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字与服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汉字与服饰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衣饰由来已久,在出土辛店时期彩陶中,已具上衣下裳的形制。(见图一) 图一 辛店时期彩陶上的上衣下裳 与衣服有关的汉字可称为“衣服字”。衣服字有两个特点: (1)从汉字构造的本身,也就是以传统的“六书”观念来看,衣服字中象形字和形声字多,其中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兼有表义功能。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象形字下的定义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诘诎:曲折)服装是具体之物,便于绘出具体之形,这与象形字的性质正相符,所以衣服字中有一些典型的象形字,如“衣”、“裘”、“巾”等。 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衣服字中形声字多与这一点是分不开的。值得注意的是,表衣服的形声字中声符兼表义的相当多。这大概是因为古人对衣服特别重视,给一样衣服起名时总是考虑它特定的含义。如“禅”字从衣,单声;“袷”字从衣,合声。“禅”是单衣,“袷”是夹衣,声符都兼表义。又如“襟”字,从衣,禁声。《释名?释衣服》说:“襟,禁也。”袒胸露怀为不礼,故以“襟”禁之。 (2)衣服的主要作用应该是护体和御寒,这是它的物质性。但它还有精神作用的一面,比如遮羞。而从衣服字所表示的意义总体来看,大多还与古代礼制有关。如“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礼帽,是一种名分地位的象征,“冠”字从“寸”,“寸”在古代文化中与礼制有关。(《说文解字》说“诸法度字从寸”)又如《释名?释衣服》:“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 另外,衣服本身还有装饰作用。古人重视服装的服饰美。例如《周礼?春官?典瑞》:“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以“服”、“饰”并称。又如古代一些类书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都把衣服和佩饰放在一个大类中。这都说明,古人对“服”和“饰”同等看待。可见,在我们的古人眼中,衣服的文化意义十分重大,以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已经超过了它的物质价值。 中国古代的冠冕、服饰相当繁复、讲究(参见图二),下面我们分别予以叙述。 1.头衣 汉代以前帽子叫头衣,《说文解字》曰部:“曰:小儿蛮夷头衣也。”头衣又叫“元服”,元就是头,头上的衣服,所以叫元服。《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郑玄注:“元,首也。”意思是挑好日子戴帽子。“帽”字是汉以后才出现的。所以,我们在这里用“头衣”这个名称而不用“帽”。 头衣、元服或帽子,都是统称。上古时代等级分明,穿戴与人的名分地位要相符,否则就是僭越。《孔丛子?刑论》说:“中国之教,为外内以别男女,异器服以殊等类。”就是说地位不同的人要“异器服”,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之一。所以古代的头衣也有不同的名目,如贵族男子的头衣就有冠、冕、弁等。 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胄、皇、帽、巾、帻、陌头、、拐等。 图二 冕服名称图 冠。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说文解字》冖部:“冠,仅(juan)也,所以仅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从字形上看,冠从“冖”。“冖”象用巾盖物;(《说文》:“从 一下垂”)从“元”,“元”即首;以巾盖头,即冠的功用。字还从“寸”,《说文解字》而部说:“诸法度字从寸”,即从“寸”的字都与法度有关。“冠”字本身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缩影,因为只有贵族才可以戴冠,所以冠是一种身分的象征。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冠梁是一根不宽的带子,系在冠圈上,从前到后覆在头顶;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缨”字从系,婴声,系是材料,婴有缠绕义。缨绕在下巴下面打结,以防冠脱落。缨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抉”。系冠还有另一种办法,就是用丝绳兜住下巴,绳的两头系在冠上,这叫“?”。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参见图三) 图三 男冠(宋李公麟《九歌图》人物头部)、女冠(唐德太子墓石?浅雕头部) 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代冠和戴冠的人。如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戴冠时,先把头发束在一起盘在头顶,用(束发的帛)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或簪)。 古代的冠跟后代的帽子形制和作用都不一样,冠不像后代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只有一根冠梁从前到后覆于头顶;冠的作用主要是把头发束住,并且也是一种装饰。 留全发,戴冠(平民戴巾)是当时中原地区的装束。贵族男子到二十岁要行冠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少年男子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以成人的标准对待他,他对社会和家庭也就负有一定的责任,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封建道德。所以古人把戴冠看得非常重要,《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子路的冠缨被人砍断,在生命攸关的危急之时,他说:“君子死,冠不免。”毅然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了。 冠是贵族区别于平民的标志之一,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杜甫《梦李白》诗二首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如果和表示年龄的词语如“童子”等放在 一起,“冠”的意思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冠者”即指成年男子。《礼记?曲礼上》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意为十岁还不到二十岁是幼年,需学习;二十岁到二十九岁是弱年,要行冠礼。后代即以“弱冠”表示二十来岁,如王勃《滕王阁序》:“等终军之弱冠。”古人还以“冠岁”指二十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于铄冠岁,腾华流艺。”因为戴冠要束发,所以古人又以“结发”、“束发”表示二十岁。如陈子昂《感遇》三四:“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唐代以后,妇女也戴冠。唐懿德太子墓石?线雕有戴冠女子,用凤簪,当为贵族女子。宋代政和年间规定受过封号的妇女以花钗冠为首饰。后代平民家女子出嫁用凤冠霞帔为饰,是宫廷文化流入民间的结果。 冕。天子、诸侯、大夫祭祀的时候戴的礼帽。《说文解字》部:“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纩。从,免声。古者黄帝初作冕。”从字形上看,“冕”字从“”,可知是 一种帽子。《说文》“冕”的重文作“?”,是强调制冕的质料。 “延”、“旒”、“?”、“纩”都是冕的附件。“延”又作“?”,也叫“冕板”,是覆在头上的 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其上为黑色,黑为红色。“邃”指延为长形。“旒”又作“?”,是延前后挂着的一串串小圆玉。每旒十二玉,用彩丝条贯穿。彩丝条叫“藻”,《礼记》中的“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即是说冕上的“旒”。旒以蔽明,表示王者不视非和不视邪。“?”是垂在延两侧的彩条。统上悬着玉石,叫“纩”,纩也叫“充耳”。纩以塞聪,表示不听谗言,不听不急之言。纩通常又叫“填”。《诗?帑风?君子偕老》:“玉之?也。”毛传:“?,塞耳也。”《释名?释首饰》:“?,镇也。县(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参见图二) 冕有等差,主要依地位名分和祭祀种类而定。如《周礼?春官?司服》载天子吉服有九种,其中就有六种用冕,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因此“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称。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现代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冕就指帝王戴的礼帽,意思是记者的职业受人尊敬,又无所不在,堪称为“王”,但无“冕”,毕竟不是正经的王。 弁。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 一种次于冕的帽子。《仪礼? 士冠礼》:“爵弁。”郑玄注:“爵弁者,冕之次。”《说文解字》中“弁”作“”,象皮有缝,覆于人上;重文作“ ”。 字下方之“ 图四 皮弁、冠弁(聂崇义《三礼图》中人物头部) 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说文解字?曰部》:“胄,兜鍪也。”字从“”,《盐铁论》等书作“”,“革”是制胄的质料。 金文“胄”作“ ”,象人头上戴着盔。 《尚书?说命》:“惟甲胄起戎。”孔颖达疏:“古之甲胄皆用犀兕,未有用铁者,而鍪铠之字皆从金,盖后世始用铁耳。”大概到战国时开始有了铁兜鍪。在考古发掘中,燕大都墓中出土了一具用八十九片铁甲片编缀成的兜鍪。这体现了汉字反映现实生活的 一面。 《史记?绛侯世家》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介胄”之上即指穿戴盔甲的士兵。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说的是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大军。兜鍪指代战士。 胄不但保护头部,也可保护面部,从金文“ ”、“ ”为冠卷,“ ”。 帽字出现晚,但明显是“冒”的后起字,是在冒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表示意义范畴的偏旁“巾”。 古代的帽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晋书?舆服志》说:“古者冠无帻,冠下有,以缯为之。 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乘舆:皇帝)可见帽是由“”演变而来的,但当时只能在“宴居”(闲坐)这样的场合戴帽,可能在正式场合不能戴帽。但帽在当时已很普及,古乐府《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见到美丽的少女脱掉帽子,换上?头,希望博得欢心,证明帽只是习见的常服。 到了唐代,帽就可以登大雅之堂了,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不拘礼节,“脱帽露顶王公前”,可证帽已能出现在正式场合。唐代与西北各民族交往频繁,许多人喜欢胡服。《新唐书?五行志》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唐代妇女也戴帽。 帽的名目甚多,形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帽是圆形有顶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器部》:“古以尺布裹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曰巾,圆者曰帽。” 巾。可以裹头,也可用来擦汗。《宋本玉篇?巾部》:“巾,佩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巾是象形字。《说文解字》巾部:“巾,佩巾也。从冂,丨象系也。”“冂”象巾覆在头上,两端下垂的样子,“丨”表示把巾系住。 贵族戴冠,平民戴巾,巾又叫“帻”。对于平民来说巾的作用就如同贵族的冠,也是礼仪制度的象征。《释名?释首饰》:“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四教也。”可见巾也是不可疏略的。 戴头巾之风,汉末时盛行。《后汉书?郑玄传》载“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据《晋书》载,汉代末年,王公名士以幅巾为雅,如袁绍、孔融、崔豹等人都以幅巾为尚。纶巾是一种用丝带编成的头巾。传说诸葛亮常戴纶巾,又说是诸葛亮创制的,所以也叫“诸葛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说的就是诸葛亮。 宋代也盛行戴巾,巾的名目繁多,有东坡巾、山谷巾、程子巾、高士巾、逍遥巾、云巾、软巾、唐巾、华阳巾、仙桃巾、双桃巾等等。东坡巾本叫“乌角巾”,相传因《东坡居士集》中有“父老争看乌角巾”之句,所以又叫东坡巾。(见图五) 图五 东坡巾(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维摩像头部)、首戴巾(文豪苏东坡像头部) 帻。古代平民百姓不能戴冠,但也要留全发,在头发上罩头巾,这就是帻。从字形上看,帻从“巾”。《说文解字》巾部:“巾,佩巾也。”可见古代“巾”的主要作用是佩戴,帻与此有关。刘熙《释名?释首饰》说:“士冠,庶人巾。”意为士以上戴冠,平民百姓只能佩巾。汉代应劭《汉官仪》:“帻,古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帻是不能戴冠的地位卑下者佩戴的。《释名》还说:“帻,赜也,下齐眉赜然也。”(赜,深)这是说帻从头顶一直盖到前额齐眉处。 先秦称老百姓为“黔首”(黔为黑色),《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孔颖达疏:“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布覆头,故谓之黔首。”秦代也称老百姓为黔首,可见当时老百姓的帻多为黑色。汉代称仆隶为“苍头”(苍是青色),这也是就帻的颜色而言的。也有绿帻。《汉书?东方朔传》载董偃戴绿帻,颜师古注曰:“绿帻,贱人之服也。”李白《古风》之八:“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还有别的颜色,如: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张角等发动农民起义,义军以黄巾裹头,故称为“黄巾军”。古代农民起义军还常以红巾裹头。 汉代开始,帻为戴冠者所用,不过帻上还要加冠。蔡邕《独断》说汉元帝额上有向下生的头发,不愿被人看见,于是就用帻遮盖,于是群僚都跟着戴帻。又说王莽头秃,所以用巾遮盖,老百姓就说:“王莽头秃,施帻屋。”(帻屋指用帻覆盖。)颜师古注《急就章》说:“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乱发也。常在冠下,或单著之。”就是说帻是包头发的巾,可在冠下面,也可单戴。 帻本来是覆额(齐眉)的,如露出前额,古人称为岸帻或岸巾(岸是高的意思),表示洒脱不拘礼节或急迫不及从礼。《晋书?谢奕传》:“岸帻笑咏,无异常日。”李白《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唐?刘肃《大唐新语》二:“中宗愈怒,不及整衣履,岸巾出侧门。”都是把戴帻露出前额看作不合礼节的。 陌头。又作?头、络头、?头、?头。是一种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毛巾包头的头衣。“陌”是“经过”之义,《释名》说:“绡头……或谓之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即从后往前,在额上打结。《方言》说:“络头,?头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络头,南楚江湘之间曰陌头,自河以北,赵、魏之间曰?头。”从字形看,“?”与“陌”通,“陌”是从施用的角度而言,“?”强调属于“巾”的性质。“络”突出质地――生丝。 陌头也是平民的头衣,《搜神记》:“太康中,天下以?为陌头及带身哑口。”古人也以这种头衣表示不为官。如《后汉书?独行传》:“(向栩)少年书生,性卓绝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这种头衣之上还可以加冠帽,这大概又是贵族的装饰了,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陌头到后代称为“幞头”。“幞”是“陌”的音变。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律常著绛?头。’?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新唐书?舆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相传始于后周武帝时。最初幞头除保留前额上的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故称为四角巾,也叫“折上巾”。以后逐渐取消了前面的两个结,《老学庵笔记》卷二:“予童子时见前辈犹系头巾带于前,作胡桃结。”可证南宋时幞头只有脑后两脚。两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上木片,并逐渐伸展加长,朱熹曾说“不知几时展得如此长”,因此又叫“展脚幞头”。把幞头的两脚展长,据说是为了防止臣僚们在上朝时交头接耳。因幞头经常用黑纱制成,又称乌纱,即后代俗称的“乌纱帽”。到宋代,上自天子、王公,下至官员、平民一般都可以戴幞头。因此可以说属于官服,也可以说是一般服饰。 。 是戴冠时用来包头发的黑帛,二尺二寸宽,六尺长(《仪礼?士冠礼》及郑玄注)。 “”字从“糸”, 与丝织品有关;从“丽”得声,因“丽”有附着义,而“”正是在冠下,挨着头发的。 因为戴冠时一定要先用包头发,古人有时用代指冠,扬雄《解嘲》:“戴旷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阿衡是商汤的宰相伊尹)戴即戴冠。 旷是的异体。 笄。插过头发,使冠冕固定的签子叫笄,汉代以后叫簪。笄和簪字都从“竹”,最初用竹制成,形状细长,一头尖,一头钝,钝的一头有凸出的雕镂装饰。后来人们又用象牙、骨、玉等制作,而且雕饰越来越精细,竹制的反而少见。 笄、簪可分为发笄(簪)和横笄,专门固定头发的叫发笄,固定冠冕的叫横笄。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说头发短而稀了,插不住簪子。 古代贵族女子一五岁盘发插笄,表示成年,可以出嫁了,叫“及笄”。《礼记?内则》说:“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就是说女孩子十五岁插笄。又《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醴,甜酒)后因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如《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意思就是鲁老先生的女儿年纪才十五岁。 2.体衣 戴在头上的叫“头衣”,穿在脚上的叫“足衣”,穿在身上的衣服则叫“体衣”。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体衣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采的风貌。(参见图六至图十一) 古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像后代的裙,男女都穿裳。古人喜欢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附会一些神秘的色彩,衣服也是如此。如《周易?系辞下》说衣裳之制“盖取之乾坤”,乾指天,坤指地,这是出于人对天地的崇拜。无论从衣裳的形制,还是从衣服的颜色,以及衣服上绘饰的图案,都反映出人对大自然的崇拜或敬畏,这与人对大自然缺乏科学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模仿也使得服装得以日益丰富多彩。如《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这里说的“日、月”以下都是自然现象,“会、宗彝”以下都是古人衣服上的图饰,也就是将天地间万物的形态和色彩概括地、象征地施之于服装上。即使用今天的美学观念来看,这种取之自然或回归自然的作法都是可取的。 到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服装,叫深衣。深衣“深毋见肤,长毋被土”(《礼记?深衣》)。后代的袍、旗袍,以至今天的大衣,是从深衣发展而来的。深衣用十二幅布制成,这又是古人把自然界中的现象应用到服装上的作法,如同古代音乐十二律吕对应十二个月一样,深衣的十二幅布也对应一年十二个月。 裤子的出现是较晚的事。 与体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衣、襦、禅、袷、亵;裘、袍、褐、衰;帔、 裆;襟、裾、袖、?;带、绅、裳、裙、裤、言、?、糸、丝、绨、绢、缣、素;革、韦等。 衣。衣服的总称。甲骨文作“ 图六 晋代男服(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之远游冠) “襦”有长襦短襦之分,齐膝的叫长襦;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陆游《赠卖薪王翁》诗:“软炊豆饭可支日,厚絮布襦聊过冬。”《史记?匈奴传》:“服绣袷绮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施腰的短襦称腰襦或小襦。古代文献中一般只称襦或长襦,不称短襦。如古诗《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诗:“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和裙对称时,可叫“上襦”,如古乐府《陌上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襦既是御寒之衣,有的就有里子,如古乐府《妇病行》:“抱时无衣,襦复无里。”这种有里子的襦叫“复襦”,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清代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则说复襦里而有絮。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为什么襦本身既有长短,又说是短衣呢?这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平民则以深衣为礼服。《礼记?深衣》说深衣“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深衣长至踝部,相比之下,襦确实是短衣。 禅,即单衣。《说文解字》衣部:“禅,衣不重。从衣,单声。”“禅”是形声字,但声旁“单”兼表义。《释名?释衣服》说:“禅衣,言无里也。”“有里曰妖,无里曰禅。”禅衣也作单衣,是夏天的衣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袷。即夹衣。《说文解字》衣部:“袷,衣无絮。从衣,合声。”“袷”的声旁“合”也有表义的功能。唐?皮日休《夏首病愈因招鲁望》诗:“晓入清和尚袷衣,夏阴初合掩双扉。”就是说因为刚病愈体弱,在初夏的清晨穿袷衣御寒。“袷”字现在写作“夹”。 袷(读jie)的另一个意义是交叠于胸前的衣领。《礼记?深衣》:“曲袷如矩以应方。”郑玄注:“袷,交领也。古时方领如今小儿衣领。” 亵。贴身穿的上衣叫“亵衣”。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就是说松开上衣,露出贴身的衣服。 亵衣又叫“衷衣”。《说文解字》衣部:“衷,里亵衣。从衣,中声。”《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灵公等与夏姬私通,“皆衷其喧服”,即只贴身穿着内衣。又叫“私”。《说文解字》衣部:“亵,私服。”《诗?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翰我衣。”“污”、“瀚”都是洗?之义。亵衣又称“泽”,是贴身穿沾上汗泽的意思。《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笺:“泽,亵衣,近污垢。” 裘。皮衣叫裘。甲骨文作“ ”。象皮衣毳毛在外、皮革在里之形,这反映了古代皮衣的实际面貌。《说文解字》“表”字下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刘向《新序?杂事二》载魏文侯出游,见有人反穿皮裘背着柴草,文侯问他为什么,他说舍不得裘皮上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皮子磨坏了毛就没有地方附着吗?”古人以“反裘负刍(薪)”比喻人愚昧不知轻重。《盐铁论?非鞅》说:“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成语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意思。 可以做裘的兽皮多种多样,最珍贵的是狐裘。《礼记?玉藻》中说:“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狐裘又以狐腋下的皮毛所制最为珍贵,因为狐腋下的皮毛最软暖。狐腋纯白,因此称狐白裘。《史记 ?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李白《将进酒》诗中“五花马,千金裘”,一裘千金,恐怕不是不着边的“夸张”。古人常用“狐白裘”来比喻精美的事物。宋胡寅《和朱成伯》诗:“持身贵比琥璜爵,得句精如狐白裘。”即用来比喻好句。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卫国大夫右宰?先是跟着卫献公逃亡,后来又回到卫国。国内反对献公的一派要杀他,他说“余狐裘而羔袖”,意思是自己像狐裘一样,是好的,只是袖子是羔皮的,过失是局部的,后来终于得到了宽赦。 和狐裘一样珍贵的还有貂裘、貉裘,古代作品中常用来做富有的象征。孔子认为,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名贵的狐裘或貉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耻辱,才是真正的君子。(见《论语?子罕》) 图七 南北朝男服(河南邓县北朝七色彩绘画像砖) 用珍贵皮毛制的裘可统称“轻裘”,如《论语?雍也》:“(公西)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 轻裘。” 羊裘和鹿裘是粗劣之裘,因此穿羊裘鹿裘常被用来形容人贫穷或生活简朴。《史记?刘敬列传》记载刘敬贫困时曾穿羊裘而自称“衣褐”(褐是粗麻、毛的编织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非常富有,却“身衣羊裘皮绔”。《淮南子?精神训》:“文绣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晏子春秋?外篇》记载晏子在齐国当宰相 ,却“布衣鹿裘以朝”,齐景公非常奇怪,说“您家里这么穷吗,您的衣服多么粗劣呀?” 在行礼或会客时,要在裘上加罩衣,否则为“不礼”,《礼记? 玉藻》说“表裘不入公门”。就是说裘上不加罩衣不能到正式场合,罩衣叫做“裼”。裼衣的颜色和裘必须谐调。《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国君的狐白裘上要罩素锦裼衣。又:“君子狐青裘、豹袖,玄绡衣以裼之。”贵族穿狐青裘时要用黑红色的丝织品做裼衣,等等。《论语?乡党》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缁衣,羔裘;素衣, 图八 唐代女服(唐永泰公主墓壁画) 衰(蓑),用草编成的雨衣。《说文解字》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萆。从衣,象形。”“衰”字篆文作“ ”象编织之草参差不齐之状。《国语?越语》:“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说文解字》迫部:“萆,雨衣,一曰衰衣。”这些“衰”都指雨衣。 “衰”字后来被假借去表示别的意义,只得为本义又造字,在“衰”字上加“艹”或“”,写作“蓑”或“瑚”。“蓑”主要是牧人及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杜牧《村行》诗:“蓑唱牧牛儿,篱窥舌裙女。” 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帔。披肩叫帔。“帔”字的形旁“巾”表示所属的类别,声旁“皮”兼表义。所以《释名?释衣服》说:“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南史?任?传》:“西华冬月著葛帔练裙。”(西华,任?之子) 《说文解字》解释“帔”为裙。这大概是当时的方言。《方言》卷四:“?,陈魏之间谓之帔。” 裆。也作“两当”。相当于现在的坎肩、背心。从字形看,“ 裆”都是形声字,但“ 裆”之义来于字的声旁“两当”,是“当胸当背,前后两当”的意思。《释名?释衣服》:“ 裆,其一 当胸,其一当背也。”“ 裆”二字就是在“两当”的基础上加上表示大类的偏旁“衣”,成为专用字。 裆既可穿在里面,也可穿在外面。南朝梁王筠《行路难》诗:“ 裆双心共一袜,?妖两边作八倚……胸前却月两相连,本照君心不照天。”这是穿在里面的。古乐府《琅琊王歌辞》:“阳春二三月,单衫绣 裆。”甚至可以做成 裆样式的铠甲。《北堂书钞》一二一引曹植《表》:“先帝赐臣两当铠一领。”现代流行的“防弹背心”,和我国古代的“两当铠”有异曲同工之妙。 襟。最初是指衣的交领。《尔雅?释器》:“衣丙谓之襟。” 郭璞注:“交领也。”后来指衣的前幅。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古代作品中提到的襟,一般都是指前幅。“襟”字是形声字,形旁“衣”,声旁“禁”兼表义。因为袒胸露怀是“不礼”的,故以襟禁之。 因为“襟”当胸,所以可用来指“胸怀”,杜甫《奉侍严大夫》诗:“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襟抱指胸怀,抱负。陆龟蒙《雨夜》诗亦有“我有愁襟无可那”句。 襟又作“衿”、“”。 《说文解字》衣部:“,交衽也。”段玉裁注:“之字, 一变为衿,再变为襟,字一耳。……凡金声、今声之字皆有禁制之义。” 襟也叫“衽”。中原地区交领之服衣襟向右掩,即左襟压住右襟,在右腋下用细带系住,而边远、不发达地区正相反,叫“左衽”。《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华夏就要被别的民族征服,披头散发,穿“左衽”之服。 裾。衣服的下摆叫裾。裾是前襟还是后摆说法不一,但从字形来看,裾字从衣、居声,居有在后在下之义,故裾应为后摆。再从一些古代作品来看:《汉书?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曳即拖着,在后才能拖着。曹植《神女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远游:一种鞋。雾绡像薄雾的轻纱)也是拖着裾。《晋书?许允传》:“(许)允入,须臾便起,妻捉裾留之。”许允起身要走,其妻从身后拉住他的衣裾,也可证明裾在后。 图九 宋代女服(宋人画《女孝经图》中之妇女像) 袖。袖字又作“?”、“?”,都是形声字。古代衣服袖子长大,《汉书?佞幸传》载董贤受汉哀帝宠爱,经常起居在一起,有一次白天睡觉,董贤压住哀帝的袖子,哀帝想起身,董贤未醒,“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可见袖子长大,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广袖”,而以为美。《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曹植《七启》:“长袖随风,悲歌入云。”梁元帝萧绎《歌曲名诗》:“垮衫?广袖,团扇掩轻纱 。因为袖子长大,故可藏物。《史记?信陵君列传》载“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刘禹锡《武夫词》:“探丸害公吏,袖刃?名倡。” 袖子又叫“袂”。白居易《长恨歌》:“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袖口叫做祛,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衣部:“?,衣袂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析言之则袖曰袂,袂口曰?。”“统言之则?亦曰袂也。”“?”就像古装戏中的“水袖”。《左传?僖公五年》载重耳被寺人披“斩其?”,就是因为只斩去袖口,才得以逃脱。但“?”也可以泛指袖。《诗?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兮。”挽留君子,不一定只拉着袖口。 《释名?释衣服》:“?,虚也。”是强调?命名的由来,因为袖口是空的。 带。束在腰上的带子,用丝或皮革制成。“带”字篆文作“ ”象一根带子系在腰间把衣服束住的样子,带不仅起束腰的作用,是服饰的重要部分,而且可以区别尊卑,名分地位不同,就佩不同的带,不可混用。马缟《中华古今注》:“文武品阶腰带:盖古革带也。自三代已来,降至秦汉,皆庶人服之。而贵贱通以铜为?(腰带上的扣合处,饰物),以韦为?(皮带)。六品已上用银为?,九品已上及庶人,以铁为铐。沿至贞观二 年,高祖三品已上,以金为?,服绿。庶人以铁为?,服白。”可见束腰带要依等级而有所区别。 带有革带、大带之分。革带用来系?,并悬挂绶等佩饰。《礼记?玉藻》载?:“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郑玄注:“颈,中央;肩,两角,皆上接革带以系之。肩与革带广同。凡佩系于革带。”《玉藻》还载 :“凡带必有佩玉。”革带又叫“硌”、“硌带”。从字形上看,“硌”从革,般声。可知以革制成;“般”有“圆”、“围绕”之义,表示其用途是围绕扎在腰间。硌带有下垂的部分为饰,叫做“厉”。《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毛传:“厉,带之垂者。”是说那个城市里的人物装饰整齐,衣带下垂有分寸。晋?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轻剑拂硌厉,长缨丽且鲜。”革带可悬挂佩饰,挂在带上的小袋子叫“硌囊”。《宋书?礼志》:“汉代著硌囊者,侧在腰间。”《太平御览?服用部》六引《曹瞒传》:“操性佻易,自佩小硌囊,盛手巾细物。”大带束在衣服外面,丝质,宽四寸边上有彩饰。 后代官员朝服上所系的腰带以金、玉、银等为饰,叫“金带”、“玉带”等,但不是通体以金、玉等制成。 绅。大带系结后余下的下垂部分叫绅。《论语?卫灵公》邢呙疏:“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礼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大带用丝织品制成,所以“绅”字从“糸”。声旁用“申”,与所指的事物有延伸下垂的特点有关。 士大夫入朝时,把记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带间,叫“缙绅”(绅)。所以“缙绅”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后汉书?赵壹传》:“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晋书?舆服志》:“所谓?绅之士者,?笏而垂绅带也。”后代因称有权势地位的人为“绅”。《儒林外史》四:“汤父母到任的那日,敝处阖县绅衿,公搭了 一个彩棚,在十里牌迎接。”(父母:县官,衿:青衿,学中生员的服式,此指生员。) 因为绅是大带结余后下垂的部分,因此可以提起来在上面写字记事。《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这是表示永志不忘的意思,如同人们所说的“座右铭”一样。 图一○ 清末女便服 裳。古代的下衣叫做裳。“裳”在《说文解字》中是“常”的异体字。裳就是裙。《说文解字》巾部:“常,下裙也。”“?(裙),下裳也。”古代男女都穿裳。张衡《四愁诗》:“侧身西望涕沾裳。”这是男子穿裳。《木兰诗》:“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木兰是女子,穿裳。裳用几幅布帛连接而成。《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郑玄注:“凡裳 ,前三幅后四幅也。”即说裳由七幅布帛连接制成,古代一幅二尺二寸,虽然古代尺小,七幅也相当于现在的三四米。 裙(?)。就是裳,是下衣。裙也可写作“?”。《说文解字》巾部:“常,下裙也。”(《说文》中“常”和“裳”是异体字)古代裙用几幅布连接拼合而成。《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联接群幅也。”意思是说“裙”的得名是由联接几幅布而来。 魏晋以前男女都穿裙裳。安阳出土的雕塑人像中有下身穿裙裳的奴隶主。《太平御览?服章部》引《魏志》曰:“官宁恒着布裙。”(恒:经常)隋、唐时代,裙为妇女专服。裙腰束得高至胸间。且多为长裙曳地。当时裙多用六幅布帛制成,这从“裙拖六幅潇湘水”、“一尺风鬟六幅裙”等诗句中可以看出。《新唐书?车服志》载唐文宗提倡节俭,要求“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 裙成了妇女的专用服装后,文学作品中就用“裙钗”代称妇女。《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裙”在古代还有另一个含义,是披肩,披风的意思。《说文解字》巾部:“帔,弘农谓?,帔也。” 裤。古代写作“绔”、“哑”。“绔”、“哑”都是形声字,形旁“衣”“系”分别表示字所属之类,声旁“夸”兼表义。《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说明裤分两裤腿,两腿分别套入裤腿。但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用带子系在腰间。《说文解字》糸部:“绔,胫衣也。”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裤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胫,小腿) 纨绔是用细绢制成的裤,是有钱人的服装,后来用以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以皮为哑则是很简朴的,《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身衣羊裘皮哑”。(详见“裘”条)又《祭遵传》载祭遵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哑布被”。(“韦”即皮) “穷哑”,则是和现在的裤子相似的前后有裆的裤子了。《汉书?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颜师古注:“服虔曰:穷绔,有前后当。”这种裤子通常叫“言”。 图一一 言 言。也作“ ”,是一种前后有裆的短裤。(见图一一)“言”字的声旁“军”兼表义,因“军”有“围”义,以言围羞处。《急就篇》二:“言。”颜师古注:“合裆谓之言,最亲身者也。”(亲,接近) 因为言是最贴身穿的,所以属于亵衣。魏晋南北朝时放诞之士有意穿言,以示其放诞不羁。《世说新语?住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言衣,诸君何为入我言中?”所以有人戏称言为“晋装”。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翟耆年服饰如唐人,自称唐装。有一天他去见许,许“着犊鼻言”,翟耆年很奇怪,许说:“吾晋装也,公何怪?” 犊鼻言类似现在的裤衩,是 一种小短裤,因象牛鼻的样子,故名。是贫贱劳作之人穿的。《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到成都,在集市上卖酒,“相如自著犊鼻言,涤器于市中”。裴笥《集解》:“韦昭注曰:今三尺布做形如犊鼻矣。”司马相如在集市上公然穿这种犊鼻言洗酒器,是有意显示贫贱,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言也可以做成夹的,或絮以棉、麻御寒,叫“复言”。《世说新语?夙惠》记载韩康伯家非常贫困,到大寒时节,其母才为他做襦,并对他说:“且著襦,寻作复言。”(寻;一会儿)陆游《连日大寒夜坐复苦饥戏作短歌》:“翁饥不能具小飧,儿冻何由成复言?”就是用《世说新语》这个典故来形容极贫困。 ?。古代贵族礼服上的一种样子象围裙的装饰。又叫“蔽膝”。《说文解字》作“市”,象“巾”字上加 一根带子。字又作“芾”。“?”用大带系在腰上,其下超过膝盖。《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郑玄笺:“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以韦为之,其制上广一尺,下广二 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 二寸。”孔颖达疏引《乾凿度》注:“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由此可见人类最初是用皮毛等围在腹下膝前以御寒遮羞。(《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因为最初“?”是用兽皮制作的,所以字从“韦”(“韦”是熟牛皮)。以后人类的生产方式改进了,有了布帛,有了衣裳,但仍把这种蔽膝作为古制保存下来,其中的原因除了它的实用价值外,以示“不忘本”是根本,特别是把它用在礼服上,更可显示其意义。传说是舜最早在礼服上加?。《礼记?明堂位》:“有虞氏服?。”郑玄注:“?,冕服之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禹汤至周增以画文,后王弥饰也。”?上的图饰是从禹汤开始逐渐增加的。 “?”又可以叫“”,《说文解字??部》:“?”,也上古衣蔽前而已。”《诗经 ?小雅?采菽》郑玄笺:“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即是说礼服上的蔽膝叫“?”,其他衣服上的蔽膝叫“”(有人认为“” 是“蔽膝”的合音字)。又叫“?”,《说文解字? 衣部》:“?,蔽膝也。”扬雄《方言》卷四:“蔽膝,江淮之间谓之?。”“?”字还可写作“绂”、“?”、“黻”等,从字形上看,其偏旁或是指出制?的材料、或是表示其用途,可以看出在古代,蔽膝这类的服饰曾有过相当丰富的品种、并曾广泛流行。现代的汉族人服饰中,已见不到“蔽膝”,但藏族妇女腰下系的图案美丽的“帮典”、黎族男子的“吊意裙”、怒族妇女的麻布“围身”,都和古代汉族人的“?”形制相似。 糸(mi)。“糸”是 一个部首。《说文解字》糸部:“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五代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即说糸是用五股蚕丝组成的细丝。 甲骨文糸作“ ”,金文作“ ”、“ 糸”。 徐锴认为十股丝(即两糸)叫丝。 “丝”又是丝织品的总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只有富贵者才能穿丝织品。晁错《论贵粟疏》:“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书?公孙弘传》:“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平民百姓则只有老人可以穿丝织品。《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七八十岁)老而后衣丝。” 糸作为部首,能构成许多与丝的纺织有关的字。(《说文解字》“糸”部共248个字)“经”是纺织时直行的丝,“纬”是横行的丝。古人又把南北方向叫经,东西方向叫纬。《周礼?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以经纬指纵横的道路。现在地理学把地球上与赤道成直角的东西分度线叫经,与赤道平行的南北分度线叫纬,就是“经”、“纬”的引申义。 丝的头叫“绪”。张衡《南都赋》:“白鹤飞兮茧曳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引申为头绪。《晋书?陶侃传》:“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丝绪又叫“纪”。《墨子?尚同》:“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刘向《说苑?权谋》:“袁氏之妇络而失其纪。”引中为纲领、法度、纪律等。《吕氏春秋?孝行》:“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又《孟春》:“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后汉书?邓禹传》:“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 总束众丝的绪叫做“统” 。《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引申为统 一,统率等义。《史记?秦始皇本纪》:“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尚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 绨。光滑粗厚的丝织品。“绨”是形声字,从形旁“糸”可知与丝绸有关。《史记? 文帝本纪》:“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因为绨是质地较粗的丝织品,所以帝王穿绨衣是很俭朴的。《史记?范睢列传》载范睢在魏国时被须贾毁谤,受重刑。后来范睢出逃,改名为张禄,在秦国当相。须贾出使秦国,范睢故意扮成贫者去见他,须贾可怜他的贫寒,赠他一件绨袍。后来知道范睢是秦相后,大惊请罪。范睢认为须贾赠绨袍是有眷恋故人之情,故不加伤害。这是因为范睢扮成贫者,故赠绨袍,若知道他是相,赠绨袍就非常失礼了。后以“绨袍”表示不忘旧情之意。唐?高适《别王八》诗:“传君遇知己、行日有绨袍。” 绢。用生丝织成的丝织品。绢是历代统治者征敛时的基本内容之一。曹操《抑兼并令》:“其收田租每亩四升,户出绢 二匹,绵二斤 而已。”《新唐书?食货志》:“国朝著令‘税’出谷 ,‘庸’出绢(庸,唐代的 一种赋役法),‘调’出缯。”这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宋? 方勺《青溪寇轨》:“岁赂西北 二虏银绢以万计,皆我东南赤子膏血也。”西北 二虏指辽和金,宋代时辽金屡次进攻中国,宋朝统治者与之签定了一些和约,如公元1005年宋真宗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1141年,宋高宗与金订立“绍兴和议”,每年向金贡纳银、绢各二十五万,等等。《青溪寇轨》中说的“岁赂西北二虏银绢”即指此。 缣。用双丝织成的细绢。《说文解字》糸部:“缣,兼丝缯也。”字的声符“兼”也表意。《管子?山国轨》:“春缣衣,夏单衣。”可见缣不是最薄的织物。现代棉织品也以纱的多少定厚薄,如32支纱、64支纱,越多越厚,越少越薄,“缣” 与此意同。缣略带黄色。《淮南子?齐俗训》:“缣之性黄,染之以丹则赤。”缣常被用来作赏赠酬谢之仪。《魏书?刘芳传》:“芳常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值)以 一缣。” 素。白色的生绢,不经煮练,不染色也未加绘绣。“素”字小篆作“”、“”是兽头,“”是尾巴 。在有布帛之前,古人用兽皮御寒遮羞。革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地位,故古代有专门的官员负责革的收藏、使用。(《周礼?天官?掌皮》) 古人用革制各种衣物,“硇”(鞋)字从革,是因为它本是革履。“袜”字又可写作“磴”,因为它最初是皮做的。“硌”是束衣的革带。“?”是用以护胸的革甲。 制革时,要把兽皮从兽身上剥下来,加工去毛,所以“革”有“改革”之义。《周易?杂卦》:“革,去故也。”晋葛洪《抱朴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韦(礞)。去毛的熟皮革。“礞”字的本义是巡逻保卫,甲骨文作“”,象人围绕国邑巡行”,上象鸟头,下面象鸟尾及脚。“舄”作鞋讲,是文字假借,也可能是因为这种鞋的形状象舄鸟的样子。不过在 一般的字典辞书中,“舄”作为鸟的意义都不收录,只有作鞋和其他的 一些义项,读作xi。(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舄设计巧妙,可以防水,在先秦,舄是帝王之服。(崔豹《古今注?舆服》) 如《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儿儿。”毛传:“赤舄,人君之盛屦也。”公孙指周成王。又《小雅? 车攻》:“赤芾金舄,会同有绎。”这是说诸侯行会同之礼,足登黄色的舄。《周礼?天官?屦人》:“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汉代帝王仍穿舄,如《汉书?东方朔传》:“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弋绨: 一种黑色的粗厚的丝织品)但汉代舄成为 一般鞋履的通称。如《史记?滑稽列传》:“日暮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开筵交履舄,烂漫倒家酿。”用的就是《史记》中的这个典故。 (靴)。 皮靴。 用皮革制成,所以字从革。 《说文解字》革部新附字:“,硖属。”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本:“硖,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硖。”可见这是高筒靴。 靴是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便于乘骑而进行服装改革从西北少数民族引进的(赵武灵王的服装改革叫“胡服骑射)。《释名?释衣服》:“,跨也。两足各以 一跨骑也,本胡服,赵武灵王服之。”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赵武灵王好胡服、常短?(靴筒),以黄皮为之,后渐以长?,军戎通服之。”沈括《梦溪笔谈》:“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 ,绯绿短衣,长?鞋,有砻带( 一种革带),皆胡服也。” 硇(鞋)。《说文解字》 中有“硇”,没有“鞋”。“鞋”字最初见于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是“硇”的异体字。 “硇”、“鞋”都是形声字,形旁“革”表明制鞋的质料。《释名?释衣服》:“硇,解也。著时缩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则舒解也。”则汉时鞋用带系。 传说鞋最初是用麻制的,《说郛》卷十引留存《事始?鞋》:“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颜氏家训?治家》载邺下有 一领军(禁军军官)贪财,后犯法被没收家产,家中“麻鞋 一屋,弊衣数库”,麻鞋与弊衣并列,可见不是珍贵之物。 鞋字后来成为足衣的统称,有丝鞋、布鞋、麻鞋、胶鞋、皮鞋等,现代还有用塑料和人造革为原料的鞋。 袜( 、翼、磴、 )。 《说文解字》韦部:“ ,足衣也。”为形声字,从衣或从糸、从革、从,有的说明其用途,有的表明其质料。 《释名?释衣服》:“ ,末也,在脚末也。”可见“袜”的声旁也有表义作用。 古代穿袜子用带子系。《史记?张释之列传》:“王生老人曰:‘吾 解。’顾(回头)谓张廷尉:‘为我结 。’释之跪而结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双短统袜的袜口就附有两根带。 古人登席必脱袜,否则为不礼。《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载卫侯与诸大夫饮酒时,“褚师声子 而登席,公怒”,褚师连忙解释说自己的脚有毛病,如让卫侯看见就会引起恶心呕吐,所以不敢脱袜,卫侯仍怒不可遏,非断其足不可。 生活贫困者就穿不上袜子。杜甫《北征》诗:“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安史之乱时,杜甫长期不在家,家中贫困已极,所以他家的孩子连袜子也穿不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