术,他认为: “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 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 文人的能事就是神气、音节、字句,而义理 (思想)、书卷 (学问)、经济 (经世济民之策) 则是文人手中的材料。其气象比 “文以载道” 的传统开阔得多。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是姚鼐,他提出 “义理、考证、文章” 三者合一的主张,又总结 “文章” 的八大要素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进而概括出 “文章” 有 “阳刚” 和 “阴柔”两大风格,从而建立起一套非常严密的古文理论。姚鼐还编选《古文辞类纂》,来阐扬证明他的理论。这部书风靡一时,一直流行到今天。由于姚鼐的鼓吹,桐城古文名噪一时,刘大?八十岁寿诞时,一位名叫程晋芳的年轻文人戏谓姚鼐说: “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文人学者转相传述,遂有 “桐城派” 之称。不过,桐城派并非一个地区的流派,而是一个风行全国的流派,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但也曾经成为桐城派的领袖,而象林纾这样以翻译西方小说名家的古文家,也曾经是桐城派的中坚。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夕,北京大学国文系就曾是桐城派的堡垒。清代学者曾将所谓 “学” 分为理学家的义理之学、学者的考据之学与文人的词章之学。当时的习气,理学家瞧不起考据家的咬文嚼字和文人的华而不实,学者瞧不起理学家的信口雌黄和文人的空疏浮浅,文人瞧不起理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学者的琐屑丛杂,而姚鼐却将这三者都纳入他的理论系统: 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古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文,这种主张最符合传统的文学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学者根据西方近代的文学观念去衡量桐城派的理论和文章,就觉得应该将桐城古文驱逐出“文学之林”,甚至有 “桐城谬种”的恶谥,而现代读者以欣赏文学创作的眼光去阅读桐城古文,自然也读不出其精彩来。须知桐城古文主要是应用写作,不是文学创作。现代学者朱光潜的学术论文写得清正雅洁,据他自己说,就是得益于他少年时代曾对桐城古文下过相当的功夫。 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因创始人方苞和继之而起的刘大?、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该派产生于康、乾年代,由于清政府施行高压与怀柔的两手政策,遂使复古之风得到了发展。于是以倡导古文相号召的桐城派便应运而生。桐城派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一,桐城派针对当时“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的偏颇,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并重的理论,冲击了一味钻进故纸堆中讨生活的陋习。其二,桐城派对散文文体特征做出了更完备的总结。散文虽由韩愈、柳宗元发展完成,但他们对这个新文体的特征还提不出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该派在散文的立意、叙事、抒情、结构、语言诸多方面所做的阐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散文文体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其三,桐城派能融化和兼采各代各家的文论之长,自揭一定主义,较历代各派的主张更完整、更全面。这以“义法”为中心的文论体系,由方苞首创,他主张言必有物(“义”),言必有序(“法”),要求内容与形式相适应,并提出“法之变,盖其义有不得不然者”(《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也就是形式决定于内容。他还提倡“雅洁”,以为文章当以雅正、严谨为尚 。较明朝一味追求形式,生硬模拟秦汉的文风,有着起衰救弊的作用。刘大?补充了方苞“法”的观点,主张在音节、字句的抑扬、长短的变化中求得文章的“神气”,进一步发展了桐城派的理论。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总结出学习古文从“粗(格律声色)”入手,以求达其“精(神理气味)”的方法。他还将文章分为阳刚、阴柔两种不同类型,揭示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以及艺术风格的美学意义。不仅使桐城派理论臻于完善,而且在文学批评史上也赢得了应有的地位。桐城派的文章“非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不苟作”;其文风明白晓畅,清晰、严谨。像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朱竹君先生传》、《登泰山记》、《游媚笔泉记》等可谓简洁不杂。姚鼐之后,又有姚门四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等人称扬标榜,使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影响更加深远,终成清代散文的主流。 清?戌派别。乾隆初,惠?、戴震?榜??而反?宋?。此?有方苞者,尊宋?,褐?能躬行,而又好?文。苞?桐城人,陪同里姚?、?大魁共?文,这法曾?、?有光,造立所洲古文柳法,?曰“桐城派”。又好述??修“因文?道”之言,以孔、孟、眍(愈)、?(?修)、程、朱以?之道靳自任,而陪??所洲??者相蒺。後姚??子姚鼐,欲??於戴震,震固不好?人?而著之。由此引起桐城派的强烈不?,姚鼐??文早??破碎,而方??著《??商兑》,???若璩、胡渭、惠?、戴震等??家横加指?,?派之?愈演愈烈。其後?湖?敬、?擂萼自“桐城”受柳法而稍?其篦,?惠言、李兆洛皆治考酌?,而亦好文,陪?、?同?,?“?湖派”。咸、同殓,曾?藩好?文而?尊“桐城”,曾?《慢哲?像?》,至苎姚鼐陪周公、孔子?列,“桐城”派的影?亦?以增重。?派主???《左?》、《史?》等先秦??散文及唐宋古文家的作品,不?嘱究“柳法”,尤要求遮言“雅?”,以???柔分析文章锾格,故?文多因阴趁柔,内容空洞,?所??,其在清代?界始剿末?重要位置。 清代中叶兴起的一个散文流派,因其开创人方苞,代表作家刘大?、姚鼐等,都是桐城人,故名。早在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写作的理论和实践上,初步体现了桐城派的某些特征,可称桐城派的前驱。桐城派在思想上提倡维护封建的程朱理学,文学上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在古文理论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唐宋古文派的风格并加以系统化,在探讨古文创作艺术规律中有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堪称文学批评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行文方面,注重神完气足,和谐自然,情景交融,语言简洁,结构完整。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鼎的《登泰山记》、《游媚笔泉记》,刘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