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求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求花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架红桥”。为求子嗣而举行的宗教仪式。旧时流行于毛难族民间。这是一种全村参加的集体活动,是在广义上祈求全村寨人丁兴旺。届时,全村未婚男女及已婚男女都要参加,仪式由道公主持,先念经请神,戴上木制面具扮神跳舞,演唱节目,最后架起一座陆桥,称“架红桥”,以便祈求的子嗣能够通过这座红桥顺利至各家,仪式在欢庆中结束。 壮族认为,人是创世大神 六甲(俗称花婆、花王圣母、床头婆或床头妣等)所管理的花山上的花,花婆赐花谁家,谁家生孩子;赐红花,生女孩,赐白花,生男孩。小孩子生病,是花山上的花缺水生虫。花婆在花山将一株红花和一株白花移栽一起,世上男女结成美满夫妻。人逝世时,灵魂回归花山为花。因此,婚后多年未育,就要向花婆求花。仫佬族、毛南族和部分汉、侗、瑶族也有花婆崇拜。 1949年前,壮族曾有过劈牛求花习俗,即在黄牛颈挂花环,道公做安花的法事。然后一人以尖凿对准牛头,另一人用木棰猛击尖凿,牛倒地,宰杀后大宴宾客。此俗今已消失。 现在的求花习俗,各地有差异。桂西壮族求花,要请道公或师公念经做安花法事:制绢花绑在棍上做成花柱,再请多子男性老人(将被认作义父)安放在求嗣妇女卧室门口即成。这花也可在春节舞狮时,由狮子送。春节舞狮时,如某家要求花,可事先请狮队备纸花。自己于卧室由内到外铺一条一丈多长的红布桥,狮队登门拜年时,随锣鼓声走上布桥,将纸花送到室内花婆神坛,仪式即完成。俗称“送花送子”。 还有“花灯求子”习俗。道公超度亡灵时,请云霄、碧霄、琼霄三位送子女神等许多仙家保护丧场。半夜,道公点九盏灯摆成三三点。房族、邻里中的求子妇女跪灯前,道公念求仔经,跳踩灯花舞,向求子者撒米(代花),求子者用衣襟接米,接得越多越好。再看灯心,开花者表示三霄将送花送子。道公送灯花到求花妇女房间,把灯安放床头,米撒床上,再诵求仔经,仪式即完成。俗称“花灯求子”。 仫佬族的求花习俗有自己的特色。求子者三月初三办三牲供品到花婆庙求婆王赐花,唱《求婆歌》:“三月初三来求婆,少度木桥少度花,叹我命丑无缘份,好比空壶没有茶。人讲我犯龙虎煞,天狗吃了我只花,夫妻吵闹姻缘丑,叩拜婆王,求你赐我一枝花。三月初三来求婆,六月初六来还婆,用钱备办三十六,买鸡买肉,样样办齐送给婆。今年求你三月三,六月初六又来还,明年若有花枝到,夫妻拜谢,婆王恩德比海宽。”此俗今已淡化。 仫佬族还有另外一种求花习俗:供奉莲花台。求子妇女用布做一朵莲花,将几个红纸剪的花童安放在莲花台上,供奉在卧室里,早晚烧香敬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